October, 2011的文章

使用者也是人

October 26th, 2011

技術、程式、產品、iPhone、頻寬、伺服器、優化、財務、合約、尋找商業模式… 創業的過程中,我們每天處理太多太多冷冰冰的事物。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忘了,在網路的另一邊,現在掛在我們產品上面的那些所謂「使用者」,其實也是人。

我們心目中的「使用者」是理性的,他們收集很多資訊,比較功能、效益、價錢、機會成本,最後「選擇」使用某個產品。因為「轉換成本」、因為「網路效應」,他們會停留在某個產品之中,直到更好的東西出現,提供了「邊際效應」大過這些成本,於是「使用者」就跳槽了。

但是「人」,其實大多是感性的。他們被朋友推薦、邀請,因為莫名的原因,甚至只是習慣,只是崇拜那個主廚、老闆、賈伯斯,因此偏好、喜歡、愛上某個產品,久久不能離去。這些「人」大多也不喜歡冒險,已經熟悉東西,很難叫他們改用 — 否則 Google、Android、Facebook 的市占率應該是 100%,而不是 60%。

所以,你不應該只當一個「好產品」,你應該當一個會讓人們喜歡、愛上、習慣的產品。你不應該只當一個創業者,你應該當這些「人」的好朋友,體貼、引導、關心他們、和他們培養感情。因為講再多功能、價值、技術門檻,到最後,感情、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才是真的拿不走的東西。

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看看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是如何和全世界的使用者搏感情。

(image via laughingsquid, cc license)

對大老闆提案:假設他已經都懂了

October 25th, 2011

上禮拜誤觸「Reply All」,不小心把對 Google 內部批評 Google+ 分享給全世界的 Google 工程師 Steve Yegge,事實證明是一個 hacker,不是一個「傻逼」。前幾天,他為了這件事情,寫了一篇「服用心得」,在 G+ 上被分享了高達 1,497 次。

不,他並沒有發生任何事情,Google 的高層不但沒有開除他,並且已經開始處理他反饋的事項 — 你不得不佩服 Google 的企業文化。倒是他在內部被笑得很慘,現在每個人都記得他就是那個「終極 Reply All 炸彈」的始作俑者。

更重要的是他這篇新文章,分享了一個他之前在 Amazon 工作時,對 Jeff Bezos (Amazon 創辦人) 提案的心得,他說:

我在 Amazon 工作的那些年,我看著人們去向 Jeff Bezos 提案,然後滿身是傷的回來 — 無論是心情、心智、或甚至是事業上。向 Jeff 提案就像是一艘獨木舟,會把人們送回他們的洞穴中,只能舔著他們的傷口,久久無法看到陽光。

當我說提案,你可能會聯想到 PowerPoint。不,Jeff 很早很早就規定不能使用 PPT。如果你要向 Jeff 提案,你必須寫一篇短文。

有一天,輪到我去向 Jeff 提案了… 人們開始給你最後一秒的建議、祝你好運、護送你通過層層關卡、警衛… 你好像在電影《神鬼戰士》的劇情裡面… 但最後我成功了… Jeff 愛上我的提案… 有一位副總甚至跟我說:『對 Jeff 的提案從來沒有這麼成功過。』

而接下來是我的訣竅… 要對 Jeff 提案,你首先必須他媽的確定你對於你要提案的主題瞭若指掌。接著你要寫一篇短文敘述問題和解答,就像你要寫給這個產業的權威專家一樣。

也就是說,假設 Jeff 早就已經知道關於這個主題所有的事情了。即使你有一個劃時代的創新在你的提案裡面,你還是必須假設那對 Jeff 來說已經是個老梗。你的提案必須要簡潔、扼要,不用多做解釋,就像你不需要對權威專家解釋一樣。

還沒完,最後一步,你把每三個段落的第三個段落刪掉

沒錯,Bezos 太聰明了,如果你不把這個提案變成一個有趣的遊戲,他會覺得無聊,然後你就慘了… 他不但他媽的超級聰明… 而且他每天從早到晚不做任何事情,就是在看提案,所以他非常非常會看提案,所以你如果不留幾個洞讓他填,他的大腦會閒置,接著就開始會覺得厭煩。

沒錯,這就是我所謂的 hacker — 先深入了解客戶的喜好,甚至是他的情緒、大腦運作的方式,然後再針對這樣的了解,去做出一個他會需要、想要的產品。而這些邏輯在對很多大老闆、創投提案的時候,也都是適用的。記住:我們一年要看好幾百個提案,你必須先假設和你的 idea 類似的東西,我們已經看過好幾十個了,然後再想辦法說服我們你的東西為什麼比較好。

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 appWorks Demo Day #3,看看我們育成的團隊,是如何向全世界介紹他們的 提案。

(image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創業的關鍵:第二年

October 24th, 2011

一向以金融業和華爾街聞名紐約市,近 5 年來也一步步從 2000 年到 2004 年達康股災後的死亡沙漠,漸漸重新成為了美國東岸的創業重鎮 — 近來人們聊 Startups、創投,除了矽谷,幾乎必定提到 NYC。而大蘋果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谷底翻身,我認為背後有兩個關鍵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的、永遠都在鼓吹紐約創業的 A VC,也就是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 Fred Wilson — 我已經提到他太多次,今天就不多介紹。

另一位,則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也是成功的科技創業者,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然後再跑去從政的現任紐約市長 Michael Bloomberg。沒錯,我一直認為 NYC 這幾年來之所以能夠一直推出像是 BigAppsOpen Data 等等有效的支持創業者的好計畫,與市長自己的創業經驗非常有關係。

剛好 TechStars NYC (也是一個育成計畫) 前幾天舉了他們的 Demo Day,請到了一位特別來賓,沒錯,就是 Mayor Bloomberg 本人。他大方的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並且提出了他的「創業三年」理論。光從這個理論,你就知道他是真正了解創業的人。他說:

當一個創業者是很刺激的事情,我們大概花了三年才開始真正有客戶。第一年,你非常有熱情、非常有活力,你根本不想聽家人的意見,你的朋友會跟你說雖然大家都覺得你是瘋子,但我想你知道自己在幹嘛,或許這是有一點可能的。第三年,你開始看到隧道外面的光,而不是一台火車要來把你輾過,事情開始順利了。

而第二年,中間的那一年,是最艱困的。全世界都和你作對,連最愛你的人都不支持你。沒有客戶要買你的產品,你卻還是要定期付給員工薪水。所有人都開始質疑你,甚至連你也開始質疑自己。

沒錯,所以我才會說光熱情沒用,你需要的是決心,就是因為這個第二年。99% 的創業者通常不是被謀殺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殺死的,而這裡面又有過半都是因為撐不過那第二年的痛苦煎熬。當你背靠在牆上,銀行存款只剩個位數,欠了一屁股信用卡債,家人、朋友都在懷疑你,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能夠堅持下去,繼續 Pivot,直到找到一個商業模式為止,這,就是決心。

不,這不是電影情節,也絕對不是特例。你可以去讀讀 AirBNB、FashionGuide、神來也、17Life 等等等等,這些所謂的「成功」創業故事,無論開始和結果有什麼不同,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橋段,那就是這個「第二年」(當然不一定真的是一年,有些人或許是三個月,有些人或許是三年)。

而無論你是政府、真天使、假天使、創投,還是什麼財團法人,在你可以像 Mayor Bloomberg 一樣真的了解這個「第二年」對創業者的重大意義,和如何幫助他們不但渡過它,並且從中激發出最大的創造力、生產力,真的找到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之前,談再多投資、貸款、創新、創意,都是枉然。

如果你是創業者,記住,千金難買少年窮,Limitation breeds creativity。前面的創業者之所以會成功,往往是因為沒有資源。如果資源多就可以成功,那這個世界早就是大公司的天下,大家都不用創業了。

所有人,10/28 (五) 1:00PM 歡迎一起到台北的 appWorks Demo Day #3,看看我們育成的團隊,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決心,和他們如何利用、渡過最辛苦的「第二年」。

(創業三年論從 11:30 左右開始)

(inspired by avc, image via nhanchanahal,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