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微電影、微創業、微創投…

October 8th, 2012 by Jamie

如果你有注意到,最近開始流行起「微」這個字,除了「微網誌」、「微博」、「微信」,還出現了「微電影」、「微創業」,甚至是「微創投」等等字眼 (可惜,「微軟」始終沒有再次流行)。

產品名稱不論,如果你仔細思考這裡面許多字的含意,你會發現是很偏差的形容。例如:微電影,它其實不是電影,反而往往是一個 5-10 分鐘講商品或品牌故事的短片,所謂「內容行銷」,所以你不但不需要買門票,也不會約女孩子說:「來我家看微電影吧!」這樣的東西不應該用「電影」形容,因為它的使用體驗跟電影一點相似度也沒有,比較好的名稱應該是「巨廣告」,因為對消費者而言,它其實比較像是新世代的廣告。

「微創業」也是一個非常偏頗的詞彙,它的意思是說由於雲端、自由軟體、社群行銷、App Stores 等「基礎建設」日趨成熟,現代網路創業者所需要的創始資金非常小,相較於「四大慘業」,他們嘗試創業的成本簡直就像零頭,所以用「微」字來形容這樣的創業活動。這樣的說法的確沒有錯,但可惜的是它往往讓人誤以為現代網路創業的創業成果也很「微小」,那就大錯特錯。無論從神來也、東京著衣、Lativ 到育駿,這些公司證明的都是網路可以讓創業者用很少的資本,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創造出數百萬客戶,年營收,甚至年毛利值數十億規模的企業。這樣的成果不但一點也不微小,反而是有巨大資本效率的創業活動,換成「高效創業」,我覺得是更好的形容。

而神來也、東京著衣、Lativ、育駿這些公司能夠用很小的資本,創造巨大的創業成果,正是因為「資本密集」的工業革命時代正在落日,取而代之的是「知識密集」的軟體革命時代。既然新創公司不需要太大的資本,那提供新創公司資本的「創投」也得縮水。所以近來,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 US$ 10-50M 規模的小基金,在台灣,appWorks 管理的 3.2 億「本善基金」也比傳統創投動輒 30-50 億的基金規模來得少了許多。當然,你可以稱呼我們為「微創投」,但光那樣說,就太小看了新一代的創業投資者。

既然新時代的網路創業者,需要的不是大量「資本」,而是大量「知識」,那新時代的創業投資者,最主要提供的資源,當然也要從 $$ 變成 Know-how。所以你看到從 Paul Graham, Dave McClure 到 Mike Maples,這些新 VC 的背景都不是金融行業,反而都是在網路創過業,然後回過頭來教年輕人如何提昇成功的機率 — 沒錯,我所謂的「球員轉教練」。而這樣的新創投,根本不該叫做「微創投」,他們真正的名稱應該是「超級天使」。

所以說穿了,微電影、微創業、微創投,根本都是站在舊產業的觀點,用舊的思維,去解讀新世界發展,因此所產生的詞彙。當然名字不重要,重點是身為創業者,你必須要抓住到底是什麼正在改變,而在這個改變中你又能夠抓住什麼機會。

共勉之。

___

給你資金,又給你 Know-how 的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加入我們

(Photo via da100fotos, CC License)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讓新文章自動寄到你的信箱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