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oney’

Bitcoin 是否能成為一種貨幣?

October 9th, 2013

Bitcoin

近來經常接到記者朋友打電話來詢問 Bitcoin,想了解的問題往往是它到底是什麼東西,以及拿來取代貨幣的可能性與風險。我想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題目。

什麼是 Bitcoin

還不了解什麼是 Bitcoin 的人,可以先到 TechOrange 上惡補一下,尤其是這些文章:

簡單來說,你可以把 Bitcoin 看做一種「虛擬的黃金」。和黃金一樣,它必須要透過挖礦來開採,且總體的蘊藏量有絕對上限。但和黃金不一樣的,它看不到摸不到,一切都是以電腦位元的方式儲存 ── 因此是「Bit」做成的「Coin」。

Bitcoin 背後是由一種 P2P 分散式的資料運算與儲存結構,外加精心設計的演算法,來確保它的稀缺性以及每個單位的獨一性。不過這些技術細節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因此我們就不深入分析。

Bitcoin 的特性

Bitcoin Supply Over Time

Bitcoin 的最重要特性,是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它就被設計為新供給量將逐年降低的「虛擬貴金屬」。也就是說,假設全體人類對它的興趣沒有隨之逐年降低,則這個虛擬貴金屬的價值將會逐年成長,並且成長的幅度將隨著供給與需求間的差距而加快。

相對來說,實體的黃金並沒有這樣的特性,參考下圖你會發現,黃金的年產量在過去百多年來是逐步墊高的。(注意兩張圖的差距,Bitcoin 圖顯示的是總供給量,黃金圖顯示的則是年產量。)

Gold Production

貨幣與價值

了解了這兩種「貴金屬」的特性,我們接著要來探討一下貨幣與貨幣的價值。

首先,就像在「財富不是錢」中論述過的一樣,最純粹的貨幣 (也就是錢) 事實上不是一種財富,因為它本身對人類沒有任何功效 ── 千元大鈔或許可以拿來折紙飛機或是生火取暖,但這兩件事情在一般狀況下的價值遠遠低於 1,000 元能夠換來的價值。換句話說貨幣本身只是一種中間產物,用來當價值交換過程中的介質,讓交易更為順暢,解決缺乏介質的以物易物模式產生的種種無效率性。

我的牛奶可以跟你換米嗎?什麼?你只有鞋子?我已經有鞋子了!他有米?但是他想要豆腐?誰有豆腐?你不能先把我的牛奶拿去放著嗎?牛奶會壞掉?天啊!這是什麼沒效率的世界…

因此貨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流通性與儲值性,越多買賣方願意接受一個貨幣,並且它所儲存的價值越穩定,則它就是越棒的貨幣。其中價值的儲存尤其重要,因為如果一個貨幣的價值很不穩定,則願意接受它的買賣方也會減少,那回過頭就會讓它的價值減損。

所以為什麼早期黃金自然成為了人類社會重要的貨幣,因為它的產量相當低,且閃亮亮的很適合拿來炫富。有人開始配戴後引起更多人的興趣,逐漸成為了多數人都嚮往的玩意。然而黃金的供給永遠無法跟上需求,因此讓它的價值長期維持高檔,形成了價值儲存的能力。很多人喜歡,又能夠維持價值,因此它成為了一種廣泛被接受的價值交換介質,一種貨幣。

就和 Bitcoin 一樣,黃金的興起是一個由下往上的 P2P 共識形成,因此這個能量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即使是後來人類社會透過政治的力量,發行了由國家保障流通性與價值的貨幣,但在改革的初期,仍舊必須要透過保障黃金的兌換來維持價值,而即使到了今天,黃金仍是多數人有共識的終極價值保存工具。(想到戰爭逃命,你第一個想到的家當一定是金條。)

升值與貨幣

貨幣需要能夠穩定的儲存價值,但如果它儲存的價值不斷在上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假設我跟你說你銀行裡的存款,每年都會增值 20%,換句話說,放個四年它的價值就會變成兩倍,你會做什麼事情?當然是很捨不得花。如果大家都捨不得花,那貨幣的流通量就會降低,貨幣的流通量降低,它的價值又會更升高,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反而會扼殺這個貨幣作為交易介質的能力。

不僅如此,因為這個東西會不斷升值,長期囤積者就會開始出現,而且他們會取得日益升高的市場操控能力。等到他們累積了對價格產生衝擊的能力,他們會對市場發動攻勢來創造震盪,因而取得更多貨幣,接著又得到更強大的能力。

因此在實務上貨幣必須設計成「貶值型」介質,也就是由國家透過控制貨幣供給去形成長期的微幅通貨膨脹,換句話說就是貨幣價值貶抑,來鼓勵人們不要一直把貨幣拿在手上,儘快 (趁它還沒貶值前) 拿去換成你要的東西,因此可以維持貨幣的流通量,順暢買賣交易。當然這樣的設計同時也大大削弱了想要囤積貨幣、破壞市場者的力量。

Bitcoin 作為貨幣

因此,與黃金相比,Bitcoin 少了閃亮亮的炫富效果,所以並沒有終極的價值錨點。且相反於黃金,Bitcoin 的供給量是無法成長的。也就是說,Bitcoin 的價值完全起源於人們的「信心」,大家相信這個稀缺性是有價值的,且相信其他人也有同樣的共識。目前看來,有這樣共識的人正在不斷上升,且速度比 Bitcoin 的供給量還快,因此 Bitcoin 至今的長期價值是震盪上揚的。

Bitcoin Price Chart

那會造成像 Winklevoss 兄弟這種囤積者開始出現,且越來越多。他們會去衝擊 Bitcoin 的價值,企圖從震盪中獲利。而 Bitcoin 的價值完全基於信心的這個根本,又會讓每次衝擊的震盪更為劇烈,也讓 Bitcoin 更淪為炒作工具,也就越難作為一個價值穩定的貨幣。

最後,到 2040 年,當 Bitcoin 的總量到達 2,100 萬時,它的新供給將會完全停止。這又會讓事情更加惡化,因為囤積者的力量還會更強。

虛擬支付

也因此,我認為 Bitcoin 是一個很有趣的金融工具,聰明的人在裡面有相當大的獲利空間。但由於它供給量的設計,因而很有可能造成的長期升值特性,以及幾乎完全基於使用者「信心」的價值來源,我不看好它作為一個貨幣,也就是價值交換介質的前景。

但即便如此,我非常看好虛擬支付的前景。貨幣的發明,取代了以物以物的過程,讓交易更為順暢。但貨幣畢竟還是一種「物」,既然還是物,就還是有它不夠方便的地方,需要提領、需要攜帶、需要交換、需要擔心遺失。因此當悠遊卡這種「虛擬錢包」出現,馬上就受到歡迎,因為大家不用再處理麻煩的零錢。

所以如果有任何東西能夠比悠遊卡還要方便,讓你甚至連卡都不用帶,只要能驗證身分,就能夠完成交易,那這個東西一定會比貨幣、悠遊卡還受歡迎。事實上,這個東西早就出現,在 App Store、在 PayPal、在 Amazon,你都只需要輸入一組密碼,甚至很快的連密碼都不需要,只要掃描一下指紋就能夠完成付費。

所以虛擬貨幣一定會興起,因為虛擬支付是人類的心之所向,它勢必會成為未來主流交易方式。或許 Bitcoin 不會是那中間最棒的介質,但在我們逐步改寫金融秩序,緩緩邁向全面虛擬支付的這條路上,我相信,還會有很多虛擬貨幣出現,因此也會衍生很多創業機會,可以讓大家追逐。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的創業觀察

(Images via gliph, Wikipediawealthdaily and bitcoincharts)

關於「賺錢」

September 18th, 2012

今天在 New York Times 讀到了科技作者 Nick Bilton 寫的一篇 Disruptions: Let Silicon Valley Eat … Ramen Noodles? 這是一篇關於「創業與賺錢」的文章,內容在討論為什麼矽谷的創業者每個人都說不愛錢,可是一旦公司被買掉、上市,賺到了錢之後,卻又變得非常的揮霍。

他舉例 Yammer 的創辦人 David Sachs 把公司用 12 億美元的高價賣給微軟後,轉頭馬上就花了美金 140 萬幫自己開了場生日派對,還請到知名的饒舌歌手 Snoop Dogg 來炒熱場子。Facebook 上市以後,持有最多公司股票的員工馬上組成了「新貴 250」俱樂部 (TNR 250 = The Nouveau Riche 250),常常秘密聚會討論該買哪條船、哪架飛機、哪座島來讓犒賞自己。

最後,Nick 為這整件事情下了一個這樣的結論。

這裡的人們假裝他們不愛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裡面最成功的一些人真的不愛錢。

蘋果的共同創辦人 Steve Jobs 從來不是受了錢的驅使而做任何事情從,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也非常公開、誠懇的表現出他專注的點是建造一個偉大的公司,而不是一個停了六台車子和一堆玩具的車庫。

Elevation Partners 的創辦人 Roger McNamee 說:「Steve Jobs 講得很清楚:『改變世界,然後世界就會好好的回報你。』然後像 Mark Zuckerberg 等人也的確追隨著 Jobs 的路線,但我想每 10 到 100 個創業者,才會有一個真的是那樣。每有一個 Mark Zuckerberg,背後就有 10 個創業者只是在假裝他們是 Zuckerberg。」

矽谷其實不需要假裝它不愛錢,負責任的花費是好事,專注在讓好的新創公司成長當然更好。我們已經有夠多的人假裝他們是「太陽王」了。

閱讀 Nick 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邏輯有些奇怪,他指控矽谷的創業者其實偷偷在愛錢,只是表面上不說出來,但舉出來的例子卻又無法呼應他自己的說法 — 如果愛錢的話應該把錢死守在銀行裡,可是例子中的矽谷創業者卻拼命的在想辦法把錢花掉。解釋起來其實很簡單,因為 Nick 把「錢」和「財富」搞混了。

再說一次,財富不是錢,財富是我們「想要」的東西,裡面許多是錢買得到的,也有不少是錢買不到的。而每個人的財富,當然也與其他人的不同 — 每個人想要的東西,本來就與其他人想要的東西不同。

Steve Jobs 與 Mark Zuckerberg 的財富,他們想要的東西,是在地球上留下他們長長的足跡。因此錢不重要,因為錢或許能買到一個腳印,但絕對買不到那條足跡。但他們身邊的人的財富,他們身邊的人想要的東西,可能與 Jobs 和 Zuckerberg 有些差別。他們身邊的人想要的是豪宅、是私人飛機、是遊艇、是擁有一個島嶼,所以如果公司能夠賺大錢,幫他們得到他們要的財富,那他們會繼續協助 Zuckerberg 得到他的足跡。如果公司不能賺大錢,不能幫助這些人得到他們的財富,那他們可能就會跳槽去別的地方,別的讓他們可以得到他們的財富的地方。

而這些財富,這些人們想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對」與「錯」的差別。只要不是傷害別人,只要不是靠搶奪偷竊,賺到錢的人本來就有資格決定他想要買的東西,他們想要過的生活,那是他的人生,他的自由。

當你想通了這些事情,那麼所謂每 100  個創業者才有 1 個 Zuckerberg 的說法就變得平淡無奇,這世界上本來就很少人有相同的興趣組合。而當你是一個硬派的創業者,你或許是以「改變世界」為畢生的志業,但千萬別忘了,你還是要照顧到海賊船上每個人的需求。

所以最終,公司還是要幫員工與股東賺到一定的錢,他們才會繼續支持你得到你的財富,否則他們隨時可以跳去支持別的可以幫他們得到財富的另一個船長。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關於創業、賺錢與財富,一切就都清楚了。

___

看來我 9/22 (六) 應該會在矽谷辦個小聚會,有興趣一起來聊創業的朋友,歡迎寫信到 mr.jamie.blog [at] gmail.com

(Photo via jdhancock,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17 –「創業就是要賺大錢…」

September 10th, 2012

離開台灣整整八年,這次搬回來,最不習慣的就是整個社會對「錢」這個字的迷戀程度,比起八年前感覺病態了好幾倍。打開電視,翻開報章,永遠不會缺少誰多有錢,怎樣有錢、賺錢術、摳門術等等話題。

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灑狗血的大眾媒體渲染,整體文化會有這樣的發展,倒是很難責怪任何人。不過令人擔心的,是人們開始用「錢」做為決策的主要考量。尤其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是很危險的,特別是那些看到 Mark Zuckerberg 靠著創辦 Facebook,年紀輕輕就登上富比世排行榜,因此認為這是賺大錢途徑的人。

事實上,如果要用金錢的期望值來衡量,創業比起去優質的大公司上班,其實是一個比較差的選項。以網路產業來說,每年都有上百家新公司出來創業,但最後能轉虧為盈的往往不到一成,而真正能走到上市的更是只有個位數。因此對創業整體來說,每個人平均有機會賺到的「錢」,其實是遠遠低於去一家好公司上班的。

所以你不應該創業,如果你只是想賺錢的話。

但人生也不只是錢而已。事實上,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像是健康、家庭、友誼、世人的尊敬、真心的快樂,大多是錢無法買到的。這些我們想要、需要的東西,真正的名字是「財富」,而只有財富中少數可以用錢買到的物質,我們才叫做「財產」。

一開始其實是沒有「錢」的,種田的農夫,收成了之後就拿著稻米,去和牧場主人交換羊奶。農夫不需要那麼多米,但早餐可以來杯羊奶。牧場主人不需要那麼多羊奶,但晚餐可以吃米飯當主食。這樣的交易讓農夫與牧場主人用不再需要的東西,換來了更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讓雙方都更加富有,是非常棒的結果,所以我們逐漸演化成了專業分工,然後再來交換產品的社會。

但以物易物終究有它的極限,做小提琴的工匠跟鑄劍的鐵匠,畢竟很難互相交換太多次產品,所以我們又發明了「錢」這個中間質,來幫助我們換得想要的東西。

所以錢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累積,錢存在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把作品換成中間質,然後再拿中間質去換得我們更想要、更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已經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那錢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看到尹衍樑、巴菲特、比爾蓋茲等真正「富有」的人,把他們畢生的積蓄都捐獻出去。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變得「不富有」,因為當他們的人生已了無缺憾,再多錢在銀行也無法讓他們的「財富」有任何增加。相反的,當他們看到這些閒置的錢被用來幫助弱勢者,讓弱勢者可以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捐獻者的人生也變得更充足,更富有。因此「累積錢」不等於「累積財富」,累積錢只是為了日後能夠換得自己想要的財富。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創業是相對較差的「賺錢」方式,還是有很多人會決定出來一試。原因是在創業過程中,你可以不必透過錢,就累積到很多你想要的「財富」。當你做出一個自己很滿意的產品,當你學習到行銷、業務、領導、管理等等重要的知識,當你得到客戶滿意的讚美,當你解決了一個很難的問題,當你每天都發現自己比昨天還要進步,當你給了夥伴們一個很棒的工作環境,當你把一個個陌生人慢慢變成忠實的顧客,當你說服一個個好投資人加入你的股東行列,這些,都是在大公司,拿到再多薪水、分紅也不能幫你買到人生經歷與成就感。

而從「財富」的角度,我們也能很簡單就能解釋,為什麼只有少數創業者非常成功,而大多數卻是失敗收場。一家新創公司最終必須要從市場上賺取足夠的利潤,才能生存下來。而讓消費者願意「付錢」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創造「財富」,也就是創造出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成功的公司說穿了,就是做出了人們想要的產品,並且是市場價值遠遠超過成本的產品 — 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的 iPhone 雖然不便宜,但買的人幾乎很少嫌貴的。而失敗的公司,往往不是做出沒人要的產品,就是成本遠遠大過市場願意購買的價格。

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不難,但用低於人們願付價格的成本,做出這些東西,那往往有很高的難度

所以創業的重點不是錢,創業的重點是創造財富,為你的顧客,為你的股東,為你的員工,還有為你自己。唯有當你真正了解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創業才有可能成功,你也才有可能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因此從今天開始,別再講錢了,先想想什麼是你人生的財富吧!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9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lwpkommunikacio,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