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0的文章

你必須要從夢想出發

May 30th, 2010

如果昨天一整天,我從「王文華夢想學校」的「圓夢一班」活動學到了什麼,那就是重新認識了「夢想的重要」。

這個由 Tom (王文華的英文名字) 主講的全天工作坊 (full-day workshop),是辦給考慮要創業或是轉換跑道的朋友參加的。但與其說他是一個自我成長課程,還不如說他是創業 MBA 的「搞笑濃縮精華版」。在 Tom 活靈活現的引導,和巧妙的案例安排之下,管理學上關於「創業」最重要的幾個觀念和模型,在輕鬆的討論、互動過程中,被有效的傳達給了現場 50 位創業學生。

Tom 一直是我相當尊敬的「創業家」之一,他擁有史丹佛 (Stanford) MBA 的學位,沒有去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上班,卻把所學到的管理、行銷概念,拿來應用在創意和文化事業上。所以昨天我特別去現場感受一下 Tom 的演講魅力,看看他如何激勵人心,順便也聽聽一起參加的同學們,對於創業有什麼想法,可以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從早上八點進去,到下午七點出來,十個多小時下來,最大的感想,就是讓我對「夢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有夢最美

對,我承認現實是殘酷的。但也正因為他的殘酷,人們往往活在不滿足的現狀之中。許多人會和他妥協,陷入庸庸碌碌的人生。但是還好,並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會這麼做,否則我們現在還在打獵、還在捕魚、還在戰爭、還生活在恐懼之中。

而這些不但不願妥協,反而還嘗試著突破現狀的人,就是我最尊敬的「創業家 (Entrepreneurs)」。因為想要整理全世界的資訊,佩吉 (Larry Page) 和布林 (Surgey Brin) 創造了 Google,從此改變了數億人的生活。因為不滿意市面上的手機,賈伯斯 (Steve Jobs) 和蘋果推出了 iPhone,帶來了一場行動通訊革命。像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出無數個。但當你仔細觀察,其實這些故事的背後的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共同點,就是一群勇於追逐夢想,勇於改變世界的人

你一定要失敗

不要懷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你一定會碰到挫折,甚至會大大失敗。但是請記得,失敗是好事,如果你懂得從中間學習的話。創業不是ㄧ門精準的科學,所以沒有公式,也無法預測。所以唯有透過失敗,你才能逐漸消去不可能的答案,一步步接近夢想的道路

賈伯斯 1977 年創辦蘋果,1985 年便被自己聘來的執行長逐出家門。但離開之後,他並沒有氣餒,反而先後創立了 NeXT 作業系統和皮克斯 (Pixar) 動畫工作室等成功的公司。這段流浪的歲月,讓他領悟到了電腦不只是ㄧ個機器,更必須要成為「創意和文化的載體」。等到 1997 年,賈伯再帶著這些經驗和學習,重新執掌的蘋果,從此便讓 Apple 成為一個不斷成長,不斷突破,大家敬佩的科技公司。

過程也是重點

而除了勇於追逐夢想,勇於犯錯,不斷學習之外,你還要記得去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還記得大富翁嗎?當你成功的把大家都逼上絕路,變成最有錢的人之後,遊戲還有任何趣味嗎?沒錯!人生也是一樣。當你變成億萬富翁,每天躺在海灘上時,我保證你他絕對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美好,你只會覺得無聊、無聊、無聊。

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的不快樂,可以換來以後的快樂。記得每一刻,都要把他變成一個挑戰、一個學習、一個成就、一個美好。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再兩天就要正式開始了,我期待和這群我最尊敬的創業家們一起築夢,一起享樂,一起改變這個世界。加油!

Facebook 的設計哲學 ─ 35 人團隊如何滿足 5 億會員

May 25th, 2010

即將突破 5 億會員大關的 Facebook,需要多少設計人員呢?答案是只要 35 人。今天在前雅虎 (Yahoo) 首席設計師路克‧瓦波斯基 (Luke Wroblewski) 的個人網誌上,看到這篇非常有內容的文章。照慣例,我鼓勵大家直接連過去閱讀,下面是我的重點整理。

設計團隊組成

這篇文章提供的第一個重要資訊,是 Facebook 的 35 人設計團隊的分工:

  • 15 個產品設計人員 (product designers)
  • 10 個介面設計人員 (UI designers)
  • 5 個使用者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s)
  • 4 個傳播設計人員 (communication designers)
  • 1 個內容策略師 (content strategist)

所謂的 4 個傳播設計人員,基本上是從事行銷相關的活動。如果不考慮的話,真正和產品相關的人員是 30 個。更重要的是,設計和研究的比例是 5:1。也就是說,Facebook 投注了近 17% 的設計資源在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上面。這往往是一般創業團隊所缺乏的,大家的通病常常是太專注於產品,卻忘了時時刻刻去向使用者取得回饋。

每個人都是工程師

Facebook 要求產品團隊上的每個人都要有技術能力 (這點其實是從 Google 那邊學來的),如果你看他們網站上的職缺資料,會發現對設計人員的技術要求,甚至比對藝術能力還嚴格。這是很合理的,當你的網站本身互動性很高的時候,從Photoshop 裡面真的很難感覺出最後的使用經驗。所以如果設計人員能夠做出一個活的樣板,那對於縮短產品週期,提升成功率,有莫大的幫助。

別再用騙人的打樣

設計人員常常使用的打樣 (mockup),往往和最後的產品有許多差距。原因是沒有真實的內容 (他們往往都用很漂亮的照片,和一堆 “Lorem Ipsum”),也沒有正確的上下文。所以要讓設計更貼近現實,請使用網站上真正的內容。

為多數設計

很多使用者都會跟你要求新功能,但你要確定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的。有時候是透過調查 (survey),有時候是功能上線後,仔細觀察數據,例如:Facebook 有一陣子放上了寄群組信的功能,發現大家開始濫用,於是又把它拿掉。

專注於你的目標

要用網站的動線,去引導使用者達成你的目標,例如:對新的 FB 會員來說,和其他人連結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網站的設計就必須要專注於這個方向。

了解你的數據

Facebook 的最主要目標是成長,所以設定一個成長團隊來把網站最佳化,以取得更多會員,例如:在“取消會員”頁面上放上朋友的照片,結果一年減少了一百萬個使用者離開。

但了解數據不代表一切按照數據決策,例如:內部實驗證實 FB 下方的應用程式列,如果加重一點視覺效果,可以提升 5 倍的點擊率,但是由於和整體設計不符,最後並沒有採用。

大動作才能有大突破

小功能只能幫助你優化 (optimize) 網站,如果你要改變整個產業的平衡,你就需要一些大動作,Facebook 短短幾年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動態消息 (News Feed)、聯外通 (FB Connect)、專頁 (FB Pages) 和社群插件 (Social Plugins) 等改變了整個網路產業的大功能。

文章裡面有句話說得很好,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因為你的產品會在原地打轉。新功能不被接納,頂多就是撤掉。每個新功能都要使用 A/B 測試,來決定是否有效。

不要愛上你的作品

軟體是不斷在進步的,總有一天你的作品會被移除,因此,就像人生一樣,重點是過程,不是結果。如果你的設計在一段時間內為使用者帶來許多價值,就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從 Facebook 設計團隊學來的產品哲學,希望對你正在進行的網站有幫助。加油!

Google TV ─ 封閉和開放間的戰爭延燒到客廳 卻是你的創業機會

May 24th, 2010

還記得一個多月前在 FB 頁上介紹的,由瑞典 People of Lava 公司開發的 Android 電視嗎?當時就覺得這是絕佳的主意,能在電視上享受 Android 的各種好處,上網、看照片、加上 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 Earth 等各種應用,光聽就覺得讓人迫不及待。

果然,連 Google 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所以,在上周一年一年度的開發者大拜拜 Google I/O 上,他們推出了 Google TV (詳情可參考中文癮科技的報導)。

Google TV 是什麼?其實說穿了,他就是一套修改過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由於電視的使用方式和智慧手機有很多不同,所以 Android 的介面必須要經過一些調整,才能讓你在電視上使用時,獲得比較好的用戶經驗。

平台策略

從 30,000 英呎的高空看過去,其實 G-TV 和 Google 這兩三年來不斷從應用層面,往下跨入平台層面的走向,非常得一致。無論是 Chrome 瀏覽器、智慧手機 Android OS 或是 Chrome OS,都是 Google 從一個單純的網路應用 (Web Apps)提供者,走向用戶端,試圖掌控更多使用經驗的例子。

客廳 ─ 微軟和 Apple 的傷心地

不過,Google 並不是第一個試著跨入客廳的軟體商。這件事情,微軟 (Microsoft) 和蘋果這兩家更老牌的作業系統廠,早就已經嘗試許久。Microsoft 從十年前 Windows 2000 時就已經在推媒體服務套件 (Media Services),而蘋果也在2007 高調推出 Apple TV。

不過這兩種產品,都沒有獲得可觀的消費者採用。Windows Media Server 的問題是太肥大,作業系統本身還要收費,機上盒的廠商根本無法組合出一個有經濟效益的產品。而 Apple TV 的問題則是封閉,只能播放從 iTunes 購買來的影片,效益太少所以無法吸引採購。

Android 的成功經驗

而挾著後進者優勢的 Google TV,剛好可以從前面兩個先進者的錯誤中學習。他們決定採用超輕量 (又免費) 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然後再走開放路線,讓這個平台可以有無限可能。所以硬體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再去修改介面、添加功能,來製作出特殊化的產品,例如:Sony 決定直接把 Google TV 作業系統灌進他們的電視裡面,而羅技則是要推出一個獨立的機上盒。

應用市集

除了作業系統本身,Google TV 背後還夾帶著一個應用生態系。開發者和創業團隊,將可以針對電視的使用經驗,去開發出有趣的遊戲,和各種好用的軟體。這就是 iPhone 和 iPad 成功的關鍵,也是 Apple TV 失敗的主因。如果 Google 能夠有效的吸引來開發商,他將會讓 Google TV 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也會讓軟體開發商能夠有機會獲得可觀的營收。

Google TV 令人失望嗎?

所以,現在看來,Google TV 的介面或許就像 Friday 說得一樣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別是當 Boxee 已經在前面立下了這麼好的典範。


Boxee Beta from boxee on Vimeo.

但是,我想點出的是他背後開放平台策略的重要。電視供應鏈交錯複雜的形勢,其實某種程度上和 Android 成功穿透的手機產業非常類似。所以我認為 Google 把 Android 的經驗拿來套用,其實有相當高的成功機率。更重要的是,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如果 Google TV 成功了,你們也等於多出了一個的舞台。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