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你不該「一翻兩瞪眼」,如果這是場德州撲克的話…

August 30th, 2012

還不會玩「德州撲克」(Texas Hold’em Poker) 的創業者,我建議你找會的朋友學習一下,然後每個月花一個晚上去體驗這個遊戲,現場體驗 — 網路上雖然也有不少德撲遊戲,但那跟現場版的體會差非常多。這個遊戲裡面有太多跟創業相關的教訓,很難跟你形容,只能說每個創業者都該親自並且深刻的去體會。

德州撲克是一個規則很簡單,但玩的過程卻是無比細膩的遊戲。

每局的一開始每個玩家會先拿到兩張牌,接著莊家會依序翻出三張、一張、一張牌在海底,最終的目的是比較每個人手上的兩張牌,與海底的五張牌去組合,誰能夠組出最佳的「五張」。在這個過程中,每次發或翻完牌,大家就要下注,每輪下注每個人都可以提高籌碼,其他人則可以決定要跟、要提高,還是要放棄。最後的贏家,則可以獨吃海底裡面所有的籌碼。

所以這個遊戲中間滿滿的是機率、投資報酬率的計算,以及對同場競技者人性的觀察。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你可以想像手上的兩張牌是你的「產品」,而海底的牌則是「市場」,所以你的任務,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贏得大獎回家。

而如果你是「精實創業者」,那在這裡面的策略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注金),去看到那第一次莊家翻出來的三張牌,因為這 2+3 張牌,基本上決定了你 70% 的命運。所以當你有錢的競爭對手在莊家第一次翻出牌前就在下大注時,你往往會選擇「退場」,讓他們自己去決一死戰,這就像是當 Google 與 Firefox 在市場還不明確時就在花大錢嘗試「Web OS」,這時身為精實創業者當然會迴避這樣的市場。

而最最甜蜜的不外乎是你手上的牌明明不怎麼樣,例如兩張 3,你花了最低的成本去看翻牌,但翻出來的卻是另外兩張 3 這種情況,這就像是 MVP 找到了 Product-Market Fit,接下來的戰況,如果沒有太多意外,你大概會扮豬吃老虎,把其他人殺得片甲不留 — 你可以聽我的,因為敝人在下就是靠這樣的策略在 200 人參加的 2005 年 NYU Stern 慈善撲克牌大賽中贏得了冠軍。

因為「市場」終究決定了你的命運,所以在得知任何市場資訊前,無論你的產品看起來再好 (兩張 A),你都不應該丟過多成本進去。一切的遊戲,應該是在得知市場之後,才開始的。創業也是一樣,市場終究決定了你會不會成功,所以你的任務其實不是「做出 (我認為) 最棒的產品」,你的任務其實是用「更低成本的去了解市場」,了解「我的產品與市場間有沒有 Fit」。

所以花六個月的時間做一個產品,做完之後才推向市場,一翻兩瞪眼,是很不好的賭博習慣,因為這就像是在莊家還沒翻出任何海底前,你就已經「梭」了三分之一的籌碼一樣 (假設你準備了 18 個月的糧草)。如果錢不是重點,那你至少想想你的人生,有多少六個月可以浪費在賭「市場未知」的產品之上。

一個好的創業者,應該是對市場「痴迷」的,用盡各種力氣想要「提早」知道市場喜好的,因為越早知道,你下注的籌碼就越低,在糧草耗盡前能夠有的嘗試 (與學習) 也就越多。

講這麼多,還不如你親身體會一下,這個週末,找幾個朋友一起「德撲」一下吧!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insightimaging, CC License)

預見與幻想

August 29th, 2012

先知:你現在有眼界了,尼歐。你可以看穿這個世界,不受到時間的限制。
尼歐:那為何我看不到她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先知:因為我們無法看穿那些尚未完全了解的決定。

某種程度來說,每個創業者都有點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 裡面的主角尼歐。我們吃下紅藥丸,離開舒適的「母體」,過著原始、蠻荒的生活,只為了證明自己、改變些什麼,甚至想著最後也讓母體裡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

但無論是在電影裡面或是現實生活,尼歐其實並不是唯一吃下紅藥丸的人,事實上,在尼歐之前,甚至連「救世主」都已經有了 5 任。吃下紅藥丸的人個個都武功高強,就像創業的世界裡面每個人都是不可一世的程式高手,但最終能夠成功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所以改變世界需要的不是武功,不只是武功。改變世界需要的是先知口中,尼歐擁有的「眼界」,英文就叫做「Vision」。

Vision 這個字,中文常常翻作「願景」,有「希望這個未來發生」含意,我覺得翻得很不好。在英文裡面,「Vision」跟「View」同一個家族來的,所以其實比較接近「視野」的意思。當我們說一個創業者擁有一個「Vision」時,其實不是說他「希望」某個未來發生,而是比較接近他「預見」了一個未來將會發生。

但未來不是不可測?

確切的未來的確很難預測,因為它的發生時間與順序是由全體的人類一起決定著,而人類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是感性的動物。理性的決策或許還有辦法用邏輯去推演,感性的行為卻往往是難以解釋的,否則每次中油降價或是星巴克買一送一,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為了省一個銅板去排幾個小時的隊?

不過感性的行為雖然很難解釋,但它卻會重複的發生,上述的中油與星巴克,又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雖然你不能用邏輯去推論某種未來會發生,但事實上你是有可能可以「感覺」到消費者的心態,因而看穿他們會有的行為。而當你得到了這種能力,那就好像是尼歐擁有了「眼界」,你將能夠「預見」未來發生的狀況。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因為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多少都可以「感覺」其他人類的心理。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正確預測大的趨勢,例如「行動上網終將普及」。但功力高的人,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例如詹宏志先生當年預言「網路購物終將普及,而 24 小時到貨將是人們需要的服務」。

所以身為創業者,尤其是創業團隊中扮演「先知者」(Visionary) 角色的人,除了其他 100 種我們務必要學會的能力以外,其實,能夠「感覺」到市場的脈動,然後「預見」未來發生的眼界,也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能力。注意「預見」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而中間的差距,就是你有沒有真的「感受」到消費者的心理,還是你只是在「推論」他們的行為。還記得嗎?消費者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

尼歐:我想明顯的問題是,我可以信任你嗎?

先知:賓果!不用懷疑,那是一支酸黃瓜。壞消息是,你永遠無法得知我是在這裡幫你,還是在害你,因此你必須要靠你自己。你必須要自己作主,決定到底是要相信我告訴你的,還是駁斥它。

___

歡迎你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surfstyle, CC License)

魔鬼永遠都在細節,無論你的企業有多偉大

August 28th, 2012

早上 EZTABLE 創辦人 Alex 分享來一篇「Richard Branson’s Tips for Growing Your Small Business」,讓我非常有感觸。還不認識 Richard Branson 的人,他現年 62 歲,16 歲便開始創業,1972 年在英國創辦 Virgin Records (維京音樂),之後經過 40 年的發展、整併,如今的 Virgin 已成為橫跨航空公司、鐵路、電信、電影等數十個產業,分出高達 400 家公司的巨型集團。

但 Richard 文章裡給年輕 CEO 的六個提點,除了一般常見的「記住你的 Mission」、「好的組織架構」、「用一流領導人才」和「強而有力的目的與道德是公司的基石」之外,還提了兩個是大多數「戰後嬰兒 CEO」很少提到的。他說:

5. 無論你有多大,細節永遠是重點。我到現在還是經常坐著我們的班機,帶著筆記本,全世界走訪我們的員工,與他們聊天,並且檢查那些貼心的服務細節,確保我們提供最獨特的體驗。Richard Reed (Innocent Drinks 的創辦人) 和他的夥伴人也還在做一樣的事情,他們經常檢查所有的小細節,包括瓶蓋、瓶子,他們的瓶子上寫著是「請在某天之前『享』用」,而不是「使用」,到他們公司的地毯 — 是非常特別的人工草皮。

6. 聆聽客戶的聲音,並且根據你聽到的事情改善。我經常詢問員工對於顧客的觀察,然後再到社群媒體上去看看我們的公司和品牌是不是有得到我們希望的評價。Innocent Drinks 更是把詢問客戶的意見變成公司文化裡的「美德」,他們利用這些回饋來作為成長的動力。

同樣是 40、50 年代出身、同樣身為大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努力想要經營消費者品牌,像這些對於第一線員工與第一線消費者的深入探索、觀察、學習,是在亞洲集團老闆裡面少見的。我最後一次聽到相關的發言,是某大老在 Eric Schimdt 訪台座談會上說:『我從來不上 Facebook 或是 Google+,因為那是給我孫子用的。』

要把一個消費品牌經營好,我想必須要從對使用者的「關懷」出發。以往,由於資訊不發達,老闆們養成習慣躲在層層關卡之後,仰賴部屬給他們第二手、第三手,甚至第五手的資訊。但現在,時代已經不同,要取得最基本的消費者意見與觀感,你並不需要出門 (當然走出門更好)。Facebook 與 Google+ 不是給你孫子用的,當全世界超過十億的消費者都在社群媒體上面,每天在討論、發表他們對於品牌與產品的意見,你無論如何都該學會如何使用它。Richard Branson 已經 62 歲,如果連他都這麼積極在上面學習,我想我們的科技大老們應該也做得到。

創新,終究不是一種口號。創新,終究是一種「內幕」,一種基於你對市場的深入理解,所創造出來的「全新價值」。直到我們了解這一點,我想講再多創新,也只講講罷了

___

歡迎到 Google+ 上來和我們聊科技、聊創業

(Photo via nineinchnails,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