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11的文章

The Daily 上市,舊媒體的半調子網路化,但還是領先全世界

February 3rd, 2011

由新聞集團 (News Corp) 主導,蘋果電腦強力技術支援,秘密研發多時,被號稱是新媒體、新聞業、報業未來的 iPad 應用 — The Daily,終於在北美時間昨天正式上市,TechOrange 上 Tai 也立刻寫了一篇很棒的分析報導

很難跟你敘述這是一個什麼東西,有 iPad 的人可以自己下載體驗一下。沒有的人,這裡有一個簡介的影片,可以稍微感受一下:

簡單來說,The Daily 是一份 iPad 報紙,每天發行一次 ,就像大多數的實體報紙一樣。出自於報業大亨路伯‧梅達 (Rupert Murdoch) 之手,這也似乎是可以預期的。不同的是由於搬到了 iPad 這個「裝置」 (或是媒體人很愛用的「載體」),這份報紙除了電子化,整個「使用者經驗」也必須要大幅的改變,才能符合這個閱讀環境的限制,並善加利用 iPad 能夠提供的許多好處。

所以雖然內容比較像報紙,但 The Daily 讀起來卻更像一本雜誌。文章被分為一頁一頁的,你必須用左右翻閱的方式瀏覽,而不是大家在網路上習慣的由上到下模式。也因此,一天份的 The Daily,算一算居然有將近 300 頁那麼「厚」。

每天要生產那麼多內容,也難怪 The Daily 預計一年的「出版」成本將高達 3,000 萬美金 (台幣 8.7 億)。除以每個訂戶每周 $0.99 或是每年 $39.99 的訂費,那至少要 80 萬的讀者,The Daily 才可能是一門打平的生意 (當然他們還會賣廣告)。

在好好試用了 The Daily 一番後,我發現它和 Wired 這類「iPad 雜誌」比起來,的確有比較「網路化」一些。但真的要用網路的觀點來看,The Daily 其實還是相當半調子,有時候甚至搞成四不像,讓人相當抓狂,隨便舉幾個例子:

1. 文章分享 — 雖然不是很好找,但使用者是可以將 The Daily 的文章分享到社群媒體 (Facebook/Twitter) 上的。也為了這個功能,The Daily 網站上其實放了每一篇文章的網路版 — 例如:這篇報導 Quora 的文章。問題是你只能分享,卻看不到一篇文章被分享了幾次,這對於已經習慣用這些數字來判斷文章品質,和決定是否花時間閱讀的網路人,恩,有待加強。

2. Twitter — 當提到一些名人時,The Daily 會拉出他們的最新 Twitter Updates 讓大家參考。這個作法相當網路,問題是接下來你無法直接追蹤這個人,也無法回他的話,所以,很奇怪。

3. 連結 — 既然是一份電子報紙,The Daily 自然偶爾也會在內容裡面埋藏一些「連結」。如果是連到別的網站,那倒還好,開一個瀏覽器視窗,讀完之後關掉,又可以繼續閱讀。問題出在如果是連到同一份報紙的另一個區塊,這時候就慘了,讀完之後根本沒辦法回去,整份報紙又長達 300 頁,用翻的也不知道要翻到民國幾年,是不是很令人抓狂?

4. 繼續閱讀 — 如果你在瀏覽器文章讀到一半,然後跑去用別的程式,你大概一點也不會擔心,因為你知道隨時可以回 Safari 把那篇文章繼續讀完。但對於 The Daily 來說,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你每次打開這個應用程式,都像是全新的一樣,必須要經過絢麗的開場動畫,然後來到文章轉盤,剛才讀的那篇,對不起不知道在轉盤上 80 個縮圖中的哪一個,請你自己慢慢找。如果是同一天,那你花點時間 (對不起並沒有搜尋引擎這種東西),還可以找回那篇文章。如果到了明天文章全部更新,拍寫,撒悠哪辣,自己去 Google 上碰運氣吧。

所以,Tai 說得好,現在看起來,The Daily 的確比較像是新聞集團的一個新媒體實驗。雖然離一個好用的電子報紙還有不小的距離,但至少 The Daily 推出了,可以隨著消費者的回饋,不斷朝著成為一個好用、好讀、有價值的「明日報」演化。中文報社的發行人,在這新的一年,你們又做了什麼呢?

為什麼 Dropbox 大成功,Syncplicity 卻沒有

February 1st, 2011

對於所有網路人來說,這是一個千古謎團。同樣是「雲端儲存」服務,同樣都是下載一個小軟體,就可以自動幫你備份電腦裡的資料夾,同樣都是幫使用者解決得惱人的檔案管理問題,同樣都在 2006 年推出,為什麼 Dropbox 這麼成功,Syncplicity 卻乏人問津。

要是請你一個工程師評測一下兩個產品,他絕對會跟你說 Syncplicity 比較強,因為它的功能、選項,都比 Dropbox 多太多了。而換作去問一個行銷人員,他也會跟你說 Syncplicity 比較有潛力,因為同樣是邀請一個朋友加入,Dropbox 只送 250MB 的儲存空間,但是 Syncplicity 卻送高達 1GB,所以一定比較多使用者會願意幫 Syncplicity 宣傳。

但事實不然,這場比賽的結果和大家想的完全相反,Dropbox 不但在推出的兩年內就狂掃兩百萬用戶,更在去 (2010) 年初高調宣布突破了四百萬使用者大關。回頭看 Syncplicity,不但沒獲得市場的大量採用,連網站也冷清的都快長蜘蛛絲了。

dropbox

syncplicity

這兩邊氣勢的差異,如果用 Google Trends 來分析,那勝負更是明顯: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大家一直不知道原因,直到前幾天,Syncplicity 的共同創辦人 Isaac Hall 突然跑到 Quora 去回答了這個問題:「Why is Dropbox more popular than other tools with similar functionality? 」這才解開了大家的疑問。

他從頭講起,給了一個非常棒的回顧,我鼓勵大家去閱讀整篇文章。不過我認為重點,在下面兩段:

…In the end, it really came down to one incredibly genius idea: Dropbox limited its feature set on purpose. It had one folder and that folder always synced without any issues – it was magic. Syncplicity could sync every folder on your computer until you hit our quota. (Unfortunately, that feature was used to synchronize C:\Windows\ for dozens of users – doh!) Our company had too many features and this created confusion amongst our customer base. This in turn led to enough customer support issues that we couldn’t innovate on the product, we were too busy fixing things…

…If you’re starting a new company,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keep your feature set small and focused. Do one thing as best as you possibly can. Your users will beg and beg for more functionality. They will tell you their problems and ask you to fix it. My philosophy is that they’re right if their feature request is right only if it works for 80% of your customers. Until you have a lot of resources, stay focused on your core competency…

翻成中文就是:

..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兩家公司的命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全都來自於一個致命的關鍵:Dropbox 非常刻意的縮減他們的功能數量 — 他們就只提供使用者一個資料夾,但這個資料夾永遠會自動同步,不會有任何差錯,像是魔術一樣。相對的,Syncplicity 可以同步你電腦上的任何資料夾,直到你的雲端空間用完為止 — 不幸的是,居然有人把它拿來同步 C:\Windows\。我們提供了太多的功能,結果反而讓我們的使用者迷失了。這讓我們忙著客服、忙著除蟲,而沒辦法全神貫注在創新上面…

…如果你要創業的話,你必須要做的是讓你的功能組合越小、越精準越好。把一個功能做到超級棒,然後你的使用者會求你給他們更多功能。他們會跟你說他們還有哪些問題,然後你再決定要不要幫他們修理。我的哲學是,如果這樣的東西可以讓 80% 的使用者用,那就值得做。在你拿到更多的資源之前,你必須要專注在你的核心上面…

你看,「精實創業」的觀念我們講了好多好多次了,但這是第一次有這樣一個血淋淋的案例,沒錯,Dropbox 打敗了對手 Syncplicity,靠得不是功能多,而是功能少,靠得不是資源多,而是專注。這,就是 Lean Startup 的威力。

最後,在這邊 祝大家

新年恭喜、事事順心、創業的大順利、工作的大突破

新的一年,就請你們多多照顧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via wetzler.me, image via shanghaidaddy@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