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1的文章

王偉忠才是真正的 A 咖

June 17th, 2011

之前聊到創業團隊該如何徵才,文章中說你應該要「只請 A 咖」。但是對於誰是 A 咖,我覺得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剛好今天讀到一篇很得我心的文章,同樣也是「超級天使」的 Eric Paley (艾瑞克‧普雷) 給了 A 咖一個非常簡單又容易了解的定義:A Players Write the Playbook. (一流玩家訂下遊戲規則)

以下,是我加入自己的經驗,幫大家做的整理:

F 咖

沒有生產力,任何公司都不要。

C 咖

大企業裡面充斥著 C 咖,他們連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完都要抱怨。C 咖只想把上班時間混過去,趕快回家看電視,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每天搞搞團購、叫叫下午茶、跟同事一起八卦。這些人對小錢斤斤計較,如果有一天年假沒要休到,就好像公司欠他們好幾百萬一樣。C 咖管理起來也很麻煩,常常需要盯著他們把事情做完,可惜你花了這麼多工夫,這些人如果有把今年的業績做到就很偷笑,「追求卓越」?這幾個字在 C 咖身上你別指望。

B 咖

B 咖很不錯,他們很守本份,會去了解每個工作的目的,然後自動自發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有時候甚至做得比你想像中的還好。這種人在大公司很少,通常可以爬到副總、總經理的職位,有一些甚至有成為 A 咖的實力。

A 咖

A 咖不只是玩這場遊戲,他根本就是自訂規則。他不只把事情做好,還會幫大家定義該做什麼、要怎麼做。這些人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本能,可以把團隊帶到另一個層次。所以在大公司你幾乎看不到 A 咖,因為他們就算不小心進去了,也很快就會被 C 咖盤據的官僚文化逼走。當你跟這些人面試的時候,你會發現是他們在幫你上課,而不是你在考他們,這時候你得趕快用力抓住,因為你挖到一塊寶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看看電視圈,那些號稱「綜藝天王」的主持人們,其實根本都只是 B 咖。只有王偉忠,才稱得上 A 咖。NBA 也是,Kobe Bryant (小飛俠布萊恩),對不起,你只是 B 咖。發明發揚三角戰術的 Phil Jackson (傑克遜教練),才是 A 咖中的 A 咖。

而如果你要創業,真的,你不可能找 C 咖,甚至也不需要只把事情做完的 B 咖 — 尤其是創業初期。你需要的是兩、三個 A 咖,跟你一起發現問題、找到方向、 一起 iterate、pivothack everything,最後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這時候,你或許才考慮開始請一些 B 咖。

這樣,了解了嗎?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bridgetds, CC license))

你不能不認識:SWOT 跟它的 6 個好朋友們

June 16th, 2011

以前在賣企業 IT 軟體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跟 IBM 打對台,因為 CTO 只要說:「買 IBM 就像買保險一樣,如果出事了,頂多跟老闆說,我都已經買頂級的 IBM 了!」你就沒轍了。但其實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它顯示出的不是 IBM 的厲害,而是這些老闆的無知和漠視。

而身為創業者,這就是你的機會。只要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幹嘛,你就有可能比這些恐龍有效率,你就有可能有一天打敗他們。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 6 個常見的「錯誤管理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你們參考,加入了我自己的意見,整理如下:

SWOT 分析

台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套公式」,所以很喜歡濫用這些管理學工具。回台灣的一年,我看到 SWOT 模型被用在政府專案、商業計畫書、比賽申請表,甚至連求職履歷表,都要 SWOT 一下。天啊!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SWOT 在歐美根本已經被證實是一個無用的工具嗎?每次看到典型的 SWOT 結論:「我們的 Weakness 可以轉為 Strength, 我們的 Threat 也是我們的 Opportunity」,我就又氣又好笑。既然都是一樣的,那你還分析個屁,別再浪費時間了吧。

績效獎金

這也是另一個普遍被誤解的工具,事實上,除了「業務」之外,一般的員工,尤其是當你在做網路創業這種創造新知識的工作,根本無法事先定義「績效」,然後事後再依據這些定義來「獎勵」員工 — 你怎麼可能在半年前就知道你要 pivot 呢?所以,還不如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的股東,一起為美好的未來打拼,有效率多了。

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做腦力激盪就像說「我今天要來創新」一樣,根本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好的 ideas 不是叫一群人到會議室,把他們關在裡面 72 小時就可以生出來的。相反的,好 ideas 往往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碰撞後,突然有一天跑出來的。所以別再迷信「腦力激盪會議」了,叫大家去實作,做著做著就會有更好的 ideas 回來了。

廣告投報率 (ROI)

現行大多的「廣告投報率」,往往是媒體公司為了要搶廣告主的預算,所硬生出來的假科學量測方式。曝光、流量、到訪、點擊數、點擊率、CPC… 這些對你一點都不重要,你要的是買單的客戶、付錢的消費者,就這麼簡單而已,千萬別再傻傻的被媒體代理商牽著走了,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Facebook 粉絲人數

另外一個最近常見到的行銷軍備競賽,就是看哪個品牌的 Facebook 粉絲人數比較多。天啊!你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殭屍」嗎?粉絲數再多,如果他們不是活躍的,對你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重點是這些人會不會買你的東西,會不會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品牌。大企業錢很多,傻傻的叫 Facebook 行銷公司去幫他們買粉絲,那是他家的事。身為創業人,你千萬要知道,粉絲貴在精,不在多,千萬別落入了這個陷阱。

專家和大神

台灣人常常對「專家」有莫名的崇拜,喜歡沒事就叫人家「大大」、「大神」,好像這些人都不用吃飯、不會犯錯、講什麼都對一樣。更奇怪的是對大學教授的尊崇,說真的,他們也只不過就是多念了一些書,多讀了寫了一些論文,如此而已,並不是樣樣都行的。(上一次我們聽一個「專家學者」的話投票選總統,結果你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吧?) 要知道,這世界上沒有誰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是錯的。人家跟你講一件事,你要去了解背後的原理和因果,然後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只會傻傻的照單全收,那我看你還是別出來創業了吧!

以上,就是 SWOT 和它的幾個好朋友,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思考,加油!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photomagnon, CC license)

為什麼 Apple 選了 Twitter,而不是 Facebook?

June 15th, 2011

上星期,在 Apple 一年一度的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 上,Steve Jobs 上台宣布了兩個新版本 — OS X Lion + iOS 5 — 和一個新產品 — iCloud。一連串的新功能讓人目不暇給,當然都不是 Apple 自己想出來的,幾乎全部是從 iOS 開發商、Android、JB (越獄) 開發社群那裡「借」來的 — 蘋果再度證明給你看 ideas 真的不值錢,做出來才值錢。

事實上,如果你有注意到,賈伯在台上也從頭到尾沒有提到 “innovative” (創新) 這個字,相反的,他卻不斷的重複:It just works.  It just works.  真的,創不創新一點都不重要,消費者要的是幫他們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產品。如果能夠做到了這些事,誰管你是創新還是翻舊啊!另外,賈伯也再次證明了給我們看「好通路贏過好產品」 — 7-11 是蘋果開的,他們硬是要做自己的 7-Select 自有品牌 iCloud,直接跟應用開發商競爭,你除了抱怨,一點辦法也沒有。

iOS 5 與 Twitter

不過藏在這林林總總的更新裡面,有一件事情我特別關心,那就是 Apple 雖然很小氣的把一堆東西全部拿來自己做,但是卻很大方的選了一個夥伴進行深入整合 — Twitter。這給了 Twitter 莫大的好處,因為從此他們的用戶在 iOS 上再也不用重新登入,並且讓 Apps 可以透過 iOS 5 內建的 API 來快速分享訊息至 Twitter。這會讓 Twitter 用戶的 iOS 體驗大大提升,也會讓 Twitter 的使用量更上一層樓。

Facebook?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問,那 Facebook 咧?這,就是奇怪的地方。照理說 Facebook 的使用者人數比 Twitter 還多三倍,如果給了 Twitter 深入整合,那怎麼可能漏了 Facebook。況且 Apple 已經在推出 Ping 的時候和 Facebook 做過整合,所以這一定不是「執行面」的問題。那意思也就是說,這是「政治角力」下的選擇。好啦!現在問題來了,到底 Apple 和 Facebook 之間,有什麼利益的衝突,為什麼最後讓 Facebook 沒有被深入整合到 iOS 5 裡面?

Why not?

BetaNews 的 Joe Wilcox 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推測這個發展背後的原因,他主要的幾個觀點是:

  • 內容策略 — iOS + iCloud 和 Facebook 的重點其實都在「內容」,蘋果希望使用者的照片透過 iCloud 能夠自由的在 iPhone, iPad 之間流動,但 Facebook 卻希望使用者透過 Web + Apps 來瀏覽其平台上的內容。雙方都希望藉此鎖住客戶,都在想搶同一批內容,當然會有矛盾。
  • 平台矛盾 — 和 iOS 一樣,Facebook 其實也是一個「作業系統」,上面的 Apps 數量甚至比 iOS 還多。FB 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服務」它的開發商 — 從廣告到金流,這和蘋果 iOS 的策略也是非常衝突的。從去年的 Flash 事件,我們已經知道賈伯有多厭惡「平台上還有平台」這件事情,所以當然很難接受 Facebook 深入 iOS 的情況。
  • 狀態、聯絡人 — 除此之外,對於 iOS 來說,它最需要的功能是「狀態更新」– 也就是去了解使用者在做什麼,和「聯絡人整合」,這兩點 Twitter 都能提供,所以並不特別需要 Facebook。

因此,Joe Wilcox 認為 Apple 當然不會跟 Facebook 整合,而且短期之內也不可能改變。

I think…

而除了 Joe 的論述之外,我認為背後還有幾個點值得我們想想:

  • 微軟 — MSFT 是 Facebook 的早期股東,到現在還持有相當比例的 FB 股票。這比率雖然沒有大到可以完全影響 FB 的策略,但卻往往在關建時刻讓 Facebook 會選擇和 MS 合作,像是與 Bing 的搜尋整合和 Facebook Check-In 與 Bing Maps 的合作等等。所以,當 iOS 5 與 Facebook 深入整合,這等於也開了一道小後門給 MSFT,當然很難發生。
  • Facebook 手機 — 另外,雖然還沒有成氣候,但 Facebook 是有在嘗試著做手機的,而這當然也會讓 Apple 感到威脅。
  • Zuckerberg vs Dorsey — 最後,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也不是 iOS 的粉絲。事實上,他還曾經公開挖苦 iPhone — 說他必須要買四個充電器,因為隨時都可能沒電。還必須要安裝一個市話,才能真的打電話。然而 Twitter 的創辦人 Jack Dorsey 卻是公認的賈伯斯接班人,並且還基於 iOS 做出了超受歡迎的 Square 行動付費系統

當然,一個商業策略的成型,背後不可能只有一、兩個原因,也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即使現在這樣決定,也不代表永遠不會改變。這一局,Apple 在衡量輕重之後,選擇了 Twitter,放棄了 Facebook。身為創業者,除了持續觀察他們間的明爭暗鬥,我們更要去理解背後的深思熟慮,和值得效法的地方。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們一些啟發,大家加油了!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apple.com)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