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Jamie’s Gap Year Program 誠徵:休學生

February 10th, 2023

你是大學生,但唸錯科系、覺得學校的課程渾渾噩噩,沒什麼意義嗎?你看到人們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一直在想做些什麼 —— 創業、建立一個社福團體、甚至創造一個政黨 —— 去改變這些問題,但需要一些起始資金?

如果你下定決心休學一年,不用擔心學業,全心去追逐你的夢想,歡迎申請加入 Jamie’s Gap Year Program,讓我贊助你 100 萬新台幣,與夥伴全力幫助你在這一年中,開始實踐你的理想。

Jamie 是誰?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這個網誌,我的本名是林之晨,現在是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同時兼任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我在 2009 年創辦 AppWorks,全力透過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幫助團隊創業、推動台灣成為大東南亞科技之心。至今,AppWorks 加速、投資的活躍新創已經達 472 家,其中包括:UberLalamove91APPkkdayCarousellShopBack17LIVEDcardAnimoca BrandsBlocto 等你或許聽過、用過的服務。AppWorks 同時經營 AppWorks School,免費幫助唸錯科系的年輕人轉職軟體工程師,自 2016 年成立以來,已經畢業 717 位學員,其中 90% 成功開啟工程師職涯。AppWorks 在 2019 年與台灣大哥大結盟,我也因此接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至今。

我第一次創業在 1999 年,當我 21 歲、還是台大化工系大三學生時,那時和同學一起創辦台灣電商先驅哈酷網,而後哈酷後來轉型為碩網資訊,目前是一家成功 IPO 的 AI 服務商。從那時開始,包括後來的 Muse Games 與 AppWorks 在內,我連續經歷三次創業,三家公司各自有相當的成功,而在過程中我被迫練就了十八般武藝,帶我到達今天的人生里程碑。

Jamie 為什麼要給 Gap Year 學生 100 萬?

回頭看我的人生,在大三那年,跟同學一起創業,是一個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關鍵決定。剛創業時,少不更事的我們,得到許多貴人幫助,包括學長的初始資金,讓碩網能夠持續嘗試、突破,一路走到今天。因此,此刻,當我在人生歷程上,解鎖了不少高等級成就,我想應該是時候把這個薪火傳下去,也站出來幫助此刻想創業、創新的大學生,跨出第一步、走出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除了 100 萬,Jamie’s Gap Year Program 還有什麼內容?

這個計畫的最主要內容,其實是由你自己定義的。在休學一年的過程當中,要做什麼事情、完成什麼進度,完全由你自己掌握。100 萬預算要如何花費,也完全由你自己決定。我們不會過問,只要不為非作歹,我們也不會給任何限制。

每個星期,我們的團隊會跟你聯絡,更新你的狀況,並提供你需要的各種協助。每兩星期,所有當期 Gap Year Fellows 會聚在一起互相分享進度,並從彼此寶貴的經驗中學習。你也將定期跟我唔談,討論你的開創計畫該如何更有效的推動。最後,還會有運動健身等活動,確保你的身心健康。

換言之,我們希望做為你的靠山,為你打造一個不孤單又沒有束縛的環境,讓你可以放手大膽去追求你的理想。

100 萬要還嗎?有什麼附帶條件?

不需要歸還,我們只要求你在 Gap Year 過程中,全心去實踐你的計畫,即使最後失敗,也沒有關係。我也不會跟你要求任何形式的回饋,唯一希望你做,是未來能提攜 Gap Year Fellows 學弟妹,以及將來有一天,當你達到某個人生里程碑,也能轉過身,幫助更多比你年輕一輩的開創者。

誰可以申請?

只要你是 21 歲或以下的大學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創計畫要實踐,並願意在今年秋季開始休學一年,或是連續兩學期參加類似台大 D-School 的「探索學習課程」,就可以申請。

如何申請?

更多資訊與申請方式,請到 Jamie’s Gap Year Program 網站

更多問題?

歡迎在下方留言。

以上,如果你就是我在找的 Gap Year Fellow,歡迎申請,期待能幫助你踏上一條快速成長的道路,最大化你對這個世界的正面影響。

NFT = Next Frontier

June 5th, 2021
The Fungible by Pak (via)

AppWorks Accelerator #23 開始招募新創了,這次,除了運用 AI、Blockchain 與經營東南亞市場的團隊,我們特別把 NFT 獨立成一個分類,熱情邀請所有優秀的非同質代幣創業者,在下一屆 AppWorks 聚集,互相學習、啟發、一起進步。

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間點特別強調 NFT?倒不是因為這陣子的數位藝術熱潮。事實上,多數 NFT 收藏品專案,就跟實體收藏品領域一樣,很難建立可重複、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我們在這個時間點特別把 NFT 從區塊鏈獨立出來,是看好未來 10 年、20 年它將帶動的巨大典範轉移,以及其中將衍生的大量創業機會。

大家都知道「財富不是錢」,人們想要的是食衣住行育樂,而不是銀行裡的數字。目前為止的區塊鏈,主要承載的是 FT (Fungible Token、同質代幣),也就是錢、或說「通貨」數位化的問題。

但人們真正想要得到的是物品、是服務,這些商品的買賣、擁有證明,要真正數位化、去中心化,那就得基於 NFT。

舉個例子來說,全球房地資產總價值高達 280 兆美金,遠高過全球股市的 90 兆美元市值 與加密貨幣的 1.7 兆美元總市值。排除 Covid 的影響,全球房地產年交易額約 1 兆美金。這麼巨大價值的資產種類與交易量,但它的擁有權記錄卻是往往非常老舊、問題重重。目前全球有約 70% 的人口,生活在缺乏真正有效、可信賴的地政體系中。

這是個巨大的問題,過去,得仰賴政府投資中心化的資料庫來解決,但在未來,基於去中心化的 NFT 會是更好的方案。如果這個典範轉移將在未來 20 年發生,想像它將催生全球多少組成功且巨大的 NFT 地政新創。

而除了房子,還有車子、船隻、飛機、家電、傢俱、手機、名牌包、服飾、配件,乃至於工廠裡的機台、原料,到食品的溯源,再到虛擬世界、遊戲裡的裝備、寶物、寵物、虛擬地產、房產,你都可以想像未來改用 NFT 做為它們擁有,以及交易的證明。

這個機會是無比巨大的,因為 NFT 可能顛覆所有非通貨的交易與擁有行為。也因此,在這個 NFT 產業的起點,我們特別把它標示出來,並且邀請你,一起來基於它解決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建立對世人帶來巨大影響的新創。

而為了更全面的支持你的 NFT 新創,我們也在 AW#23 引入 Flow 為平台夥伴

Flow 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 NFT 應用 — NBA Top Shot 所基於的區塊鏈,背後團隊 Dapper Labs 同時也是元祖 NFT 應用 CryptoKitties 的開發商。

有了 Flow 這個平台夥伴,將可以提供 AppWorks NFT 新創 許多關鍵的協助,包括:

  • Flow 團隊在技術、行銷、社群和產品方面的專屬支持
  • 由 AppWorks 安排與 Flow 團隊的 Office Hours
  • 共享 Flow 的教育資源、以及其它 Flow 區塊鏈專案的寶貴經驗
  • 優秀的開發專案,有機會獲得 Flow 與其他夥伴的投資
  • 獲得 FLOW Token 贊助機會,將產品發佈於 Flow 主網,加速初期獲客

以上,就是我與 AppWorks 看好 NFT 背後的思考,如果你跟我們一樣相信 NFT = Next Frontier,歡迎加入 AppWorks

AppWorks 的秘密 (I) 最初的選擇,決定了 80% 的結果

February 16th, 2021

2020 年,AppWorks 滿十歲了。天公作美,剛好在十週年時,達到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包括生態系新創總價值突破 100 億美金,創投基金開始獲利,公司也因此展開長期獲利、弭平累虧,終於可以發績效獎金給夥伴們,因此初步將同事們薪水拉齊國際投資機構水準,未來能招募更厲害的夥伴加入,一起耕耘、茁壯台灣、東南亞的新創生態。

回想十年前草創時,台灣軟體新創生態爹不疼娘不愛,對比今日企業搶著合作,心中百感交集。雖然 AppWorks 存在的目的是服務新創,但本身也是一家新創,如今成功規模化、獲利,且在自身領域有領先性與高度可防禦性,客觀來說,可以歸類為一個「創業成功」的案例。(參考天下報導)

因此,我決定整理這系列「AppWorks 的秘密」文章,為大家回顧十年來我與 AppWorks 自身的創業心得,所有做對、做錯的地方,好做為所有創業者的養分。

在閱讀此系列文章前,請先瀏覽 AppWorks 十年回顧網頁,理解 AppWorks 一路走來的歷史與重要里程碑,才能認識這個案例的全局,更精準的吸收其中精華。

第一篇 AppWorks 的秘密,我要帶各位回到創辦 AppWorks 的起點,當初的選擇對後續 AppWorks 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我在 2009 年初離開我在紐約的新創,接下來幾個月都在思考下一步。那時 iOS、Android、Facebook、Twitter、AWS 等新興平台在美相繼崛起,基於這些巨型典範轉移,Zynga、Uber、Airbnb、Square、WhatsApp、Slack 等新一批網路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少開始呈現驚人成長。

回頭看看台灣新創圈,似乎相對安靜,對於這些新興平台,以及它們帶來的巨大機會與顛覆,沒有很大的關注。

於是在 2009 年 6 月,我決定無論下一步要做什麼,先開一個網誌,把這些發展用台灣朋友熟悉的繁體中文,一篇、一篇的講給大家聽,希望能幫助一些創業者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時機。因此,MR JAMIE 誕生了

到了夏天,在開心農場等社群遊戲的助攻下,Facebook 在台灣開始爆紅,我寫的相關分析文也吸引越來越多創業者的關注,讓我能透過與他們交流,更了解台灣新創圈的真正問題。

到了秋天,我下定決心搬回台灣創辦 AppWorks,全力協助新一代創業者崛起。那年 11 月,我回台一趟,與幾位 Web 2.0 創業者辦了一場新創聚會,跟大家宣布了這個計畫。

這就是我當時用的投影片,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對於台灣新創圈問題的診斷,以及 AppWorks 接下來十年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講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要解釋一個道理,那就是最初的選擇,決定了 80% 的結果。回頭看,AppWorks 之所以能如此健康茁壯,大多種子,在一開始就埋下了。

所以,AppWorks 的最初,到底做了哪些正確的選擇?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項:

1. 貢獻台灣

在選擇創辦 AppWorks 之前,我先選擇了我要貢獻台灣。上海兩年、紐約六年,我體會到台灣才是我的祖國,我真正想長期居住的地方。既然想要長期居住,就必須對她做出最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了小孩後,我更是真心希望,他們長大時不管旅行到哪,都能驕傲的說:「I’m from Taiwan 哇係台灣人」,國際友人聽到時會豎起大拇指,說出台灣為世界做出的貢獻,而不是分不清楚跟 Thailand (泰國) 間的差別。

所以 AppWorks 在台北創辦,而不是在紐約、舊金山、新加坡、北京,或是上海。所以,從創辦那一天起,「貢獻台灣」就是 AppWorks 的北極星。過去 10 年,AppWorks 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航向北極星,也就是對台灣有重要 Impact。這個選擇,大大影響了後續 AppWorks 吸引來的夥伴、基金投資人,以及做與不做的事情。因此,今天的結果,決定這個北極星時就決定了絕大多數。

2. 幫助創業者

在美國六年,我深深體悟這國家長期強盛的核心,是從 Bill Hewlett & David Packard (HP)、Gordon Moore (Intel)、Bill Gates、Steve Jobs 到 Jeff Bezos 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Elon Musk、Jack Dorsey,這些美國最優秀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去創造下一代偉大的公司,而不是往已經偉大的公司裡面擠。

當優秀的新創公司生生不息的發芽茁壯,企業界因此加快新陳代謝,產業高速疊代,促進國家與時俱進發展、乃至於領先群雄。另一方面,每家偉大公司成功的過程,會帶來財富的重新分配、大量的優質就業,以及年輕世代上進的機會。

因此,幫助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我認為,也可以用來加速台灣進步與繁榮,給下一代希望,解決許多 2009 年時台灣社會出現的結構問題。在那之前,我已經創業十年,經歷兩家新創公司、四個商業模式,在美國充分運用了 Social、Mobile、Cloud、3D 等那時的新興平台創業,有了不少領悟。雖然我當時不夠「成功」,換言之,共同創辦的兩家公司都尚未有 IPO 或被併購的出場經驗,但至少早期創業者能犯的錯誤、該繳的學費,我都親身經歷過了。在沒有更成功的創業者願意跳出來幫助後輩之前,我覺得這是我的天命,該回來台灣開始推動這個飛輪,即使是拋磚引玉也好。

另一方面,觀察美國優秀的創業者,可以發現許多在其創業生涯中,會創辦多個新創,一個比一個對社會的影響還要大,幾乎是呈現數量級的成長。Elon Musk 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他的 Tesla 與 SpaceX 影響遠遠大過 PayPal,而 PayPal 的影響又遠遠大過他的第一家新創 Zip2。

歸結前面創業的種種經驗,尤其是失敗經驗,都是後續創造更大成功的養分。因此,我認為,要幫助創業者,創造對台灣最大的長期貢獻,不應該著眼於他們當下的新創公司,而該著眼於加速、加深各式成功失敗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將來實現最大潛力,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因此,AppWorks 從第一天就定義自身是「By founders, for founders. 由創業者,為創業者」的機構,任務就是幫助每一位創業者長期、持續的成長,而不強調單一次創業的成功與否,這又進一步限縮了我們後續做與不做的事情,影響了吸引及留下的夥伴,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商業模式,這點在 4. 我會展開。

3. 持續發表文章

決定搬回台灣、專注長期幫助創業者後,我也決定持續以他們為 TA 筆耕 [1],在 MR JAMIE 以每天一篇的速度發表文章,後來也接受雜誌邀請,開闢專欄,長期把我認為創業者最該關心的資訊、最該理解的知識、領悟的道理,一篇、一篇的分享給大家。

AppWorks 對多數創業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服務體系,好在藉著持續發表文章,得以綿密的與創業者社群溝通,創辦 AppWorks 的理念,為什麼創業者應該考慮加入 AppWorks,AppWorks 與我可以幫助大家什麼。

另一方面,當這些文章被分享,關鍵的大門有時會被開啟,帶來關鍵的新夥伴。在 AppWorks 的十年歷史中,發生了許多經典案例,在後續 AppWorks 的秘密文章,我會拿出來幫大家分析。

此外,持續寫作讓我可以不斷整理思緒、增加對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提升論述與溝通的能力。這些基本功的日積月累,到 AppWorks 中後期,乃至於今日同時擔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職位,都非常受用。

所以,持續發表文章,讓 AppWorks 得以吸引來理念相似的創業者、同仁,以及投資人,回頭看,是另一個當初的關鍵選擇。

4. 建立社群

定義要長期幫助創業者,透過發表文章匯聚大家後,接著要最大化 AppWorks 為他們創造的價值。如果是 AppWorks 與創業者間的一對多關係,那顯然無法規模化,AppWorks 也很難全知全能,方方面面幫助大家。

我想到自己在 NYU Stern 的 MBA 經驗,每個同學加入前都有 5-10 年工作經驗,都有許多心得讓我學習。歸結商業領域博大精深、變化迅速,創業者在 AppWorks 如能向同學、學長姊、學弟妹學習,那麼就能大大增加他們獲得的價值。

這個 N 對 N 互相學習的關係,聽起來很理想,但自己是創業者我清楚,我們往往自視很高,直覺的瞧不起彼此,不要說不恥下問,有時連開口聊天都不屑。因此,AppWorks 真要建立創業者間 N x N 的互助體系,那麼從一開始就得打破屁孩間的隔閡,建立互助的社群文化。理解了這點,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去設計 AppWorks 的內涵,去打破這些門戶之見,真的建造緊密的社群,實際做了什麼,什麼有效什麼無效,在未來的文章我會幫大家分析。

同一時間,創辦 AppWorks 當時,我個人積蓄有限,後續也不確定能募到資金,或是創投基金,在啟動時,我認為 AppWorks 這家新創,有相當高的機率會在兩、三年後因缺乏商業模式斷炊。但我想,如真能建立一個互助合作的創業社群,即使 AppWorks 之後倒閉,社群裡的創業者以及他們後續的新創,幾乎能一輩子獲益。換言之,只要能把社群做好,即使 AppWorks 這家公司失敗了,貢獻台灣、幫助創業者的任務還是可以成功。對我而言,這便是穩贏的投資,可以大膽把積蓄放入,虧完再賺就是。

有了這些領悟,我設定 AppWorks Accelerator 不以幫助創業者此刻的新創為目的,而是以幫助他們透過結識彼此,向彼此學習,做彼此一輩子的後盾,成為更優秀的創業者為目的。第一年,我先拿出 10 萬美金積蓄,做了兩屆 AppWorks Accelerator,確定真的可以有效建立創業者社群後,又把剩下的 40 萬美金積蓄投入,2 年後,再向家裡借了 50 萬美金,一路支持 AppWorks 到 2015 年募得第二支 15 億基金,產生的管理費得以支持日常營業為止。

因為從第一天就設定,AppWorks 的任務是建立緊密的創業社群,大大影響了後續我們做的事情,並且,在大夥的努力下,讓 AppWorks Ecosystem 在過程中真的成形、茁壯,達到今日如此巨大規模。

5. 以管理創投基金為唯一獲利模式

最後,我從一開始就設定,AppWorks 要以管理創投基金做為唯一的獲利模式,因此公司從註冊就是「之初創投」,而不是「之初加速器」,或是「之初育成」。背後的思維是,要培養像 PayPal、Facebook、Uber 等影響一整個世代、創造大量上進機會的新創,那麼必定是長期的工作。

如果 AppWorks 著眼於短期利益,以跟新創收租金、育成費用,或是拿免費股權做為獲利模式,那麼會鼓勵 AppWorks 同仁著重短打與新創的量,而不是專注在長期、新創的質上面。因此從起點,我就決定創投模式才能把 AppWorks 同仁的努力方向,跟我們的北極星與任務對焦在一起。

另一方面,當時創投已在台發展超過二十載,雖然時序進到 2010 年,不如先前活躍,但其發展期間,已建立起相對成熟的產業秩序,也有壽險、國發基金等充足且優質的上游資金供給結構。

只要 AppWorks 能解決下游,也就是優質投資案源開發的問題,那麼,接軌既有資本生態,基於其上建構健康的創投商業模式,是要確保長期經營,能持續幫助創業者,貢獻台灣的較合理選擇。事實上,創辦 AppWorks 前在兩家創投機構服務的經驗,讓我體悟到創投開發案源的真正癥結,其實是優異的案子往往粥多僧少,反而是創業者在挑創投。因此,AppWorks 必須把加速器、創業者社群經營到絕佳程度,讓優異的創業者,都能把 AppWorks 視為首選投資人,那不僅是對創業者的服務成功,也是商業模式的成功,如此,AppWorks 與創業者間的利益又更趨一致。我非常相信,一個商業模式的設計,要讓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 的利益,尤其是長期利益,越趨一致,也就是多贏的結果,那麼它能持續成功的基礎就越好。

最後,如果創投進入正循環,它能產生的收益,將遠遠大過加速器收費、共同工作空間分租等其他 AppWorks 可能的變現模式。因此,我決定 AppWorks 採用最單純的模式,只有創投負責獲利,加速器、共同工作空間、Master Team、募資輔導等其他產品,都是服務,完全沒有獲利壓力。如此一來,不但簡化營運、提升效率,又可以最大化為創業者帶來的價值。

所以,以創投基金為唯一獲利模式這個選擇,決定了我們後續同仁的努力方向,造就了 AppWorks 今日的財務成果,也是當初的重大決定。

結論

很多人會說,創業要莫忘初衷,意思是迷失了北極星,你的 Pivots 加總可能帶你原地打轉。但回頭看,我的體會是創業過程的煎熬,反過來在考驗你對北極星的信仰。

AppWorks 能走到今日,貢獻台灣、幫助創業者、透過發表文章分享知識、建立緊密互助的創業者社群,以及一個新世代創投,都是我堅決信仰的事情。因此,一路走來,即使過程中充滿失敗、艱辛、痛苦,要面對包括家人、尊敬的前輩等許多人的不看好、對我們失誤的嚴厲批判,這些苦,都無法動搖我們長期、持續的二十哩行軍

所以,AppWorks 的第一個秘密,是最初的選擇,決定了 80% 的結果,創業者應該充分了解自己,選擇去創造你真正信仰的改變。

以上,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我們下回見。

[1] TA = Target Audience 目標受眾

©2023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