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 GameApe 創辦人 Luke (徐人強) 的邀請下,欣賞了《賈伯斯》的電影特映。
這是一部相當有野心的電影,從 Steve Jobs 的大學歲月開始描繪他的人生軌跡,一路到 1997 年重返 Apple,2001 年推出第一代 iPod,為蘋果開啟新時代的那一刻為止。
當然要很感謝 GampeApe 舉辦這次特映會,讓我有機會搶先看到這部重要的電影。不過兩個小時下來,我的感想是可惜,一部講 Apple 故事的電影,卻沒有吸收到 Jobs 精神最重要的精髓。
很明顯的,這部片子從一開始的 TA 設定就有問題。這樣一部電影的 TA 可能有兩種:少數的「蘋果迷」與絕大多數「有興趣看看 Jobs 傳奇」的人,而兩種 TA 想要看到的劇情顯然是相當不同的。《賈伯斯》犯的第一個毛病,就是做了一台 iMac Pro,想用一部電影滿足兩種人的需求,難度太高,也顯然沒有辦法達到那個目標。
舉例來說,在描述 Steve Jobs 重返 Apple 的過程時,導演花了近 5 分鐘的時間交代他與 Jonathan Ive 一見如故的經過。這段故事本身對於果粉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但如果你是非果粉的觀眾,應該會覺得一頭霧水,花了這麼多時間把 Ive 這個角色介紹出場,但接下來的故事裡卻完全沒有任何他的橋段,簡直是莫名其妙的安排。
但對於果粉來說,這部電影又太過強調「模仿秀」與灑狗血的台詞。短短 2 個小時內,編劇幾乎把所有 Steve Jobs 名言都塞入對話裡面,再加上 Ashton Kutcher 誇張的模仿,過分超越真實的整體感覺反而讓它成了「全民大悶鍋」,很難讓人認真去體會故事背後想傳達的意念。
事實上,為了校正對 Steve Jobs 的印象,回家後我還特地找出了 1997 年他在 WWDC 登台的片段,顯然與 Kutcher 在電影中的詮釋有極大的差異:
當然這部片子還是有一些小亮點。Jobs 先拿到 50 台 Apple I 訂單再回頭想辦法製造的故事,非常的 Lean Startup。好幾個講 Mike Markkula 試圖教導 Jobs 去平衡自身熱情與股東利益的橋段,也是所有創業者都會面對的課題。蘋果「企業化」後 Jobs 與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 漸行漸遠,Woz 因為無法適應而離開那段故事,我認為詮釋得相當好,也是創業過來人都會有的經歷。
無論如何,《賈伯斯》應該是所有科技創業者都會想看看的電影,有沒有需要花一筆錢去電影院欣賞,我想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預算決定。但看之前如果你別抱著太高的期望值,或許能從種種關於 Jobs 成長歷程的描繪中,得到一些創業的啟發。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Imag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