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文章

appWorks 誠徵〈執行特助〉一名 (已尋獲)

June 1st, 2010

更新:Joan 我們已經找到了,但網誌還是可以留給大家參考。

你喜歡挑戰自己,嚮往自由的工作環境,對於網路、創意有熱情嗎?appWorks 需要你的加入,和我們一起試著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正在找尋一名新夥伴,協助我們執行管理、投資和育成計畫的各項工作。不要懷疑,你將成為 appWorks 創業團隊的一員,所以你的工作內容將會非常有挑戰性,也會不斷的隨著公司成長而改變。你會有許多自主的空間,我們更期待你在執行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意。

這會是一個有有給職,不過薪水不會是世界一流的水準。但取而代之的,是你會成為 appWorks 的核心成員,和我們一起把 appWorks 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創投,並分享最後成功的榮耀和果實。

我們歡迎任何有興趣,想要挑戰此工作的人和我們聯絡。請附上一封應徵信 (cover letter),說明「為什麼你能勝任這個工作」,提供你的網誌、Facebook、噗浪和 Twitter 網址,以及任何你覺得可以協助我們了解你的資料和文件,以 email 的方式,寄至 hr [at] appworks.tw 即可。

目前規劃給〈執行特助〉的責任:

  • 管理育成中心
  • 舉辦各種定期、不定期活動
  • 協調育成課程
  • 管理帳本
  • 管理行政庶務
  • 內、外部溝通協調

辦公室地點:

  • 台北市基隆路一段 180 號 5 F (忠孝東路口、捷運市府站旁)

關於 appWorks

創立於 2009 年,appWorks Ventures (之初創投) 是一家位於台北,專注於發展中文網路產業的創業投資基金 (Venture Capital Fund)。我們是早期投資人,通常在種子或前兩輪募資時把資金注入。我們也是加值投資人 (Value-added Investor),除了資金之外,我們帶來豐富的網路產業經驗、人脈、育成、課程、諮詢等各種創業必須的資源。我們喜歡投資的對象是有熱血、有經驗的團隊,和帶給使用者價值的創新網路服務。

(Picture via kk@flickr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你必須要從夢想出發

May 30th, 2010

如果昨天一整天,我從「王文華夢想學校」的「圓夢一班」活動學到了什麼,那就是重新認識了「夢想的重要」。

這個由 Tom (王文華的英文名字) 主講的全天工作坊 (full-day workshop),是辦給考慮要創業或是轉換跑道的朋友參加的。但與其說他是一個自我成長課程,還不如說他是創業 MBA 的「搞笑濃縮精華版」。在 Tom 活靈活現的引導,和巧妙的案例安排之下,管理學上關於「創業」最重要的幾個觀念和模型,在輕鬆的討論、互動過程中,被有效的傳達給了現場 50 位創業學生。

Tom 一直是我相當尊敬的「創業家」之一,他擁有史丹佛 (Stanford) MBA 的學位,沒有去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上班,卻把所學到的管理、行銷概念,拿來應用在創意和文化事業上。所以昨天我特別去現場感受一下 Tom 的演講魅力,看看他如何激勵人心,順便也聽聽一起參加的同學們,對於創業有什麼想法,可以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從早上八點進去,到下午七點出來,十個多小時下來,最大的感想,就是讓我對「夢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有夢最美

對,我承認現實是殘酷的。但也正因為他的殘酷,人們往往活在不滿足的現狀之中。許多人會和他妥協,陷入庸庸碌碌的人生。但是還好,並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會這麼做,否則我們現在還在打獵、還在捕魚、還在戰爭、還生活在恐懼之中。

而這些不但不願妥協,反而還嘗試著突破現狀的人,就是我最尊敬的「創業家 (Entrepreneurs)」。因為想要整理全世界的資訊,佩吉 (Larry Page) 和布林 (Surgey Brin) 創造了 Google,從此改變了數億人的生活。因為不滿意市面上的手機,賈伯斯 (Steve Jobs) 和蘋果推出了 iPhone,帶來了一場行動通訊革命。像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出無數個。但當你仔細觀察,其實這些故事的背後的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共同點,就是一群勇於追逐夢想,勇於改變世界的人

你一定要失敗

不要懷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你一定會碰到挫折,甚至會大大失敗。但是請記得,失敗是好事,如果你懂得從中間學習的話。創業不是ㄧ門精準的科學,所以沒有公式,也無法預測。所以唯有透過失敗,你才能逐漸消去不可能的答案,一步步接近夢想的道路

賈伯斯 1977 年創辦蘋果,1985 年便被自己聘來的執行長逐出家門。但離開之後,他並沒有氣餒,反而先後創立了 NeXT 作業系統和皮克斯 (Pixar) 動畫工作室等成功的公司。這段流浪的歲月,讓他領悟到了電腦不只是ㄧ個機器,更必須要成為「創意和文化的載體」。等到 1997 年,賈伯再帶著這些經驗和學習,重新執掌的蘋果,從此便讓 Apple 成為一個不斷成長,不斷突破,大家敬佩的科技公司。

過程也是重點

而除了勇於追逐夢想,勇於犯錯,不斷學習之外,你還要記得去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還記得大富翁嗎?當你成功的把大家都逼上絕路,變成最有錢的人之後,遊戲還有任何趣味嗎?沒錯!人生也是一樣。當你變成億萬富翁,每天躺在海灘上時,我保證你他絕對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美好,你只會覺得無聊、無聊、無聊。

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的不快樂,可以換來以後的快樂。記得每一刻,都要把他變成一個挑戰、一個學習、一個成就、一個美好。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再兩天就要正式開始了,我期待和這群我最尊敬的創業家們一起築夢,一起享樂,一起改變這個世界。加油!

Facebook 的設計哲學 ─ 35 人團隊如何滿足 5 億會員

May 25th, 2010

即將突破 5 億會員大關的 Facebook,需要多少設計人員呢?答案是只要 35 人。今天在前雅虎 (Yahoo) 首席設計師路克‧瓦波斯基 (Luke Wroblewski) 的個人網誌上,看到這篇非常有內容的文章。照慣例,我鼓勵大家直接連過去閱讀,下面是我的重點整理。

設計團隊組成

這篇文章提供的第一個重要資訊,是 Facebook 的 35 人設計團隊的分工:

  • 15 個產品設計人員 (product designers)
  • 10 個介面設計人員 (UI designers)
  • 5 個使用者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s)
  • 4 個傳播設計人員 (communication designers)
  • 1 個內容策略師 (content strategist)

所謂的 4 個傳播設計人員,基本上是從事行銷相關的活動。如果不考慮的話,真正和產品相關的人員是 30 個。更重要的是,設計和研究的比例是 5:1。也就是說,Facebook 投注了近 17% 的設計資源在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上面。這往往是一般創業團隊所缺乏的,大家的通病常常是太專注於產品,卻忘了時時刻刻去向使用者取得回饋。

每個人都是工程師

Facebook 要求產品團隊上的每個人都要有技術能力 (這點其實是從 Google 那邊學來的),如果你看他們網站上的職缺資料,會發現對設計人員的技術要求,甚至比對藝術能力還嚴格。這是很合理的,當你的網站本身互動性很高的時候,從Photoshop 裡面真的很難感覺出最後的使用經驗。所以如果設計人員能夠做出一個活的樣板,那對於縮短產品週期,提升成功率,有莫大的幫助。

別再用騙人的打樣

設計人員常常使用的打樣 (mockup),往往和最後的產品有許多差距。原因是沒有真實的內容 (他們往往都用很漂亮的照片,和一堆 “Lorem Ipsum”),也沒有正確的上下文。所以要讓設計更貼近現實,請使用網站上真正的內容。

為多數設計

很多使用者都會跟你要求新功能,但你要確定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的。有時候是透過調查 (survey),有時候是功能上線後,仔細觀察數據,例如:Facebook 有一陣子放上了寄群組信的功能,發現大家開始濫用,於是又把它拿掉。

專注於你的目標

要用網站的動線,去引導使用者達成你的目標,例如:對新的 FB 會員來說,和其他人連結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網站的設計就必須要專注於這個方向。

了解你的數據

Facebook 的最主要目標是成長,所以設定一個成長團隊來把網站最佳化,以取得更多會員,例如:在“取消會員”頁面上放上朋友的照片,結果一年減少了一百萬個使用者離開。

但了解數據不代表一切按照數據決策,例如:內部實驗證實 FB 下方的應用程式列,如果加重一點視覺效果,可以提升 5 倍的點擊率,但是由於和整體設計不符,最後並沒有採用。

大動作才能有大突破

小功能只能幫助你優化 (optimize) 網站,如果你要改變整個產業的平衡,你就需要一些大動作,Facebook 短短幾年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動態消息 (News Feed)、聯外通 (FB Connect)、專頁 (FB Pages) 和社群插件 (Social Plugins) 等改變了整個網路產業的大功能。

文章裡面有句話說得很好,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因為你的產品會在原地打轉。新功能不被接納,頂多就是撤掉。每個新功能都要使用 A/B 測試,來決定是否有效。

不要愛上你的作品

軟體是不斷在進步的,總有一天你的作品會被移除,因此,就像人生一樣,重點是過程,不是結果。如果你的設計在一段時間內為使用者帶來許多價值,就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從 Facebook 設計團隊學來的產品哲學,希望對你正在進行的網站有幫助。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