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ebooks’

Amazon 為何花 1.5 億美金買下閱讀社群 GoodReads?

April 3rd, 2013

GoodReads

2007 年初創立,六年來積累了 1,600 萬會員,3.6 億個書籍資料,每月超過 1.4 億頁瀏覽,並且成長還在加速的閱讀社群 GoodReads,日前決定以 1.5 億美金的價位,正式出嫁給賣書起家的網路零售巨擘 Amazon。

Amazon 負責 Kindle Content 的副總 Russ Grandinetti 接受採訪時表示,Amazon 的策略是「First, do no harm」,會讓 GoodReads 像 Zappos 和 IMDB 一樣,成為 Amazon 集團下的子公司之一,未來一切以 GoodReads 社群的利益為優先考量。GoodReads 創辦人 Otis Chandler 則表示 GoodReads 將會與 Amazon 做一些整合,例如方便的匯入 Kindle 藏書清單,並且讓使用者在 GoodReads 網站上點擊書籍就可以直接開啟 Kindle Cloud Reader 開始閱讀等等方便功能。

聽起來 Amazon 花錢買下 GoodReads,不但不像 Apple 買 Ping/Siri 一般把它整合至 iTunes/iOS 平台上,反而要讓 GoodReads 繼續維持獨立運行,而且甚至要提供 GoodReads 各種武器,讓 GR 變成更棒的閱讀社群。

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Amazon 畢竟不是一家慈善事業。簡單分析 Amazon 賣電子書的價值鏈,你就會知道 GoodReads 的戰略地位有多麼重要:

買書人 → 閱讀裝置 → 閱讀軟體 → 榜單/推薦清單 → 書店 → 出版者 → 作者

對 Amazon 來說,要更有效率的把書賣給買書人,在這條價值鏈上,他們必須要主導每個項目,否則就要讓它成為完全競爭市場。從右到左,作者幾乎是完全競爭市場,出版者傳統來說有六大出版社,但 Amazon 也積極介入出版業務,並且鼓勵作者自行出版。

書店來說,無論是電子書或是實體書,Amazon 都處於相當主導的地位。但那之後的閱讀裝置、軟體、推薦清單等區塊,戰局對 Amazon 來說就非常緊張。

在 PC 的世界,裝置是完全競爭的。但到了 Mobile,尤其是 Tablet 的世界,變成了由 Apple 與 Google 兩家公司在主導,這對 Amazon 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因此它推出 Kindle 閱讀器,而且幾乎用賠錢的方式賣,為的當然不是嘉惠讀者,而是想辦法迫使 Tablet 市場價格越低,競爭越激烈越好。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閱讀軟體上,Amazon 這些年來積極的在各種平台上都推出了免費版的 Kindle 軟體,為的就是把這個戰場也拉入完全競爭的領域。

最後,在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很深的榜單與推薦清單上,是 Amazon 最弱的一環,因為在 Tablet 上,Apple 的 iBooks 與 Google 的 Play Books 短時間內都不會把 Amazon 的榜單與推薦清單納入。在 PC 上,Amazon.com 原先佔有非常優勢的地位,但 GoodReads 的飛速崛起嚴重威脅了 Amazon 在這個領域霸主的地位。

GoodReads Alexa

所以 Amazon 必須要把 GoodReads 買下來,鞏固自己在 PC 書籍價值鏈的地位,並且想辦法乘著 GoodReads 獨立的力量,擠入 iPad 與 Android Pad 的電子書價值鏈。所以 Amazon 不能過分更改 GoodReads 的獨立性與成功模式 — 一旦改錯了,不但不能達到它要的結果,萬一把 GoodReads 改壞了,又讓另一個閱讀社群又冒出來,那 Amazon 這個併購就是白忙一場。

當然 Amazon 必須要把它的顧客,也就是買書人服務好,但企業決策的背後,同時間往往有很多策略與邏輯在發生,希望這個案例有幫助你思考。

___

關於商業策略的種種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收聽

(Images via GoodReads, Alexa)

電子書?請叫他 Web 3.0 雲端閱讀

August 11th, 2010

一直以來,我對於「電子書」這個概念,就充滿了質疑。

需求在哪裡?

不要懷疑,我很早就買了 Kindle (Amazon 的電子書閱讀器),也在上面也買過、看完了好幾本書,這個使用經驗雖然很不錯,他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 我對於書的需求越來越少,於是在發現下一本要看的書之前,Kindle 基本上被我晾在一邊,一晾就是個把月。

我不認為這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於是我也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做了些調查。結果發現 11 個團隊裡面,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月看 4 本以上的書。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表示他們消費書的數量,長期是呈現減少的狀況。這些人是 25-35 歲的創業、創意人,社會中堅,如果有什麼的話,他們代表的是這個市場未來對於書的主流消費型態。如果他們看的「書」越來越少,那電子化不電子化,基本上不是問題的重點。

競爭力的問題

但是你如果去研究這些人每天吸收的資訊量,或者說他們的閱讀量,其實是大幅增加的。網路帶來了的是資訊爆炸,爆出了大量的文字 (和其他形式的) 內容。內容的主題包羅萬象,新聞、小說、管理、歷史、地理、科學都在裡面。由於工作的關係,由於興趣的關係,由於朋友推薦的關係,這些人每天上網 8-12 個小時中,都在消費這些內容。

難怪書越來越少人買了,雖然網路上的內容是片斷的,但他也是即時的、豐富的、有連結的、可以互動的、可以和朋友討論的。於是,想當然耳,現代人對於「書」的需求,必定越來越少了。

書該何去何從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忘記了,書之所以變成書,大多是生產和管銷成本的問題。由於製版、包裝、運送、陳列等實體的限制,所以書不能太少頁,但也不能太多頁。因此短篇小說必須要集結三五個才能發行,而精彩的哈利波特卻要被分成七本,無法一氣呵成。

問題是在數位和網路的世界裡面,這些限制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用「書」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從出發點就是一個錯誤。在數位的世界,內容的單位就是他原生的篇幅,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一套論述、一則新聞。如果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那書這個框架被打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Web 3.0 雲端閱讀

雖然書不見了,但就像上面調查的結果一樣,人們閱讀的行為不但不會因此減少,還會隨著資訊的成長而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網路化的 Web 3.0 數位閱讀,將會和傳統的資訊消化,有著很大的差別。Amazon 近日在 Kindle 上推出的社群標記 (Social Highlights),就是最好的例子。

社群標記是一個 Kindle 上的新服務,透過與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平台的整合,他讓你可以即時看到朋友在相同文章段落所作的註記。這個服務讓朋友間可以輕鬆的交換閱讀心得,就好像一場讀書會一樣,卻不必真的安排時間開會,也不必擔心開會了自己卻還沒讀到那個段落。

類似這樣把 Web 3.0 的社群化、個人化、行動化等概念整合到閱讀的習慣的創意,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非常多,之前的 Flipboard 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我相當看好的另一個創業領域。

不要懷疑,網路會把「書」撕得粉碎,但是就像春風化雨裡羅賓‧威廉斯講得一樣,形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重點。人類不會有停止學習的一天,所以接下來創業家要做的,就是把後書籍時代,最好的工具做出來,加油!

(Pic via curiousle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電子書了沒

February 3rd, 2010

這次回台灣,除了網路,電子書也是 FAQ 上的熱門話題 — 所謂中文電子書元年。為了親身體驗了一下眾家廠商的決心,我還特地跑了一趟台北國際書展,不但把參展的每台閱讀器都拿起來玩了一下,也跟攤位上的行銷人員,探了探各廠家的想法。結果這件表面上是百花齊放的事情,骨子裡還真不是一個亂字可以形容的。不知道是大家沒抓到重點,還是有難言之隱,不過再這樣各搞各的下去,我只怕”中文電子書”會步上”中文電子音樂 (MP3)”的後塵,變成一個不成氣候的產業,那就非常可惜了

硬體廠的思維

朋友跟我說,一個硬體業出來的老闆,投資開了間電子閱讀器公司,因為這個生意看起來很好賺。一台機器的成本 6 千多塊,可以賣 8 千多塊,一年”出貨”一萬台,就是 2 千萬的生意。我說那上面的書怎麼來?老闆說不管,消費者自己會上網去下載。

你不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耳熟嗎?對!就是十幾年前 “MP3 元年” 也上演過一次的老戲碼 — 一堆硬體廠跑出來做播放器,然後咧?哦!我們被蘋果的 iPod 打敗了,因為人家比較會設計,外型比較炫。

是軟體,傻瓜

我想這些”硬體大廠”大概到現在還沒發現,打敗你們的不是 iPod,而是 iPod + iTunes 這個組合。消費者要的是軟體,要的是 total solution (全套解決方案)。沒有書,我買你的閱讀器要幹嘛?你覺得 Kindle 的成功真的是因為他的設計嗎?才怪!是因為他的方便,要什麼書,直接在機器上就可以購買,不需要跟電腦同步,不需要檔案傳輸,我爸也會用,這樣才能賺到我的聖誕禮物錢啊。

另一個朋友說,他在大陸逛 3C 商場,逛到了漢王 (大陸銷售第一的電子閱讀器) 的攤位,本來只是想玩玩,結果銷售人員跟他說:現在買,送你 3,000 本書,金庸、古龍、倪匡、三國、四書、五經通通都在裡面。朋友一聽,這麼多書,一輩子都看不完,不但當場就買了,還多花 50 塊升級成 8 GB 的卡片,3,000 本當場變成 5,000 本。

所以,最後消費者要的,是書。你的閱讀器功能有多好,如果沒有他想看的一本書,那我保證他的購買意願當場就少了一半。

版權問題

但是要賣這些電子書,有很多版權問題。有些出版商跟我說,當初跟作者談簽約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電子版這件事情,現在還要全部重新去談,很麻煩。

這件事情是他們的問題,我聽起來卻是大好的創業機會。就像亞馬遜 (Amazon) 當初用純網路打敗實體書店一樣,你可以設立純數位出版商,把這些作者的數位版權全都簽下來,然後鋪貨到所有電子書平台上去的時候。這個商業模式有太多成本上的優勢,最後絕對會把實體出版商打敗。有人想要執行這個 idea 的請跟我聯絡,我絕對有興趣投資

售價、版稅與出版社的價值

然後我回到紐約,好巧不巧,剛好碰到 Amazon 和出版商 Macmillan 間的大戰。基本上 Macmillan 以低價銷售會打壞作者名聲為理由,堅持 Amazon 要把電子書的售價從 $10,提高到與實體書相當的 $15。Amazon 不爽,便把 Macmillan 的實體書全面下架。兩邊僵持了兩天,最後 Amazon 讓步,真的把書漲價,事件才告一段落。(Amazon 也不是全輸,除了不再貼錢賣電子書,還把拆帳方式從固定金額變成按比例。)

這件事情最令人覺得不恥的,是實體出版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故意模糊焦點,蒙蔽作者。你看,傳統出版如果一本書要賣 $15 的話,大約只有 $1.5 可以進到作者的口袋,$7.5 是的印刷成本,最後 $6 則是出版商和通路的利潤。但是換成了數位出版,如果一本書賣 $10,作者可以拿 $3.5 塊,其他 $6.5 則由”出版商”和”通路商”拆帳。

也就是說數位的商業模式,對作者是極端有利的。除了每賣一本書,作者可以分到較多的版稅以外。壓低了售價,還可以提升銷售量。也就是說同樣寫一本書,作者可以多賺很多倍的錢。這還不包括銷售量提升後的周邊效樣 — 演講邀約、電視座談等等。至於出版商,由於在數位世界只剩公關作用,少了價值,當然就分不到利潤,也難怪他們這麼緊張。

結論

寫了這麼多,不外乎是希望中文市場能夠有個像 Amazon 這樣的公司,下來把電子書銷售平台搞定,讓閱讀器廠商可以向下整合,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就像最後上面舉得例子一樣,這樣的通路絕對是有很多利潤可以賺取的。

大家加油,我期待看到中文電子書產業走出一個美好的明天。書是知識的載體,數位化能讓他更普及,也就等於讓知識更廣為流傳。民眾的知識水準提升,對社會,對國家競爭力,都是很正面的。所以,你們必須要加油,一定要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