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文章

Groupon 的商業模式

July 19th, 2010

appWorks 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幾乎每天都會有創業團隊來拜訪,因此對於整體網路產業的發展,也會有比較全面性的觀察。最近最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有好多團隊在做 Groupon — 真的很多,估計至少有 10 家,因為光我看過的就有 8 家。(還沒聽過 Groupon 的可以看 Mr.6 的前情提要)

團購到底是不是商業模式

不過我當然不是唯一一個看到這個現象的人,所以稍早我的同業,也就是目前正在嘉豐創投任職的黃紹麟,也在他的部落格「數位之牆」發文疾呼「團購是一種促銷手段而不是商業模式」。

當然這件事情是看每個人的定義,不過如果你問我,我會說團購比較像是一種「交易方式」。但是一個購物網站的所有「商業模式」裡面,是不是要有好幾種交易方式,還是可以只有一種團購,這就得看網站本身的定位了。

團購不是 Groupon 的商業模式

更重要的是,許多人沒有發現到,其實團購不是 Groupon 的商業模式,他的商業模式比較接近「廣告」。在行銷的過程中,廠商常常會需要「買試用者」(buy trials),他們願意用「破盤」或是「賠本」的方式來讓這些人試用,為得是希望某個比率的試用者最後會變成「常客」,然後靠著這些常客產生的「終生消費額」(life-time value) 來回本獲利。

所以像 Groupon 這樣,能夠一次把「體驗券」大量「發」給潛在客戶的平台,便完全符合了廠商上述「試用行銷」上的需要。這裡會說「發」,是因為在扣除要給 Groupon 的回扣之後,店家往往只能得到原價的 10-20%,常常是不敷成本的。但是由於 Groupon 上的「體驗卷」是需要付款的,所以可以確定帶來的是「有消費能力」的試用者,只要在消費完後有一個比率能夠轉換成常客,對店家而言就是一個非常好,長期可以獲利的吸引客戶方式。

Groupon 不是終點

所以,無論是想要仿效 Groupon 的創業團隊,或是想要用團購作為其中一種商業模式的 Web 3.0 網站,最重要的是要認清你的客人是誰,和如何創造出消費者、商家、網站三贏的局面。

而在 Groupon 所屬的「虛實結合行銷」領域,也就是利用網路來幫助實體店家營運的這種模式,我相信也還會有很多的創新。除了購買前的「潛在客戶產生」(lead generation) 之外,購買中的「交易行為」、「產品改進」和購買後的「客戶服務」、「關係管理」,我認為都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歡迎加入我的 FacebookTwitterPlurk

千萬不要只有一顆雞蛋

July 14th, 2010

前幾天在 TechCrunch 上有一篇非常不錯的客座文章,標題叫作「Entrepreneur: You’re No Steve Jobs, So Look Before You Leap (創業人:你不是賈伯斯,所以請把功課做足)」,是由一位目前任職於哈佛 (Harvard) 和柏克萊 (UC Berkeley) 的維維克‧瓦德哈 (Vivek Wadhwa) 的教授所寫。瓦教授專門研究科技創業,長期在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Week) 撰寫專欄,更是好幾家新創公司的顧問,所以寫起創業分析來顯得特別犀利。(順帶一提,他也是我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的學長。)

並非人人都是食神

至於這篇文章的重點,主要是要叫大家要破除心中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把產品做出來,客戶自然就會來」(Build it, they will come.)。很多人都以為自己也可以像賈伯,窩在「秘密基地」(其實是家裡的房間) 研發一個超強的產品,等到有一天把這個超炫的東西在一個大型記者會上宣告給世人,全球都會為之瘋狂,訂單也會像雪片一般的飛來。

問題是,真實世界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甚至賈伯也不是你想得那樣。客戶的需求是需要「驗證」的,需要透過不斷的測試、轉換方向、改良、精進,直到有一天終於把你的產品修成客戶想要的東西 (請參考先前「精實創業模式」相關文章)。而這件事情,雖然你看不到,但蘋果其實是偷偷在做的。他故意讓你以為他沒有,其實光一個 iPad 上市前,Apple 就秘密辦了非常多場焦點團體 (focus groups),認真的研究使用者會如何和這樣的裝置互動,來修改軟體的細節。

一顆雞蛋的問題

而從「別閉門造車」這個觀念延伸而來的,就是創業團隊也千萬不要只有一個「產品」。因為市場是未知的,如果你把畢生精力都投注在一顆雞蛋上,當他孵不出個屁,或是孵出一個沒有人要的畸形兒,但你已經彈盡援絕,那不就沒戲唱了。(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產品,否則還是很快會把資源耗盡。)

或許你會說,蘋果可以一支 iPhone 打天下,一台 iPad 賣到全世界,為什麼你不行。問題是,賈伯的公司,絕對不只 iPhone 一個產品。如果 Apple TV 賣不好,他至少還有暢銷的 iPod 在撐著。

更重要的是,就連蘋果這麼神的公司,都會做出消費者不買單的 Apple TV,和最近收訊問題越來越大,被美國非常重要的「消費者報告」,列為「不推薦」的 iPhone 4 這些問題兒童了,那你身為一個創業團隊,又怎麼能保證一招就可以讓擊中消費者的要害?

你應該向賈伯學的事

所以,身為創業團隊,千萬別盲目的從外表去揣摩蘋果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則是必須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多方實驗去深入了解客戶的胃口,才能夠有機會在資源耗盡前,找出一個可以滿足他們需要的產品。

不過也就像上次的「蘋果如何在七年內從谷底翻身並達到世界之頂?」一文說得一樣,如果仔細分析,賈伯成功的背後,還是有許多值得你學習的事情。除了上次的 10 個重點,瓦教授這次文章最後所提的五個「賈伯基本原則」(其實是由「精實創業模式」的發明人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所提出的),我覺得也相當的值得參考:

  • 堅持做出更符合願景 (和客戶需求的產品) — 不停的改進、改進、改進
  • 選擇有潛力的市場
  • 努力的去了解客戶的想法,然後針對那些「設計」可以創造價值的問題去解決
  • 嘗試一些產品,但是千萬別太多,保住資源才能做更多實驗
  • 一旦發現一個產品不行,趕快重新來過

最後,本周四 (7/15) 別忘了來參加七月號 Jamie’s Startup Mixer,我們到時候見。

從 Techmeme 看新聞業的兩個未來:編輯力和影響力

July 13th, 2010

自從搬回台灣之後,馬不停蹄的拜訪了許多「傳統媒體業」(報紙、雜誌、廣告) 的先進。發現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大概還是都圍繞在一個重點:iPad 來臨,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網路革命

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問題其實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為什麼?因為 iPad 它基本上就是一個「行動上網裝置」,除了在「互動經驗」上稍有不同,說穿了他其實就是網路的一個縮影。而說到網路革命,更不是從昨天才開始的,老早就已經超過 15 年的時間了。所以如果一個媒體到今天還沒有釐清自己在網路上到底是什麼定位,自己的網路策略到底是什麼,那談什麼 iPad 不 iPad,基本上是沒有意思的。

這就有點像大家都已經在改用行動電話了,你卻還在想怎麼把家用電話的機子做得像手機一點,看看能不能混過去一樣。如果不能從根本認定網路將成為此後資訊的最主要來源,從根本擁抱網路,那麼其他的事情說穿了也是白搭。(關於雜誌的 iPad 策略,也可以參考先前寫的「親愛的出版社, 我要的不是雜誌 iPad 化啊!」一文。)

媒體人的優勢

不過一旦你準備好了擁抱網路,其實你是有很多優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編輯力和影響力。網路背後代表的是一個資訊的爆炸,所以人們需要的是某個人,或是某個服務,幫他們把資料整理好,讓他們可以更輕鬆的消化。

其中一個好例子就是由 MMDays (FridayWednesday) 所開發的「新語 Newspeak」服務,透過計算一則新聞在社群媒體上被分享的熱度,來幫讀者找出重要的訊息。

而另外一個我比較關心的發展,是比新語在更進一步,也是傳統媒體可以使得上力的,像 Techmeme 這樣的「人機合作」新模式。

從編輯力到影響力

Techmeme 是由前任英特爾工程師蓋博‧李維拉 (Gabe Rivera) 在 2005 所創。一開始,蓋博只是想透過工作之餘,開發一套演算法,來幫大家整理出每天重要的新聞。過了兩三年,在蓋博不斷的精進之下,Techmeme 的演算法總算稍有成績,所以這個服務也開始見到北美創業人的採用。

但是蓋博發現光是機器永遠是不夠的,他的網站推薦的文章,總是不能十分的精準。於是終於在 2008 年底的時候,他下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就是幫 Techmeme 這個服務加入了一雙編輯,「人工智慧」達不到的地方,他決定靠「工人智慧」來解決。結果文章推薦的品質大大的提升,而之後發生的事,就像大家常說的,都是歷史了。

今日的 Techmeme,已經發展到有 5 位編輯的規模。由於文章的準確度極高,已經變成了北美科技人賴以為生的新聞資訊來源。很多人甚至常說只要靠 Techmeme 和 Hacker News,就不會錯過任何科技圈的重要消息。

而這樣強大的編輯力,當然也帶來了強大的影響力。在北美的科技部落圈,擠進 Techmeme,已經成為很多人寫作的重點之一。另外,Techmeme Leaderboard 更是大家看一個部落格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在科技圈成功之後,Techmeme 把同樣的模式帶到了其他的領域,像是政治、媒體等,也獲得了不少的採用。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到了今天,紐約時報也終於承認了 Techmeme 模式的強大,不得不給他一篇非常正面的報導

你可以成為 Techmeme

也就是說,在美國,由於資訊爆炸,新聞網站已經逐漸失去的他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 Techmeme 這類型的「新聞彙整 (News Aggregator)」網站。說得更狠一點,就是紐約時報在網路新聞這個領域,已經玩輸了原生媒體,往後只能任由像 Techmeme 這些服務,來主宰誰會看到 NY Times 或其他來源產生的新聞。

所以說,各位報社,你還要繼續把紐約時報當成你們的領頭羊,等著看他們有什麼網路策略,然後再來決定你要走的路嗎?還是你要把握你的編輯力優勢,趁現在趕快把他拿來做成一個彙整服務網站,去提供人們一個最有效的新聞來源管道呢?

無論如何,我相信類似 Techmeme 這樣的「內容入口」,絕對是網路新聞和數位內容未來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也將會看到許多的創新在這個領域發生。有興趣用類似主題創業的朋友,也歡迎跟我聯絡。(還有 Friday 和 Wednesday,你們還不趕快出來創業,變成台灣的 Gabe。)

另外,7 月份 Jamie’s Startup Mixer 將在本周四 (7/15) 6:30 於香檳登場,詳情請見 Facebook 活動頁面,到時候見。

(Photo via NY Times)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