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14的文章

品味:ARK 優雅的為手機補血

February 21st, 2014

ARK - The Next Generation Portable Wireless Charger by BEZALEL

If you just work on stuff that you like and you’re passionate about, you don’t have to have a master plan with how things will play out.

–Mark Zuckerberg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電池是智慧手機的阿基里斯腱,一旦血條斷掉,CPU 再多核、上網速度再快、App 再好用,通通都是白搭。偏偏現在手機流行輕薄,廠商只好砍掉電池容量,結果這些旗艦往往開半天就燃料耗盡,行動戰士們只好人手一只行動電源,隨時準備補血。但這東西掛在手機上實在難看,因而得來了尿袋的稱號。

當然這問題的根本是電池技術必須進步,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裝下更多的電量。否則手機廠必須要給一些選項,讓在外奔波的用戶可以有大電量的選擇。當然,另一個可能,我們可以重新設計行動電源。

旅美台灣工程師 Frank 與他的朋友決定嘗試第三個選項,經過近一年的開發,設計出了 ARK,於一個月前登上 Kickstarter,得到了很棒的回響,目前為止募資超過 10.8 萬美金,比原先設定的目標多了三倍。讓先來欣賞一下 ARK 的英姿:

前幾天我越洋連線 Frank,請他分享開發 ARK 的故事,給台灣的創業者們一些啟發。Frank 也非常大方,完完整整的提供了這個非常精采的始末。

2012 年 5 月我從 USC 機械系畢業,有天我跟朋友到學校附近喝咖啡聊天時,那時朋友手機快沒有電了,他便拿出ㄧ行動電源接著線為他手機充電。我當下只覺得這產品好笨重且外觀很不好看,或許自己可以試試改造它。但只是個想法。

後來 2012 年 11 月,我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在ㄧ家不大賣消費型電子公司上班,公司裡有賣移動電源。很多是從中國製造來的。公司移動電源賣的還可以,在 eBay 與 Amazon 上都有賣,且很多賣家都在這兩個管道上賣,當然十分競爭,但我卻了解因為智慧手機的量及用量很大,這種產品即使很不好看,設計很差,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中國廠商製造移動電源的來到美國也都說他們一個月賣 10 萬台之類的。像這樣公司很多。

我也了解到,這樣的產品雖然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少人花心思認真去思考這產品。

1. 外觀設計很不講究,生產者多以這能給手機充電就好。

2. 當買ㄧ個移動電源,產品包裝會附上ㄧ堆線或 connector,因為廠商不知消費者會用哪種手機,所以裡面會放五種以上 connector。有的廠商會把線埋在移動電源外殼中,因為了解消費者可能忘了帶線。

我便開始想,若我能把這產品外觀設計是消費者帶在身上覺得很美的東西,然後又可以解決忘了帶線時不能給手機充電的問題時,那不是很好的事嗎?即使有的移動電源把線埋在殼上,在美觀設計角度也是很醜的,因為ㄧ體式的硬體總是最好看。而解決這問題的解答是無線充電,但是無線充電很多都是需要插在牆上插頭的,並不能帶出去使用的,也就是說,戶外沒法使用無線充電。

我便和我的朋友 Kris,以及工業設計的朋友 Macy,三個人開始這個 project。因為平時要上班,所以我們週末都ㄧ起做這個產品。我們當時想法就是,要成為第一個在 Kickstarter 放上這產品的團隊。因為你的想法要是前面已經有人放上 Kickstarter 了,我覺得會產生 surprise 效應給消費者就不會很大了。所以我們的目標是要第一放上 Kickstarter。

2013 12 月,樣機我們已經生產試樣第八代了,大家ㄧ起忙 Kickstarter 的準備工作。照片我們自己拍自己修,被消費者讚賞的影片也是不太需啥成本的,自己相機拍,請朋友剪,背景是我學校 USC。最後經過 Kickstarter 審核後,開始上線。本來想說我不是美國人,也只在美國待三年,沒太多人脈曝光產品,沒想到剛放上沒多久,量就一直上升,我們目標是 $35,000,一個月募資期限,結果六天就破了。我們產品最好時,有衝上科技類熱門度世界第一。也一堆很多公司,投資者聯絡說要合作產品。

接著就有許多媒體報導 ARK,像是 TechCrunch,還被 Buzzfeed 選上最好的五個 Kickstarter 項目,很多媒體甚至沒有聯絡我們,自己就報導了。

ARK 在概念上是一突破外,技術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它的過熱比其他移動電源低很多,充電效率和無線接觸點靈敏度都提升許多。最大目標是希望 ARK 能對於現在市面上需使用線的移動電源造成衝擊。

另外,我覺得上 Kickstarter 是很好測試世界市場的平台。我來美國念碩士兩年,發現美國人和台灣人看法是有不同的。例如在設計上要蠻對西方人的口味,這些都是會影響銷量的原因。

在此恭喜台灣子弟 Frank 在美國打響了第一砲,期望看到更多 Designed in Taiwan 的產品登上 Kickstarter,讓世界看看我們的厲害!

PS. 無獨有偶的,近期登上 Kickstarter 的 AW#7 團隊 FlyFit,主要創辦人 Jimmy 也是 USC 畢業的。

___

一天中的美景,我都收錄在 Instagram

做個一流講者

February 20th, 2014

Young Steve Jobs

一個一流的講者:

慎選場合

演講的目的是影響、啟發聽者。場合對了,才有機會達到效果。不適合的活動,從一開始就該禮貌的婉拒,或是推薦更適合的講者。

做自己的投影片

一流的講者會自己準備投影片,並跟主辦單位確認聽眾的組合,為他們設計一場獨特的饗宴。時間不夠?那就減少出席的場合。

反覆演練

沒有人能一次就表演到位,演講的內容,至少需要反覆演練十次,即使只是在心裡面。

自我介紹

無論主持人有沒有介紹你,一上台的時候,一定要讓聽眾知道你是誰,為什麼今天站在這裡。

兼顧娛樂效果

乾巴巴的菲力牛排難以吞嚥,配上一點紅酒不但提味也好下肚。

講好故事

把道理藏在故事裡,讓聽眾自己找到啟發,通常是最有效的。

與觀眾目光相交

與認真聽講的觀眾目光相交,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

幫助他們記住重點

如果三分之一的聽眾能從你的演講中帶回去一、兩個點,就已經是超棒的結果。演講的最後,記得幫他們回顧今天的幾個重點。

精準掌握時間

準時開始、準時結束,是對所有參與者的尊重。

幫助大家找到你

投影片的最後,留下部落格網址與聯絡方式,讓大家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你。

留下來接受問答

台灣聽眾比較害羞,通常喜歡演講結束後再私下問問題,記得在日曆上多留 30 分鐘,跟他們交流,順便了解你有沒有達到最初設定的影響與啟發效果。

___

來 Google+ 上找我吧!

(Inspired by Jeff Haden; Photo via edyson, CC License)

Ask Jamie #11:假如公司是一支 NBA 球隊

February 19th, 2014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歡迎來到本週的 Ask Jamie。

今年是我搬回台灣創辦 AppWorks 的第四年。在年後與 TechOrange 的專訪中,透過育寧與家彥兩位編輯的一連串問題,我有機會反思了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與收穫,與未來在台灣推動網路產業還要走的路。這篇報導在昨天登出,是近期我最滿意的採訪結果。有興趣了解 AppWorks 這四年來一些祕辛的朋友,歡迎點過去 TO 去閱讀。

Mao Asked: 誰真正在帶領公司?

Jamie,

你覺得誰能帶領「公司」?

是負責人 (老闆)?還是股東?還是員工?

我的過去經歷是:

1) 老闆與股東有錢就能帶領公司的,但須配合管理 (軟硬都有) 讓員工配合,加上薪資與福利,這公司才能慢慢一步步走。發薪的人代表公司。

2) 老闆與股東沒錢,只好被員工拉著走,後期狀況就很淒慘,員工代表公司。

體悟:有錢或勢大的一方帶領公司

Mao

Dear Mao,

這是一個超有趣的問題,讓我反覆思考了好久,以下目前為止的一些思路與心得。

我想在討論「誰」帶領公司之前,我們得先定義什麼是「公司」,它存在的目的,以及為什麼它需要被「帶領」。就像討論到底誰在開船之前,我們得先討論這是一艘什麼樣的船,它要去哪裡,以及為什麼它需要被開一樣。

根據官方對公司的定義,也就是《公司法》裡面的條文:

本法所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人。── 《公司法》第 1 條

公司是一種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有無限、有限、兩合,以及股份有限等四種基本型態,以及長達 400 條的條文所規範的,它與它的關係人的義務與權力,以及碰到什麼狀況時至少要有什麼樣的反應。

一般人大概沒空把這些條文全部都看完,不過基本精神是可以總結為:在「正常」的狀況下,公司是由一或多個股東出資成立,用以雇用經理人與員工,去執行主管機關許可以業務,並以獲利為最終目的所存在的組織。為了主管機關管理的方便,在法律上公司被賦予一個人格,因此有「法人」之稱。但事實是如果員工、經理人、股東都跑路了,一個法人就跟空氣一樣,不會真的出來對政府負責。為了避免這個狀況,另外又設置了一個「負責人」這樣的角色,通常是公司的董事長來擔任。

所以公司是什麼,講白了,它是一個由股東出錢成立,為了「錢滾錢」的目的而建立的組織。當然現代企業開始有「社會責任」的觀念,但那不在法律的規範裡面,比較屬於企業身為公民的一種道德反思 (當然也有人把它當做一種公眾關係的策略)。為求一個合理的討論範圍,我們今天就暫時不涉及公司非營利的行為。

假如公司是一支 NBA 球隊

了解了「幫股東賺錢」是公司存在的終極目標,接著我們要來討論如何「帶領」它幫股東賺錢。這裡用我最喜歡的 NBA 來做比喻,或許比較容易理解。

假設公司是一支 NBA 球隊,則擬定策略但是不打球的董事會就是教練團,董事長就是主教練。負責實際啟動戰術的執行長可以說是控球後衛 (PG) ,另外四位球員則是主要的經理人。公司的目的是獲利,而 NBA 球隊進攻的目的就是得分。

如果老用同一個戰術就可以得分,那麼這支球隊是不需要帶領的,五個人只要機械化的重複一組動作,球隊就能瘋狂的得分。當然現實世界沒有那麼簡單,再好的戰術也有缺點,重複使用就會被人抓到破綻。所以如果要不斷得分,球隊必須要靈機應變,隨著球場的脈動改變戰術。

這些戰術有些是教練團討論後,由主教練向控球後衛面授機宜的,有些則是 PG 隨著球賽的進行,自己臨場反應的。但如果一切順利,則球隊還是會不斷得分,沒什麼問題。所以這種時候,我們會說球隊是由 PG 帶領,去執行教練團與 PG 思考後認為最適宜的戰術。換做公司的說法,就是由執行長帶領,去執行董事會與執行長思考後最適宜的策略,來最大化公司的獲利,以及股東的權益。

為什麼其他四位球員會跟隨 PG 的領導?答案是因為球在 PG 手上。如果你想要立戰功,成為更有價值的球員,那就必須要配合 PG,否則他如果不把球傳給你,你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同樣的道理,在一家企業裡面,為什麼大家平常會聽執行長的話,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手頭上握有預算。如果你不能夠有效的跟執行長爭取到足夠的預算,則這個部門什麼業務也沒辦法執行。

另一方面,如果 PG 把球傳給你幾次,你卻都無法得分,則你幾乎可以確定下次進攻很難再拿到他的球。同樣的道理,如果執行長把預算撥給你幾次,你都無法幫公司產生需要的利益,則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明年度他不會再把預算信任給你。因為這樣的權力結構,因此你更會服從 PG 的領導,並且為他產生他需要的結果。

現在狀況來了,萬一在 PG 的帶領之下,球隊總是無法得分,這時怎麼辦呢?教練團會叫暫停,並且與 PG 確認問題出在哪裡,並且調整接下來的戰術。所以當公司一直沒辦法獲利時,我們會開董事會與策略會議,擬定對公司達到獲利目的更好的計畫,並且要求 CEO 去執行。這種時候,你可以說主要在帶領公司朝獲利目的邁進的,變成了董事會。

而萬一暫停過後狀況還是沒有改善,這時教練團很有可能就必須要撤換球員了。端看問題是出在經理人還是執行長,董事會會要求撤換,以求改善公司的獲利能力。所以重點來了,為什麼球隊會聽從教練團的指示?因為教練團手上握有最終極的權力,也就是把他們換掉的能力。

所以結論是在一個以獲利為目的的企業,擁有人事權與預算權的人說話最大聲,對公司走向最有影響力,在傳統的定義上,是這些人在「帶領」公司。

至於你的 2),這是極端的狀況。當公司積欠員工薪水,則員工就成了公司的債主。在法律上,債主的權力是大過股東的。因此,這時候變成了債主擁有終極的預算權與人事權,由他們來主導公司的走向。當然,要經營一家長期獲利的企業很不容易,無論是由專業經理人、董事會,或是債主來帶領,都無法保證能夠成功。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你了解公司存在的目的,以及領導的內涵。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更多我的創業分享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