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文章

Pivot — 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

October 29th, 2010

一直很想介紹 Pivot 這個概念,但是他非常的難翻譯。字面上,Pivot 是「轉軸」、「軸心」的意思,也就是一個機械構造賴以旋轉的基礎,是一個平常很少用的單字。但是 Pivot 變成了形容詞 “pivotal” 之後,就帶有「關鍵轉折」、「逆轉聲勢」的意思,變成一個非常常用的單字。

而創業上的 Pivot,就是比較接近「關鍵轉折」這個意思,一個團隊經歷一個 Pivot 後,做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用幾個例子來看看吧:

Pyra Labs 與 Blogger

我想大多數人不知道,現在已經被視為網路最重要、也最基本工具之一的「網誌」,或稱「部落」(blog) 當初是怎麼來的。Blog 這個字,其實是從 Web + Log → Weblog → Blog 來的,可以說是由 Pyra Labs 的創辦人 Evan Williams 發明的。而 Pyra Labs 這家公司,是在 1999 年時創立,本來想要開發一個線上專案管理軟體,結果這個軟體本身不怎麼受歡迎,想不到其中的「網路記事本」 (Web Log) 功能大家特別愛用。所以 Pyra Labs 最後決定來個 Pivot (轉換跑道),專心做 Blogger,後來雖然也經歷了不少苦日子,不過最終被 Google 買下,功德圓滿。

Ludicorp 與 Flickr

當 Stewart Butterfield 和 Caterina Fake 在 2004 年創辦 Ludicorp 時,他們一心想做的是一個網路萬人連線遊戲平台。想不到這個平台上的遊戲不怎麼紅,但是聊天室中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使用者的喜愛。於是他們做了一個 Pivot,把分享照片功能獨立成一個網站,才有了 Flickr 這個受到全世界照相迷愛用的分享平台。

Odeo 與 Twitter

很多人大概也不知道,現在在全世界最紅的「微網誌」Twitter,當初是怎麼來的。Evan Williams (沒錯,同一個人) 當初離開 Google 創辦 Odeo 這家公司的時候,本來是想要做一個 Podcasting (Personal On-Demand Broadcasting 網路個人隨選廣播) 平台。結果開發產品的同時,創辦團隊間發現有大量互相傳簡訊的需求,所以做了一個簡訊轉發/廣播平台 (twttr) 來滿足這樣的需求。不久之後發現 Podcasting 並不是市場想要的「未來廣播」,但是 twttr 反倒是紅了。於是,整個公司又來了一個 Pivot,才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 Twitter。

Pivot 的真正意思

看完了上面三個故事,我想你應該比較能夠了解 Pivot,他的意思就是從你的產品和市場互動的結果,挖掘出一個新的方向,然後調整組織的策略,重新出發。創業團隊需要 Pivot 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唯有把產品丟出去,你才能從中萃取出新的出路,新的商機。

如果你去看歷史上的創業家,他們都是很會 Pivot 的,上面的 Evan Williams 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這些人每次 Pivot,都會把組織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如果要說 Pivot 是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想更了解 Pivot?我們日後還會多聊到,你也可以去讀精實創業這個詞的發明人 Eric Ries 的網誌

有什麼 Pivot 的故事嗎?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___

關於創業的種種思考,我常分享在 Facebook 上,歡迎追蹤

(Pic via soleir, CC License)

關於 Instagram 和 Game Dev Story (…在 App Store 一夕爆紅,讓我們一起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呢?)

October 26th, 2010

最近有兩個 iPhone 應用讓人愛不釋手 — InstagramGame Dev Story,而且非常的爆紅,紅到我連下標題的時候都差點 6 上身。

Instagram:Web 3.0 碰上 Facebook 1.5

大多數台灣的朋友或許沒有經歷過 “Facebook 1.5″,也就是 4 年前的 Facebook.  那時候還只有北美的大學學生、校友可以加入,革命性的首頁「動態消息 (News Feed)」才剛被推出,什麼平台、遊戲都還不存在。所以,一打開 Facebook,就是你的好友上傳的內容,而且幾乎清一色都是照片。

如果你問我 Facebook 當年怎麼紅的,我會說很簡單,其實就是大家都喜歡看朋友的照片。所以Instagram 這一個月來循著同樣的路徑爆紅,我一點也不驚訝。更重要的,它是 Web 3.0 的模範生,不但讓你可以輕鬆「追蹤 (follow)」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的朋友,更可以自動幫你把新的照片分享到塗鴉牆上 (請念為「贏來的媒體」)。

而 Instagram 也是我所謂 Facebook 一個 Social Graph 無法統治全世界的最好範本。就像搜尋引擎一樣,在 Web 3.0 時代,Social 將會變成每個服務必備的要素,可以把 Social 做好的,就能勝出。(… 所以,讓我們來一起想一想,除了 Instagram 以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Game Dev Story:Smartphone 碰上 Game Boy

從很多角度去看,Game Dev Story 根本不是一個 iPhone 遊戲。它沒有佔滿整個螢幕,觸碰介面非常難用 (開發者甚至因此做了一個 optional 的螢幕方向鍵盤來彌補),採 45 度斜角假 3D 、256 色,根本就是一個停留在 15 年前 Game Boy 的遊戲。但是,讓人驚訝的是,Game Dev Story 作為一個畫面、控制這麼破爛的遊戲,它簡直是好玩極了!

一個最好的證明是它的分數,玩 iPhone 這麼久,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遊戲在 500 個人評分後,還能夠維持 5 顆星的評價,而 Game Dev Story 就是這樣一款遊戲。

如果你問我 Game Dev Story 好玩在哪裡,當然全部都在它的遊戲性。它讓玩家作為一個遊戲公司老闆,你的工作包括雇用、訓練員工、選擇遊戲的類別和情節、選擇平台、開發遊戲、打廣告、參加遊戲展、年度頒獎典禮等等等,非常真實卻又不複雜的抓住了經營一個遊戲公司的過程。

而如果 Game Dev Story 證明了什麼,就是我所謂的「簡單的威力」,這點你甚至可以從遊戲的過程體會。真的,大多數的玩家想要的不是炫麗的畫面,而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一個有趣的情節,而這就是 Game Dev Story 成功的原因。(… 類似的遊戲還有什麼可以做,可以被搬到 Facebook 平台上嗎?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

歡迎來到創業家的天堂 — 我看「超級天使」

October 24th, 2010

昨天晚上抓住了空檔,把一些累積的文章和影片,一口氣消化完畢。最主要是在追一個跟創投息息相關的主題,也是矽谷最近的大辯論,那就是「超級天使」 (super angels) 的興起對創投有什麼影響,對創業團隊又有什麼影響。它是矽谷創新的代表嗎?還是帶有扼殺偉大公司的風險?

超級天使?

「超級天使」是什麼?簡單的說他就是專業的種子基金。以往,「天使投資人」只投資自己的錢,所以每個人每次大多只能投資 2 萬到 5 萬美元。相對的,創投基金由於管理成本的考量,往往則不能投資美金 1-2 百萬以下的案子。

所以,當一個創業團隊需要的金額是介於這兩個額度中間時,這往往代表著麻煩。如果你想募 50 萬的種子資金,那否則你就要同時跟 30-50 個天使投資人談 — 這是一個時間成本相當高的過程,否則你就要編個故事去跟創投募 1-2 百萬 — 問題是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更不需要這麼早就把這麼多 % 賣掉。

於是,矽谷的創新引擎開動,超級天使因應而生。他們是天使投資人,但是也掌管一個 (相對) 小規模的基金,專門投資10-100萬美金的案子。這些基金的出現,剛好填補了資金市場上這個重要的缺口,讓創業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於是乾枯了將近十年的早期投資,又開始成為矽谷活動的重心。

而你想的沒錯,雖然說 appWorks 的中文名稱叫做「之初創投」,但從各種定義上去看,我們的確是一個超級天使基金。我們喜歡投資的金額在 10 萬美金上下,而投資的階段則都是在種子和早期。(更多關於超級天使,可以參考這篇 Knowledge @ Wharton 文章,或是這篇 WSJ 報導。)

不只是天使

更重要的是,這批以麥克‧梅波 (Mike Maples Jr.)、大衛‧麥克勞爾 (Dave McClure) 等為首的新一代天使,他們「超級」的地方還不只是投資額而已。這群人往往有第一手的創業經驗,所以對於一個成功網路公司需要的元素,從技術、平台、產品策略、市場定位、行銷通路、搜尋引擎到社群媒體,他們都可以給創業團隊莫大的幫助。

這樣的輔導能力,和傳統的天使和創投非常不一樣。以往,天使被認定是「射後不理」的投資人,而創投能給的幫忙,則大多是在公司的營運、財務和組織等「規模化」層面。然而, 一個剛起步的創業團隊需要許多的幫助,尤其集中在在產品、服務、市場等這些地方,但傳統的天使和創投卻常常無能為力。所以,當擁有創業背景的超級天使出現,他們所能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剛好填補了這個重要的資源漏洞。尤其當「網路」這個行業隨著 15 年的發展,開始累積出許多像是搜尋引擎優化、社群媒體等,這些非常高深、不容易立刻了解的文化和規矩時,如果創業團隊能有一個超級天使投資人,他所能給的種種幫助就顯得更是可貴。

成本效應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伴隨著過去三十年來資訊、軟硬體、網路業的高速發展,創業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這讓創業團隊對於外來資金的需求跟著大幅減少,也讓發牌的權力漸漸從創投的手上,轉移到了團隊的手上。所以「創投」這個產業才會被迫經歷上述的這些演化,無論是在投資金額上,或是在「服務」上,都必須要順應團隊的需求,才能爭取到好的投資機會和表現。所以,從很多角度去看,「超級天使」的誕生,都只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而這樣一個符合新環境需求的物種,當然比傳統的創投更有競爭力,也才因此造成矽谷 VC 圈的一陣恐慌。

而 appWorks,也就是在這樣的新秩序下誕生的。我們不斷強調提供的「價值」而不是資金;我們給團隊全方面的輔導,而不只是錢;我們專注在孕育成功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退場;我們甚至修改基金的結構,只為了確認我們和團隊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各位親愛的創業人,歡迎來到一個創業投資的新紀元,一個創業家擁有更多權力的天堂。我們是 appWorks,屬於你們的超級天使。

參考影片:

Mike Maples at the Founder Showcase

Super Angel v. VC SMACKDOWN, Part 1

Paul Graham on Founder Power

(Pic via k-idea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from the moive, “The Social Network”)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