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owned media’

網路創業成功中案例 ─《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推薦序

September 22nd, 2016

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為《羅輯思維:迷茫時代的明白人》繁體中文版所寫的推薦序。

網路創業「成功中」案例

文 / 林之晨

追蹤「羅輯思維」兩年多了,幾乎是看著羅胖把一家小店開成今天的大廟。就跟很多在網路時代誕生的新物種一樣,這間大廟非常難以形容,因為它有太多太多層次。

「羅輯」的核心是每週一集、每集約 60 分鐘,由本書作者羅振宇擔綱演出的單人脫口秀節目。每集他會講一個歷史故事,通常是從某本書中擷取的精華,最後再把這段故事最重要的教訓,連結到現代政治、經營管理、創業,或是處世的哲學。

光這個層次就非常耐人尋味。為了這個節目,羅胖死嗑自己、橫跨東西、努力閱讀,於是節目中經常可以看他拿西方的資本主義、科學方法、系統思維等觀念,去解析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發展的格局,以及其必然產生的後果。這往往打破我們對歷史的既定印象,讓人從中得到全新領悟,因此吸引到很多粉絲。這些內容在網路影音平台免費讓觀眾收看,幾乎每集都有上百萬人次觀賞,至今累積近 200 集節目,收看人次已超過 4 億。

基於這個核心,羅胖持續向上進行所謂的「新媒體實驗」,想看看一個受到歡迎的線上節目,到底可以衍生出怎樣的商業體系。

過程中他賣過月餅、茶葉等商品,也辦過演講活動,但第一個有趣的成功實驗是賣限量會員,讓鐵粉付出人民幣 500 – 1,200 元,加入一個全由「羅友」組成的小眾社群,彼此串連、互相分享幫助,於是「羅輯」從一對多的單薄關係,升級成多對多的人際網路,社群粘性大增。

限量羅友畢竟難以規模化,但「羅輯」不久後也找到一個可放大的商業模式,那就是販售當集故事出處的書目。既然是線上節目,只要羅胖把書說得精采,再提供連結引導觀眾去購買,轉換率自然不低。發現這樣有效,「羅輯」很快又進步到網路獨賣,甚至還讓絕版好書復活,自己做起出版生意。

不僅如此,如果你到「羅輯」網路書店瞧瞧,會發現他們賣的書,往往比市售貴好幾倍。這些高端定價的書籍,因為羅胖每次在節目中分享,生意居然非常不錯。換言之,「羅輯」的推薦,不僅讓讀者想買書,更提昇了他們的願付價格,這又是另一個重大的商業突破。

而除了賣別人的書,「羅輯」也開始出自己的書,讓節目的精采內容可以二次利用,集結成冊賣給偏好文字的讀者。讀者看完後,其中一些又會回頭變成觀眾,一舉多得。這個策略顯然也相當成功,因為「羅輯」叢書很快就出到第四本,而這本「迷茫時代的明白人」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是節目內容編輯而成,本書仍舊維持羅胖貫通古今中外、幫你反思現代生活與人生事業的特色。享用它後,建議你繼續上網欣賞「羅輯」節目,並追蹤他們這場持續進行的自媒體實驗 [1],才能全面吸收當代創業奇葩羅振宇的日月精華,讓它成為你進步的養分。

___

正在進行產品、商業模式實驗的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幫助你把實驗做得更快、更好

[1] 事實上,就在推薦序寫完準備付印時,羅輯又傳出可能會全面撤出其他變現模式,專注在他們開發的「得到」數位內容商店 App 上

創業 CEO / 為什麼輪胎公司要幫餐廳評星等?米其林給現代自媒體經營的啟發

July 21st, 2016

Michelin Guide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網路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Michelin’s food critics, known as “inspectors” by the company, only awarded a top ranking of three Michelin Stars to around 100 restaurants in 2016. Restaurants that receive a Michelin Star for the first time can expect a flood of food tourists; losing a Michelin Star devastates restaurateurs. Gordon Ramsay, the celebrity chef who makes young chefs weep on his show Hell’s Kitchen, cried when he lost two Michelin Stars in 2013.

Which is a bit weird, because Michelin is a tire company whose annual reports highlight the cost of rubber and growth in the passenger car market…

我很喜歡的網誌 Priceonomics 上近期刊出了一篇很精采的文章 Why Does a Tire Company Publish the Michelin Guide,講米其林輪胎為什麼在 1900 年推出米其林指南,而後又如何轉變為今天最受重視的餐廳星等評選。在內容行銷漸成顯學的今日,這個歷經 116 年的自媒體案例,非常值得所有創業 CEO 細讀。

以下是我讀完後的幾個感想:

自媒體 ≠ 新聞稿

很多企業把經營自媒體與發新聞稿搞混,粉絲團裡每天就是貼自家新聞、產品、活動,久而久之當然乏人問津,畢竟連員工都很少對公司大小事這麼高度熱情,更何況是外面的潛在客戶。因此米其林案例給的第一個啟發,是自媒體應該要以 TA 的需求為主 [1],幫他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型態,只要這個行為大方向上會為公司帶來好處就夠。

自媒體 = 媒體

另一方面,自媒體還是一個媒體,比較對象不是其他輪胎公司經營的媒體,而是其他所有媒體。因此,要讓讀者願意關注你的媒體、受它影響,那麼這媒體本身就需要是一個好媒體。案例中,米其林對於評等的品質極其講究,不惜血本請多達 8 位美食家扮演神祕客去試吃,只是為了決定能不能頒發三星給一家餐廳,因此才讓這本指南成為美食愛好者的聖經,就是最好的印證。

善用不需獲利的優勢

相較於企業經營的自媒體,傳統媒體往往擁有品牌、通路優勢,而新媒體則通常產量較大、也較能靈活抓住網路風向。但這些獨立經營的媒體面對的挑戰,就是要獲利、要養活自己,因此必須花相當的力氣在商業化上,有時候也不太敢開罪廣告客戶。相反的,自媒體沒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在不需獲利、不需商業化、幾乎完全中立的前提下,去提供讀者更貼近他們興趣、符合他們利益的資訊。與 Yelp 必須賺餐廳的廣告錢,因此常傳出幫業主洗評分的案例相比,米其林背後的企業支持,反而是經營一個好媒體更大的優勢。

考驗決心的超長期投資

當然,經營一個長期註定成為成本中心,品牌與用戶行為效益難以準確量測的自媒體,絕對考驗 CEO 的身心靈。我最常聽到的案例,就是 CEO 連續幾年看到媒體部門的虧損,心理就開始動搖,接著又被其他部門主管批判,就急急忙忙的收掉。但回頭看米其林的案例,1900 年創刊,到 1930 年代才開始得到各界認可,足足投資了 30 年之久。就算在今日更快速的網路時代,成功的自媒體案例像是 MozFiveThirtyEight 等,也都要經營 3、5 年,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因此,一旦要進行這個策略,就必須要有決心,長期投資下去。

成為標準設定者

米其林案例的另一個啟發,是自媒體除了要獲得讀者的歡迎,更要努力成為標準制定者,才能有更大影響力。米其林星等只專注在食物的美味,從食材品質、準備技巧、口味融合、創新水準、是否物有所值及烹飪一致性等面向來給分,並用三顆星 = 值得專程前往、兩顆星 = 值得繞道拜訪,與一顆星 = 地方優質餐廳來定義餐廳價值,最終成為所有主廚努力的目標,換言之,間接形塑了全球高級餐飲文化。

提昇國家認同

最後,米其林賣的不只是輪胎、也不只是餐廳,更是對於法國文化與品質的認同。用法國美食標準去評論世界餐廳,不只讓米其林成為標準,更讓法國品味成為世界主流,讓全球主廚必須要去法國學習,而後又更加深法國價值的地位。因此經營自媒體,如果可以的話,不只要提昇自身產業的地位,最好還能貢獻給更廣大的國家、區域,因為最終受益的,還是身在群體裡的每一份子。

以上,就是 Priceonomics 上米其林案例帶給我的思考,與你分享,希望你也有得到很多啟發,更有信心長期經營一個有意義的自媒體。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自媒體

對內容行銷、自媒體編輯等工作有興趣的朋友,2016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中收集了約 50 個相關職缺,歡迎去看看。

[1] TA = Target Audience 目標客群

(Photo via sethw, CC License)

分不清「網路」與「網路思維」的差異,是國民黨敗陣的原因,也是台灣落後的原因

December 25th, 2014

Sean Lien run for Mayoral elections 2014 勝挺到底大遊行

你以為柯P選戰打法,是隨興、憑感覺?錯了,它是極度科學,精算出來的。常用「政治創投公司」形容自己的他,以SOP、扁平式管理、大數據專業助陣,讓一群倉卒成軍的素人團隊,寫下台灣選舉史上傳奇。《商業周刊

連勝文與柯文哲這一役,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所有行業先行者面對網路原生挑戰者的最佳縮影,也將會是未來十年此消彼長的最佳寫照。

首先,整個選舉的過程,連勝文不是沒有用網路。舉凡官方網站FB 專頁等標準配備,一直到 YouTube 頻道等進階工具,連陣營幾乎都有啟用,也產製了不少對應內容去發佈。但就像所有習慣傳統媒體的傳統企業一樣,連團隊對於網路的運用,也幾乎僅止於發佈。

相較之下,柯團隊不僅僅是設置官網、FB、YouTube,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運用網路所帶來的 New Paradigm,例如:收集最接近母體的民意,觀察人心傾向的變化,測試議題的接受度,尋找合適的出擊時間、以及有效利用網路平行傳播的特性等等。

簡單來說,這場戰爭,是「傳統思維 + 網路」與「網路思維」兩種核心價值間的對決,而結果高下立見。

往前走,類似的案例將不會只發生在政治圈。人類的食、衣、住、行,乃至於各行各業,都將面對源自網路,用網路思維工作的新品種,所帶來的顛覆。

更有甚者,像台灣這樣在 20 世紀工業革命中找到成功,因而成為領先者的經濟體,也必須面對更懂得運用網路思維工作的矽谷、中國、韓國、新加坡,乃至於芬蘭等新變種、新品種的挑戰。

所以我們不僅必須懂網路,更要能夠以活用網路思維在所有工作之上,才能夠在這波大洗牌中屹立不搖,甚至趕中超美。

所謂網路思維,或是對岸稱的互聯網思維,具體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1. 重視數據

網路與手機帶來了徹底的、近乎全母體的數據收集能力,不僅是使用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完成了什麼,連他做到一半的、中途反悔的事情,也能全然掌握。得到這些資料後,可以做分群、個人化分析,拿來作為優化宣傳素材、改善產品功能的參考,更可以修正企業的短、中、長期走向。數據是網路帶來的最大資產,因此重視它是網路思維的最核心精神。

2. 轉換率觀念

數據的另外一面是轉換率,無論是點擊、發文、加入購物車、註冊、填寫信用卡資料,不同的作法都有不同的轉換率,因此有網路思維的人,除了重視數據的收集,更重視轉換率的計算與優化。

3. 科學精神

數據與轉換率,都必須經過實驗才能收集、驗證。因此網路思維講求的是用科學的精神,選擇適當的範圍去實驗,收集數據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走向。

4. 縮短迴圈

由於網路的即時性,實驗數據往往可以很快被取得,因此讓這個數據能更快回饋到決策過程,來提昇下一週期決策的準確性,就變得可能,也變得重要。

5. 分秒必爭

網路帶來的即時性,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特權,因此用網路思維工作,就必須不斷追求速度、效率上的進步,才不致落於人後。

6. 永無止盡的追求進步

數據、轉換率、實驗、迴圈、速度,這些是工作方法,而其目的是要造成個人、組織的進步,才能創造更長期的競爭優勢。

7. 更直接面對用戶

你可以想像,要把以上工作做好,透過傳統層層代理的方式是不行的。因此網路精神的另一面,就是直接面對用戶。透過自有媒體、自有通路,直接去與用戶互動,在過程中得到第一手資料,來提升判斷、進步方向的準確性。

8. 以人為本

最後,網路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科學、數據之上,都是人性與心理。真正成功的網路思維,是用這個工具去彰顯、引導人性,達成雙贏,甚至是多贏的長期成功。

當然,網路思維絕對不只這 8 點,但希望今天的文章能拋轉引玉,讓大家更廣泛地去討論這背後的種種精神,讓網路思維的實踐,真的在台灣開花結果,那麼我們或許還有機會,再次創造新的台灣奇蹟。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Thank you, Daniel, for letting me use your photo.)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