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Yahoo’

Facebook 開始衰退了嗎?

April 26th, 2012

無庸置疑,即將上市的 Facebook 是這個十年的網路巨獸,就像 Google 是上個十年的巨獸一樣,也就像 Yahoo 是再上個十年的巨獸一樣。

在這個十年,上上代的拳王 Yahoo 已經從巨獸變成了恐龍,先迷失了方向,接著開始 CEO 亂入,最後落得裁員、重組。在這個十年,上代拳王 Google 則出現了老化的象徵,Yelp、Groupon 先後拒絕了 Google 的併購,Google+Google Drive 等「Me Too」產品的推出,也一次次告訴世人 Google 已經從創新者變成了追隨者,從攻擊方變成了防守方。

問題是,目前看似所向披靡的 Facebook,可能有衰敗的一天嗎?從前面兩朝的「霸業」來看,這似乎是人類組織必然的走向。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它將會發生,那會是什麼時候?取而代之的下代拳王,又會在哪裡?

有趣的是,Larry 與 Surgey 開始建造 Google 的一天,正好是 Yahoo 上市的 1996 那年。而 Mark Zuckerberg 開始寫 Facebook 的時候,也剛好是 Google 上市的 2004 那年。所以如果歷史是任何教訓,那或許即將會成為下代拳王的網路公司,根本不是目前桌面上的任何玩家,有很大的可能,他根本還沒出生。

但即使下代天子可能尚未出現,從 Facebook 最新公佈營運數字,我們卻看到拳王卻已經開始出現了疲態。2012 年的第一季,他們繳出了 10.6 億美金的營業額,雖然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44.7%,卻比上一個季度衰退了 6.5%。這其實不打緊,因為第四季本來就是美國人的感恩節、耶誕節旺季,廣告主往往會把 30%-40% 的預算集中在這一季執行,所以本季 Facebook 的營業額只小輸上季一點,那其實算是還在成長。

令人擔心的是 Facebook 的其他數字。首先是「營收成本」的快速上升,也就是毛利的快速下滑 — 11Q1-11Q4-12Q1 分別是 77.2%、78.2% 與 73.8%。在短短的一季之內,Facebook 的毛利就下跌了 4.3%。這還不打緊,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雖然營業額微幅下跌,但 Facebook 投資在行銷上的費用卻大幅上升了 12.2%。也就是說,Facebook 花了多投資了 5,700 萬在取得營收上面,但換來的卻是 7,300 的營收減少。還記得嗎?這代表著「Operating Leverage」的消失,進入邊際效益遞減的世界。

當然這只是一個季度的資料,拳王或許只是喘口氣,不一定真的是開始老化。在下一個季度,Facebook 即將正式成為上市公司,而從那裡開始,我們將可以持續追蹤他的健康指數。網路的世界真的變化的很快,入行以來,我已經看到的三代霸主的興起。而既然取 Facebook 而代之的公司很有可能尚未出現,那代表著每個人都還有機會。想到這裡,我開始為現在的創業者感到無比興奮。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只剩四天

(Photo via barackobamadotcom, CC License)

Facebook IPO 來了!

March 31st, 2012

二月一號,當台灣這邊大家還在享受過年的氣氛時,Facebook 卻在北美資本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沒錯,社交巨人要上市了。這個消息一出,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所有公開、非公開的資料、數字都已經被拿出來的徹底翻過、查過、算過、分析過。正反雙方最大的辯論:Facebook 到底值不值 1,000 億美金。

反方的主要論點是 Facebook 的成長已經趨緩,也太過依賴平台上的社交遊戲獲利,而且靠 Banner Ads 的商業模式不太像大家熟悉的 Google,反而更像垂垂老矣的 Yahoo。況且人們最喜歡用 Facebook 來分享照片,一天甚至平均要上傳多達 2.5 億張,但是在這個成本高昂的活動上,Facebook 卻沒有任何的營利模式。

正方的論點也很有趣,首先,他們認為「上 Facebook」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事實上,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有高達 42% 的 Facebook 會員每週要使用六天以上。Facebook 的廣告也不完全是看板廣告,除了大多採用類似 Google 的 CPC (Cost Per Click) 點擊式收費以外,它還能針對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興趣、所在位置,甚至是服務的公司等等資料做精準行銷。

另外,Facebook 的股票和投票權都還有過半在創業團隊手上,也是大家辯論的一個重點。分析師們把這看做是風險,認為股東們將無法有效的「監督」Facebook 的經營,但也有投資人認為權力集中將有助於 Facebook 更快的創新、變形,去適應變動越來越快速的市場。

以上的這些討論當然都很棒,不過要了解 Facebook 的股票到底有沒有那個價值,我更喜歡從「供需面」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畢竟這個世界上的「超級科技公司」,每隔十年左右才會出現一家,所以它的供給是非常稀有的,也因此資本市場在面對這樣的商品,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很類似。

Facebook 在 2011 年的營業額是 37.1 億美金,淨利則有 10 億──你不覺得很驚訝,Facebook 居然這麼會賺錢嗎?我當初看到財報的時候有點嚇到。回到重點,假設我們用這兩個數字去計算 Facebook 的估值乘數,你會發現他們的市值營收比約為 27 倍,而本益比則為 100 倍。這兩個數字或許聽起來有點高,但是跟歷史上的「超級科技公司」比起來呢?

1980 年,當時的超級科技公司蘋果電腦上市,價值 19 億美金,換算成市值營收比是 25 倍,本益比則是 102 倍。1996 年,當時的超級新星是 Yahoo,上市價值是 8.48 億美金,市值營收比 652 倍,本益比則是無限大 — 公司根本還沒賺錢。2004 年 Google 上市,價值 230 億美金,與營收比是 15.7 倍,本益比則是高達 219 倍。

從這樣的角度看過去,你就會了解到 Facebook 的 1,000 億市值,其實也不算太貴。事實上,雖然有人說 Facebook 的模式不如 Google,但與當年的 Google 相比,Facebook 的營運效率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以上市前一年來說,2003 年的 Google 營運淨利率是 23%,但是 2011 年的 Facebook 營運淨利率卻高達 47%,是 Google 的兩倍有餘。

無論如何,這個十年的最大科技 IPO 終於來了,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 Facebook,它絕對會是我們需要持續追蹤的重大科技巨獸。

Facebook 在 IPO,有為者亦若是 —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4/6 (五) 1pm appWorks Demo Day #4 — 歡迎一起來 Party!

(Photo via wiredphotostream,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3 月的《創新發現誌》)

關於「新聞業未來」的五個謊言

April 13th, 2011

從開始寫這個網誌以來,「新聞業的未來」就是我們最常討論的話題之一。為什麼我這麼的關心這個議題?因為新聞業背後代表的是訊息、知識的傳遞,如果它能夠更有效率的存在,那人們也就能夠更有效率的取得訊息和知識,這對於一個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更知識密集的產業發展 (網路業就是其中一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

目前為止,這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大家還講不準。我認為它將和數位化、網路化、電子商務息息相關,但是也有許多人持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有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和新聞業的未來是沒關連的。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郵報) 上週刊登了一篇「Five myths about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的流言終結者文章,我認為非常值得大家參考。按照慣例,我鼓勵你去讀讀原文,下面是我用我的話去解釋:

老牌媒體正在失去觀眾

沒錯,2010 年開始,網路的確已經正式取代報紙,成為美國的讀者最主要的新聞來源。台灣雖然沒有類似的統計,但我猜相去不遠。但是說「傳統媒體」因此已經打輸這場戰爭的人,卻是大錯特錯。北美最大的 25 個新聞網站,只有 2 個不是傳統媒體經營。台灣名列 Top 100 的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NOWnews、自由電子報,也都是「老牌」。當然傳統品牌經營的數位媒體是有成本優勢還是劣勢,這是另一個話題。但是人們絕對是習慣的動物,當他們改變閱讀平台,第一個還是找他們最習慣的那些媒體品牌。

等到廣告預算都移到線上,媒體就會得救

2010 除了是數位閱讀取代紙本的一年,也是線上廣告超越印刷的一年,這點無論是北美還是台灣,都是一樣。但是線上媒體並沒有因此而獲得救贖,因為他們大多還是卡在 CPM (橫幅廣告) 模式,但是移到網路的廣告預算,卻往往會去尋找更有效率的 CPC、CPA 等模式。在北美,Google 的關鍵字廣告就吃掉了整體線上廣告的一半,在台灣,奇摩、Google、Facebook 等的 CPC 廣告加起來應該也有 1/3 以上。所以從舊媒體變身為一個新媒體,如果你沒辦法同時更新你的商業模式,那即使再多的廣告量移至線上, 你也只能眼巴巴的望著。

內容才是王道

「做出人們想要看的內容」是 20 世紀的媒體哲學,到了新時代,不好意思,它已經不適用。第一、內容不一定要是自家的;第二、它只是聚眾的管道。所以更重要的,你必須要去了解閱讀這些內容的人們 — 也就是你的社群,他們的行為、喜好、購買計畫,這樣你才有可能獲利。Google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內容都是別人家的,卻能夠從使用行為中挖掘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適時提供相關廣告,因此才能夠這麼有效的獲利。如果說媒體的未來無法和電子商務脫離關係,那你唯有知道誰會想要買什麼,才有可能勝出。至於付費牆,事實證明它只會殺了你忠實的社群

全球報業都在下滑

事實上不然,過去五年,全球報紙的發行量是上揚 5% 的。當然台灣這邊的確是下滑大約 5-10%,日本也有 8%,但是一年 1-2% 的衰退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糟,2010 台灣報紙的整體廣告量甚至還是逆勢成長的趨勢 — 擺脫 08/09 的金融海嘯。不過如果你是一個傳統媒體,也不能因此就鬆懈,無論如何它還是一個面臨強烈挑戰的行業,趕快趁現在手頭比較鬆,投資未來,讓自己有機會成功的轉型,是絕對必要的。

你應該要專移注意力到小範圍地方新聞

過去 5 年,大家把「小範圍地方新聞」 (Hyperlocal News) 喻為媒體的未來,說因為科技的發達,我們終於可以實現各鄉鎮市都有自己媒體的烏托邦。理論上聽起來很合理,但實務上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 — 第一、超小地方的讀者自然也是超小眾;第二、製作超小地方新聞的成本並無法有效壓低。所以怎麼算這都是一盤賠錢生意,當然有很多人想到把工作外包給使用者,但是當每個人都已經被資訊爆炸埋沒時,過濾雜訊還是一個問題。所以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擁有這個東西 (當人工智慧可以自己發掘、報新聞時),但是這個未來絕對不是最近。

以上,就是今天的五個新聞業流言終結者。而如果你創業的主題是數位媒體、社群媒體,那與其看這些鐵達尼號如何掙扎著轉彎,我會建議你多研究 Huffington Post 和 TechCrunch 是怎麼成功的。

PS. 下星期五 (4/22) 6:30pm,2011 #4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將在 BCDog Cafe 舉行,請圈起你的行事曆,Facebook 活動頁明天就公布。

(Image via 37244380@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