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Due Diligence’

你也應該 DD 你的潛在投資人

January 13th, 2017

Check Money

DD 是 Due Diligence 的縮寫,中文多翻為「盡職調查」,但我認為翻為「核實」更好,也就是實際查核對方真如商談中所呈現的狀態。在創業的世界,這行為通常發生在被投資前,投資方會派員進入新創公司,查證該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態、訪問重要幹部與員工、檢視帳冊、合約、產品原始碼、庫存等等,以確認該公司各種有形、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以及各種負債的狀態。

近期一位創業者來找我 Office Hour,說他的公司正在進行 B 輪增資,運氣不錯,找到一個小有名氣的國際 VC 領投,Term Sheet 也已經簽妥 [1],但一位 A 輪原始 VC 股東這時才突然告知,由於基金當初沒有規劃後續跟投的預算,因此不參與本輪增資,要創業者另找投資人認購他們的 Pro-Rata 額度 [2]。

既有股東臨時說不跟投,這個訊號讓國際創投非常感冒,怕是更熟悉團隊的原股東發現了團隊什麼問題,於是要求暫緩簽約撥款,要深入了解確認後,再重新決定是否投資,並且不排除重談投資條件。

這讓創業者非常沮喪,所有箭在弦上的成長策略都得暫停,只能坐看競爭對手蠶食市場,損失成長的最佳時機,如果一拖拖太久,還可能讓公司陷入財務風險。他不知道創投有所謂後續跟投預算規劃這檔事,更驚訝它居然可以阻礙下一輪增資的進行。

「這種狀況要怎麼解決?」他問我。

解鈴還需繫鈴人,我建議他安排一些會議、交流,幫助國際創投充分理解 A 輪股東們對他的高度信心,投資案應該就會繼續往前推進。

但更重要的,我覺得應該寫一篇文章,提醒所有創業者別掉到與他類似的坑。換言之,在接受投資前,就要對每一個潛在 VC 投資人的偏好與模式充分理解,簡而言之,除了創投 DD 你,你也該好好 DD 你的創投。

創投對創業者的 DD

有募資經驗的創業者都知道,在你接受了創投的 Term Sheet 之後,到真正簽約撥款之前,雙方除了會針對投資合約的內容持續往返磋商,創投還會跟你約定時間,實際派人到你的公司進行 DD,以確認你的企業體質真如募資簡報描述一樣。

對於創投而言,DD 的主要目的除了驗證資產、負債,更重要的是確認風險品質。

創投的本質是高風險高報酬投資。換言之,我們不怕 10 家投資組合中有 7 家最後賠本,只要剩下 3 家能產生平均 10 倍的報酬,那麼整個投資組合就能有 3 倍回收。所以創投不怕你把我們投入的資金拿去冒險,怕的是你拿去冒不該冒的風險,換言之,投入在風險與報酬對比錯置的事物上。[3]

所以 DD 的過程,除了確認各種有形無形的資產與債務,我們更希望了解你過去的資源運用方式與風險承擔狀態,以確認你的新創企業的確具有挑戰高潛在報酬潛力。

創業者也該對創投 DD

另一方面,雖然創投會對新創企業相當確實的查核,但在我們的經驗裡面,創業者卻往往不會對創投做充分的 DD。當然,創投工作有保密特性,因此我們恐怕無法拿出所有投資合約來讓潛在被投資人檢查。但如果把範圍限縮雙方關係上,VC 們能不能說到做到,照承諾扮演一個優質股東,還是很多可以核實的。

舉例來說,透過直接詢問,以及間接向他們的投資組合查核,你應該要確認以下這些重要事項:

  1. 負責你的合夥人 (總經理、副總) 是哪一位
  2. 負責你的合夥人對公司的決策影響力有多大
  3. 負責你的合夥人有什麼投資、創業、營運經歷
  4. 負責你的合夥人還負責哪些投資組合
  5. 負責你的合夥人有多少時間可以分配給你
  6. 負責你的合夥人的投資後協助是什麼樣的風格
  7. 負責你的合夥人可以調動多少投資同仁
  8.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是哪一位
  9.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有什麼投資、創業、營運經歷
  10.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還負責哪些投資組合
  11.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有多少時間可以分配給你
  12.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的投資後協助是什麼樣的風格
  13. 負責你的投資部同事有多少同組、不同組的夥伴互相支援
  14. 投資你的基金,開始年度、總規模、壽命年限
  15. 該基金投資組合預計會有多少家公司,你將會是第幾家
  16. 基金還有多少可動用資金 (Dry Powder)
  17. 基金是否會後續跟投,會為你的案子預留多少額度
  18. 在執行結果不如預期時,什麼狀況基金會繼續支持、什麼狀況會停損
  19. 基金投審會、董事會對退場與回收時間、倍數的預期
  20. 這家創投對於被併購與 IPO 的看法
  21. 這家創投如何促進投資組合間的合作
  22. 這家創投如何處理投資組合間演變出直接競爭的情況
  23. 除了投資外,這家創投提供哪些加值服務

確認了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幫助你更了解每個潛在股東能提供你哪些關鍵幫助,以及帶來哪些或有負債,更清楚該如何預期與對方的關係,甚至重新思考是否接受他的投資。

別擔心創投會不會不喜歡人家問這些問題,事實是,多數創投應該會尊重把募資當一件重要的事、謹慎處理的創業者。

大家加油,希望創投、創業圈能一起努力,把創業者 DD 創投推動成一個慣例,那麼我們的創投活動,又會更成熟、更能為大家創造好的長期價值。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1] Term Sheet 一般中文翻為「投資意向書」,類似合作備忘錄,主要用來記載投資雙方對於主要投資條件的共識

[2] Pro-Rata 是「等比例」的意思,在投資領域,既有股東在新一輪增資等比投入資金,以維持原持股比例,簡稱為 Pro-Rata

[3] 舉例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樂見電商、SaaS 等付費型服務的早期創業者,把資金用在取得 100 倍、1,000 倍有效會員之上,即便取得成本較高,且會員的回購頻率、生命週期,換言之,他們的終身貢獻值事前無法精準預測,因此風險很高。雖然這個投入有相當可能會失敗,但一旦成功,可以大幅推升公司的規模優勢與價值,因此我們的潛在收益也會跟著大增,符合創投的風險期望。另一方面,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樂見這些早期創業者僅僅把資金用在取得 2、3 倍有效會員之上,即便取得成本很低,且會員的終身貢獻值在事前可以精準預測。因為這個投入的成功機會雖高,但成功後對於公司的規模與長期優勢並沒有明顯的貢獻,因此對我們投資的潛在收益貢獻不大,並不是創投在追求的風險機會。

(Photo via camsinlux, CC License)

募資是工具,不是目的

July 23rd, 2015

Paper Unicorn

這些年觀察下來,關於募資,初創業者經常有以下的迷思:

迷思一:得到 A 輪是一種成就

美國一年大約有 4,800 家新創公司拿到 A 輪,台灣則大約有 500 家,但這些拿到 A 輪的公司,最後絕大多數 (>90%) 都是失敗收場。所以以成就而言,A 輪其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迷思二:估值越高,越有面子

創業者天生就是喜歡競爭、比較的動物,但跟人家比估值,即使是領域接近或是發展階段相似的團隊,其實都沒有太大意義。新創公司股票雖然叫股票,但由於缺乏流通性,其實比較像藝術品 ─ 每次拍賣的成交價,都是一個獨立時空背景下的特殊供需平衡結果,因此沒什麼好比較。

舉個例子,假設在這個時間點,一幅畢卡索的畫作拿出來拍賣,得到了一個成交價。但到了下個時間點,變成達利的畫作要拍賣,但某個電影讓想收畫的人突然變多了,那麼這次達利的成交價或許就會超越上個時間點畢卡索的價格。拿這兩個價格相比,因此去說達利的畫作較畢卡索的有價值、更值得珍藏,或是未來的增值潛力更高,其實都是過度解讀的。

迷思三:創投都是聰明的錢

很多創業者會把創投視為一種動物,認為這群稀有人類都是投資專家,因此他們的判斷一定是聰明的。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是跟所有行業一樣,在創投裡面,非常不幸的是,絕大多數都是失敗的基金管理者。美國很受尊重的創投基金投資人 (俗稱 LP) Kauffman Foundation 在 2012 年時發表過一個研究,總結 99 支他們於 1989-2011 中投資的創投基金,裡面只有 16 支最終繳出超過 2X 的投資回報。在風險平準的前提下,只有 26% 的基金投資成效優於大盤指數。換句話說,每四個創投中,就有三個是根本不及格的投資人。(註)

Kauffman Foundation VC Fund Returns

迷思四:得到創投投資是一種品質標章

如果絕大多數創投其實不是聰明的錢,那麼得到他們的投資,當然不能算是一種認證。事實上,對於少數真正聰明的創投來說,當一個創業者拿了平庸創投的錢,那散發出來的其實是一種負面的訊號。

迷思五:創投就是給錢的

創投的確都是基金經理人,他們的責任也都是把基金投資在高潛力的新創公司裡。但實務上,要產生出優秀的投資回報,除了選團隊的好眼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成為股東後,他們能對團隊產生的關鍵性幫助。除了設計好的增資結構、董事會組成,後續扮演 CEO 教練、助攻企業發展與商務發展、協助你聘用好的高階主管、引入最適合的 B、C 輪投資人等等,都是一個一流創投能夠對他投資的公司產生巨大影響的工作,也是分別一個優秀創投與平庸創投最重要的地方。

迷思六:拿到錢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缺錢、缺人手、缺顧客,要什麼沒什麼的 0 到 1 創業過程的確很很痛苦,但事實是,如果你去問所有拿到 A 輪後的創業者,他們幾乎都會跟你說那之後根本沒有更輕鬆,甚至比之前更痛苦。拿到錢後,你要開始擴張團隊,建立組織、制度、文化,公司會開始有部門、政治,以及很多人的事情要處理。於此同時,你的 Product-Market Fit 不會永遠那麼強,當你忙著管理之時,市場早已開始變化,大大小小的競爭者也開始進駐。很快的,你會發現錢買得到人,但買不到產品的長期成功保證。就像創業之初一樣,你還是需要不斷去盯著產品,但卻又多了很多人必須管理。結果,錢能解決的問題,其實只有非常非常小的比例。

迷思七:動作快、估值高的是好創投

事實上,動作快、估值高對於投資決策而言,是大幅增加風險的。因此會這麼做的創投,往往出於沒有太多選擇。因為他們新、因為他們缺乏商譽,因此需要靠高價、動作快來搶標。這是每一個新創投都會經歷的階段,AppWorks 在草創之初,也得這麼做。但就像上述說的一樣,創投無論是新、舊,絕大多數都不是優秀的投資人。因此身為創業者,重點是慎選,別被這些表面的信號所引誘。

好的心態

好,我破除了這些迷思,那面對募資,更正確的心態是什麼呢?

募資是為了加速成長

資金能發揮極大作用的地方,是加速一個好產品更快越過關鍵用戶數量門檻 (通常是種子輪)、加速一個好商業模式更快取得規模優勢 (通常是 A、B 輪),或是幫助一個好商業模式跨越國境門檻 (通常是 B、C 輪)。如果背後有這幾個目的,那通常才是取得資金的好時機。

我對創投也要做 DD

不只創投在投資前要對你做 DD (Due Diligence 盡責調查),你在引入他成為股東前,也應該對他做足 DD。不管是他過去的經驗與輔導的能力,基金的規模、生命週期、年限與後續跟投的能力,與他已經投資過的公司訪談,甚至邀請他來參加你的主管、產品會議,測試他理解與發言的表現,都是能幫助你了解婚後生活,不能略過的約會、同居過程。

幫股東賺錢是被投資者的責任

上市公司賦予經營團隊的責任是幫股東賺錢,LP (創投基金投資人) 賦予創投的責任也是幫股東賺錢,同理,當新創公司引入資金後,團隊同時間也就被賦與了新的責任 ─ 幫股東賺錢。當然新創公司幫股東賺錢的方式,與上市公司、創投基金有很大的不同,更長期、更靠股權的增值而不是營利的增加。但這個責任是存在的,也是確實的。創業者越早能用健康的態度去擁抱這個責任,那麼他越容易找到優質的投資人,並且創造雙方正面而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

結論

結論就是,資本是一個複雜的市場,創業者必須花時間研究,才能真正理解這個體系,知道如何正確的運用它。能夠根據每個階段的需求,從資本生態系中篩出少數真正適合該時點的夥伴,並且用成熟的心態去合作的創業者,才能真的從資本中得到極大的價值。

這種創業者極少,創業成功者也極少。然而兩者之間,實務觀察下來,有極大的重疊性。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收聽每日精選英文新聞

註:創投基金要加計缺乏流動性風險

(Photo via hamur0w0,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