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Bill Gates’

品味 / 點石成金,化糞為水的神奇機器

January 9th, 2015

Bill Gates Test A New Machine That Turns Poop Into Clean Water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早已忘記打開龍頭就有淨水流出,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情。但地球上的 70 億人口,還有將近三分之一,沒有這樣的享受。

這些地區很多貧窮、人口稀疏,無法支撐自來水體系的運作。過去,富裕國家捐助經費,靠載運的方式把淨水送到他們手上。但這樣的模式無法生生不息,一旦捐款流入出現問題,那維持淨水供給就會受到挑戰。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在 Bill Gates 的支持下,Janicki Bioenergy 的工程師發明了一個完美的方案,我們來看看介紹影片。

Janicki Omniprocessor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這台機器把糞便轉化為淨水與燃料,用這個燃料發電來供給自身的運行,還可以有多餘的電力可以輸出。如此一來不僅自給自足,還可以產生額外的經濟價值。而擁有這台機器的創業者,可以從糞便回收、電力、淨水,以及最終生產出來的乾沙獲利,不僅可以解決貧窮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根本就是一台印鈔機。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最老、最困難的問題,也可以有簡單、優雅的解決方案,只看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思考、挖掘罷了,與你們分享。

___

2015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 熱烈進行中,35 家明日之星網路企業,總共 110 個職缺,等著你加入。

去 Instagram 收看更多的美景

最終的決勝點:品味

August 31st, 2012

2007 年,當 Steve Jobs 與 Bill Gates 兩位「Frienemy」(Friend + Enemy) 歷史性的同台 D5 座談會,記者問到 Bill 最佩服 Steve 的是什麼,Bill 幾乎毫不思索的就回答了:

I would give a lot to have Steve’s taste. (我願意犧牲很多東西換取 Steve 的品味)

品味?兩位科技史上最強的創業者 CEO,戰到了最後,定高下的關鍵居然不是技術、不是策略、不是手腕、也不是溝通能力,Bill 最欣賞 Steve 的,居然是「品味」。

但你仔細想想,這是很有道理的。Apple 終究是一個消費性電子「精品」的品牌,這樣的品牌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品牌精神」,一個必須要「入世」、不「流俗」,又能「與時俱進」的品牌精神。當 Steve Jobs 還在時,其實他就是這個精神。所以 Apple 產品從工業設計、使用體驗、搭載的軟體、生態圈的規矩、行銷文案、價格,一路到 Apple Store 的擺設,最終都是由他來拍板定案的,而他決策的基礎?你或許可以說是「獨裁」,但也可以說是他個人的「品味」。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技術、策略、手腕、溝通能力,如果你願意花一萬個小時去學習,一個創業 CEO 大概都可以達到非常不錯的境界。但「品味」,我就真的不知道了。一個人花一萬個小時,真的能夠體會「品味」到達一個程度,讓他可以「出眾」而又不「出世」嗎?這我真的不確定。況且,如果你需要花一萬個小時學習品味,你該從哪裡學起?這又是另一個課題。

但無庸置疑的,我認為「品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常說一個創業 CEO 每天要做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決策,大多無法經過充分的討論與資訊收集,但好處是這些決策不需要每個都正確,只需要「多數」正確,錯了趕快修正就行。如果你仔細想想,當一個創業 CEO 在這樣的工作情境下,能夠有比較高的決策正確率,短期來說,或許是運氣,但長期而言,除了他的知識與經驗之外,品味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在 2008 的美國總統大選中,Obama 陣營推出了上面那張經典的海報,海報中的 Obama,最終成為在社群媒體裡最廣為流傳的候選人印象。這張海報既現代又後現代,紅色的臉讓你感受到衝突,白色的臉卻又讓你感受到冷靜,Obama 看著右上方代表遠見,下方寫的文字是「HOPE」,強調 Obama 陣營主打的是希望與改變,而不是他們的候選人。當然 Obama 最後奇蹟似的贏得選戰有很多原因,但你仔細想想,當初他一定有很多海報可以選擇,為何決定就是這張,然後你再觀察 Obama 陣營整個選戰下來的種種品牌決策,我想那背後在默默運作的,應該是他本人的「品味」。

當然「品味」很難學,我也不敢說是什麼大師,但我想我們可以從觀察與質問開始,為什麼 Mac 是金屬色的?為什麼 iPhone 是黑與白的?然後你還必須去別的領域得到靈感,精品、時尚、汽車工藝、精緻美食,都是我們可以師法的地方。Bill Gates 到了五十歲才想到他當初應該犧牲一點,去換取 Steve Jobs 擁有的品味,那或許 20、30 歲的我們,應該提早開始用功,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 Taste。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

(Photo via screenpunk, CC License)

貝多芬與比爾蓋茲

May 14th, 2012

我想大多數人都感覺得到,「音樂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緩慢卻巨大的革命。人們從買唱盤、買卡帶、買 CD,到最後隨著網路的普及,開始不買音樂了。很多音樂圈的人覺得消費者背叛了他們,侵犯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但事實上,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是,這個所謂的「權力」,也只不過是過去這幾十年來的一種「主流商業模式」,並且註定有一天會被淘汰

一直不知道怎麼有效的解釋這件事情,畢竟大多數人從小被「版權」的觀念洗腦太深,早已把它與「陽光、空氣」放在同一個資料夾裡面,似乎如果有人膽敢挑戰版權,就是在要剝奪我的生存權力一樣。倒是昨天晚上 EZTABLE 的創辦人 Alex Chen 傳給了我一支 TEDx 的影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演講者 Jose Bowen 是德州達拉斯 SMU 大學藝術學院的院長,平常主要的教學領域是音樂。他這次的 TEDx 題目是「Beethoven as Bill Gates」,現在請大家欣賞:

從 Bowen 分享的這段故事裡面,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其實音樂產業最早的「出版品」,並不是預錄好的曲目,而是「樂譜」這個東西。而販售樂譜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產業,那是因為從 19 世紀初期開始,「鋼琴」被發明而後量產,逐漸變成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的產品。沒錯,就像個人電腦一樣,鋼琴是硬體,樂譜是軟體,而貝多芬就是當年乘著這股巨浪成為業界巨擘的那位仁兄,因此,音樂產業的 Bill Gates。

而在這一場大革命之前,音樂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答案是「表演活動」。那時連作曲與樂手分工的制度都還沒有,如果你要聽莫札特,那就得要等他本人來到你的城市訪問時,否則你就要跑一趟維也納。除此之外,你就只有鎮上的樂手可以選擇。不,你家裡面並沒有任何音樂設備,要享受音樂,就是要付錢買門票看表演。

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也只不過是 200 年前的事情,但到了兩個世紀後的現代,卻有多少人誤以為賣版權、賣 CD,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權力。其實消費者要的很簡單,就是享受音樂、享受表演,如此而已。在沒有這一切設備之前,演奏會本就是音樂的主流商業模式。而在網路讓一切歸零之後,演唱會又成了音樂的主流商業模式。我們只是回到原點,把省下來買「版權」的預算,又用了另一個方式花在「音樂」上,但大家對音樂的喜愛,其實從來沒有變過。

最終,大概沒有人能阻止這個世界改變,但只要你願意,任何人都有機會像貝多芬、比爾蓋茲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最後的贏家,就看你用哪個態度去看這個世界,如此而已。

(Photo via ps_ico,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