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讀到了一篇「選擇 (或批評) 精實前,先想想網路效應」的文章,基本上針對前陣子不少網誌參與討論,創業的「Lean vs. Fat」,做了一些延伸思考,特別是從「網路效應」與「第一印象」的角度出發。
這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去讀一讀,尤其是文章的結尾,作者 Raincole 說:
就像網路效應、就像我們很少是極右/極左派一樣,精實不精實是一條光譜線而非開關,只要是面對消費者的軟體,大概都有點精實的味道。
事實上,即使Joel似乎不喜歡精實創業,他的方法和精實創業卻仍有相近之處。他並不是轉到精實的反面(瀑布開發),而是用封測的方式測試可用性(別忘了走廊可用性測試)。用內部人員或親朋好友去模擬真實使用會有誤差,但也是非做不可的功課。畢竟把菜端給客人以前,至少你自己要嚥得下吧!
所以,「精實與否」這個議題討論到最後,其實是一句簡單的問題:
你願不願意破壞少數人的第一印象,來換取一些真實世界的回饋?
這段話說得真的很好,而且如果我告訴你 Raincole 今天剛滿 19 歲 (生日快樂!),你應該會跟我一樣覺得台灣的未來很有希望。
沒錯,拿一些真實使用者來測試,或許會犧牲掉他們 (的第一印象),的確是做 MVP 的其中一個出發點 — 尤其一般沒有 Joel 號召力的創業者,由於要找到一群「對的」好朋友人來封測,是困難的,不得以只好拿出來給大家測。
但除此之外,「開放式 MVP 測試」,其實也還有其他考量,例如:
- 早期採用者 — 許多早期採用者是特別會給「對的」回饋,也對產品的設計、臭蟲不會太計較,甚至是像 Joel 一樣具有影響其他人的能力。所以早一點用 MVP 來吸引他們,讓他們一開始就參與你的產品的設計,產生感情,有時候還會帶來周邊效應。
- 預測需求 — 大多創業團隊,如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能力花九個月時間「刻」一個「好」產品的。但為什麼這些產品大多數是失敗,因為創業團隊往往是沒有預測消費者需求能力的。所以除非你是像 Joel 這樣已經在業界打滾幾十年,深知需求在哪裡的人,早一點拿出來聽聽市場的反饋,在大多情況下是好事。
- Pivot — 當你已經花很多精力在一個產品上,如果發現沒市場,這時候不要說是 pivot,連叫你刪一個大功能可能都很難。你會開始陷入「找洞給產品填」,而不是「做產品去填洞」的模式,這往往會大大降低成功機率。
- 真實反饋 — 很多使用者的真實反饋,是要在你看過他親自用你的產品,才會得到的。如果一個產品沒有不斷經歷這個過程,往往很難達到超棒的使用經驗。
- 複雜的毛病 — 當你花九個月做一個產品,往往難免會加很多功能,最後便犯了複雜的毛病。複雜不只難以行銷,也難以維護。
簡而言之,精實到完整,真的就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每個創業團隊都會座落在其中的某一個點,沒有人說哪個點就是最好,哪個點就是最差。但從實務經驗上來說,越是沒有經驗的團隊,如果選擇越往精實靠,那最後失敗的機率會比較低,因為你會給自己多幾次嘗試的機會。
而追根究柢,精實創業,也不過就只是要減少你失敗的機率,如此而已。
想要研究、實踐精實創業?第四屆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image via andrea_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