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馬總統,我們不能沒有一個 CIO

October 1st, 2010 by Jamie

自從在數位時代辦的「我的 E 政府」座談會上高喊台灣需要 CIO 後,我一直想把這樣的主張寫成一篇文章,不過也一直不知道從何處講起。這個角色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太重要了,但是他的價值,卻很難在短短的一篇文章裡面被解釋。總歸台灣的製造業是太強了,所以導致政府、社會、媒體,都太習慣從代工、硬體的角度看事情。可惜這些價值觀,往往很難適用在網路業。

最簡單的例子是要做一支智慧手機,你必須要先募個好幾億,然後從蓋工廠、設計、專利、找零件、生產線、通路等等做起,沒有幾十個人、1-2 年時間,根本不可能搞定。然而,如果你要做一個智慧手機應用,那只要一個工程師、一台電腦、1-2 個月時間、放上應用市集,馬上就可以賣到全球 200 個國家。這就是這兩個世界最根本的不同,而因此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態,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

不過 Tai (Richi 的創辦人) 昨天的文章,倒是給了我不少啟發。對,我們需要的,就是再扮演一次李國鼎一樣的角色。如果當年他可以說服政府「晶圓代工」是一個產業,那我們為什麼沒辦法讓大家了解,網路業是台灣的未來。

況且,晶圓代工當時的產值是新台幣 0 元,然而台灣的網路業發展至今,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個年產值近 3,000 億的產業 (電子商務營收 + 廣告)。他不僅是一個產業,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真實世界的縮影,無論是零售、批發、金流、服務、媒體,通通都已經被搬到上面。當每個人都在上網,連市長候選人都已經學會推特的時候,這件事情應該沒有那麼難。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有了一個 CIO 後,他必須要幫我們做什麼呢?

政策的規劃

正由於台灣硬體的強大,政府在規劃政策的時候,很容易方便的延用硬體產業的價值觀,來施行在軟體產業上。一個例子是最近 appWorks 在研究一些政府的「共同投資」方案,看能不能拉老大哥一起來加碼台灣的網路業。結果發現,政府居然規定創投基金要達到 2 億以上的規模,才能算是創投。很明顯的是沿用製造業的標準來行事,畢竟蓋工廠就是需要那麼多錢。

問題是,現今的網路公司,常常用不到 5 百、1 千萬的資本額,就已經達到損益兩平。先別說當前的募資環境了,就算一個網路創投基金真的募到了 2 億,他也沒有地方花。如果台灣有一個 CIO,政府就會知道網路業和製造業,對於資本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那這樣一個共同投資的美意,就不會被一個不合時宜的配套規定所抹煞,不是很好嗎?

相關法規的制定

就像上面說到的,網路業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真實世界的縮影,有太多的新商業模式都在上面發生,而且是日新月異。但當我們都已經在開發第二代、第三代的行動付費,政府卻還遲遲無法對於已經使用 10 多年線上金流有合理的規劃,這只會大大傷害產業創新的速度。而如果連金流這麼基本的東西都無法處理,那我們如何能期待社群媒體、CPA 廣告、LBS 這些創新模式有合理的法規可以依靠?如果台灣有一個 CIO,那他就可以代表政府來了解這些垂直市場的需求,制定相關的法規來協助產業的發展,不是很「讚」嗎?

造就未來產業

100 年前美國大興土木建造高速公路網,結果造就了傲視世界的汽車工業。20 年前北歐積極佈建手機網路,發展出了領先世界的行動通訊產業。15 年前南韓積極推廣寬頻上網,造就了強大的遊戲王國。歷史上,有太多當政府大力推動一個「網路」、一個「平台」時,帶動起整個生態圈的例子。而我認為,有強烈以小博大特性的網路業,正是台灣接下來應該要推動的,而且現在正是時候 (芬蘭剛立法把寬頻上網認定為人民的基本權力)。如果我們有一個 CIO,他就可以幫我們推政府一把,而我們這些網路人,也就不需要在這邊乾著急了,不是嗎?

所以,基於以上 3 個,還有其他 1,000 個無法一一贅述的理由,親愛的馬總統,請聽我們說,台灣不能沒有一個 CIO。

(Pic via joebeon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讓新文章自動寄到你的信箱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