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Kingdom Rush 與 Temple Run — 最近迷上的兩款 iPad 遊戲

March 12th, 2012

週末的時候在看這幾個月的文章,發現盡是些嚴肅的話題,今天剛好沒有什麼創業相關的事情想分享,我們就來聊聊我近期迷上的兩款 iPad 遊戲。

Kingdom Rush

Kingdom Rush 是一個有創意的「塔防」遊戲。所謂「塔防」,就是在一張有起點、有終點的地圖上,面對一波波來襲,不斷的往終點 (通常是你的堡壘) 行進怪獸,你的任務是設置防線,在牠們入侵城堡前把牠們通通消滅。隨著遊戲的演進,怪獸會一波比一波強大,於是你也要跟著升級你的設備。但升級要用的金幣是有限的,遊戲一開始會給你一些,之後每殺一隻怪獸才能再賺到幾塊,所以難就難在如何有策略的運用你的資源,布署、補強你的防線,直到消滅最後一波敵人為止。

而和一般的塔防遊戲不同的,是 Kingdom Rush 的故事性,和它每張地圖精心設計過的路線與怪獸配重,也因此隨著劇情的演進,每個關卡都有自己的訣竅,你也必須要熟悉每個塔的升級路線、每個怪獸的弱點,才能夠成功的征服遊戲公司花很多心思設計的層層難關 — 相信我,最後幾關是難到「靠杯」的地步。除此之外,在 Kingdom Rush 裡面,蓋塔以外,你還必須要靈活的運用「農兵」與「火球」兩個武器。它們可以隨時被釋放到地圖上的某個點,去支援作戰中的防線,但是這兩個武器有時效性,用過一次後也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回血」。但多了這兩個元素,讓整個遊戲又多了非常多的策略可以運用,也讓如何「創意解題」變得非常非常的有趣。

我大概花了近 500 小時在這個遊戲上,最後終於把所有的進階模式和隱藏關卡通通解開,以當初特價 $0.99 美金的來算,真的是非常過癮的一個投資。(更多的介紹可以參考電腦玩物)

Temple Run

雖然名字都有「跑」(Rush 和 Run 都有跑的意思),但 Temple Run 和 Kingdom Rush 是截然不同的遊戲。Kingdom Rush 是細膩的第三人稱策略遊戲,而 Temple Run 卻是刺激的第一人稱動作遊戲。主角在古廟裡面偷了一個佛像,引來了怪獸的追趕,所以你的任務就是引導他死命的往前跑。路途中會有轉折 — 請過彎、有樹洞 — 請滑行、有障礙 — 請跳躍、還會有給你超能力的特殊物品。不,這個逃跑沒有終點,而且還會越來越難,所以你的目標就是跑越遠越好,然後回來朋友炫耀你的成就。

目前我的朋友裡面最厲害的是雲端線上的共同創辦人 Boris Yang,居然能夠跑 11 公里,我自己的最高紀錄只有 5,200 公尺,跟他相比實在太遜。這個教訓是什麼呢?顯然我的反應很不靈敏,所以比較適合 Kingdom Rush 這種想策略的,不太適合 Temple Run 這種反射很快的遊戲。不過,我還是會繼續挑戰,花 1 萬個小時下去,每個人都會變成專家,Boris 你等著。(更多介紹可以參考告白543)

以上,就是最近迷上的兩款 iPad 遊戲,希望也能為你們帶來一些歡樂。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為你的消費者,當一個盡責的「Curator」

March 9th, 2012

Curator 是一個「經理人」、「看守者」,傳統上,他是「文化保存機構」的看門人,專長在篩選什麼作品該被保存,並且要解釋這些作品與文化間的關係。在網路時代,他負責篩選、整理、揉合資訊,提供給他的讀者們享用。

Curate 這個字很難解釋,傳統上大家用「策展」來翻譯,但我覺得並沒有抓住 Curate 在網路時代的精髓。當《Curation Nation》要在台灣出版時,我跟 McGraw-Hill 的人在電話上討論了近半個小時,也沒辦法想出一個更好的字。所以今天索性不翻譯,我們就直接叫它 Curate。(讀為:Q-rate)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你需要知道 Curate,而且還要學會 Curate。傳統的行銷,比較像是歌手發片。每當有一個新產品推出,你就規劃一段打歌期,設計幾個 Campaigns,然後不斷的重覆你的幾首主打歌,直到消費者記得你為止。一旦發片期一過,行銷預算用完,你就銷聲匿跡,直到下次又有新產品為止。

但網路時代的行銷,其實可以不一樣。除了當發片歌手,你還可以當一個 DJ,就算沒有新歌要發表,你還是可以每天點播其他歌手的歌給消費者聽,和他們維持長長久久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從經營一個產品、一個短期的活動,變成了經營一個通路、一個長期的品牌情感。

你或許會問,網路上的資訊已經這麼多,大家自己都找得到,為什麼還要我來整理?其實就是因為資訊已經爆炸,Curator 的價值才更顯得重要,因為你可以幫人們節省閱讀、消化的時間,更快的獲得有用的資訊。除此之外,從行銷的角度去看,作為一個 Curator 還有很多很多好處,Intigi 整理了一個不錯的列表,以下則是揉入我自己想法的版本 (沒錯,我也在做 Curator):

  1. 思想領袖 –在成為 Market Share Leader 之前,新創公司必須要先想辦法當 Thought Leader,也就是在你的產業發言有重量的角色,而成為一個 Curator,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2. 聚集社群 — 當你成為這個產業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背後的社群也會跟著來到,所以你會很容易可以連結到關鍵的人物。
  3. 品牌疲乏 —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講自己家裡的事情,很快的你的讀者也會感到疲累,所以能夠每天換換心情,是維持長久關係必要的方法。
  4. 原創迷思 — 很多人執著於「原創」,認為一定要用自家製作的內容。但尤其是新創團隊,你的資源往往不會允許你這麼做。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也不是很 care。
  5. 天天出現 — 當你開始持續 Curate,你也開始持續與消費者保持關係,讓他們很難忘記你是誰。
  6. 產業互動 — Curate 等於是一支聚光燈,當你能夠幫合作夥伴照亮他們的新東西,這也會為你贏得很多新機會。
  7. 取得回饋 — 如果從 Lean Startup 的角度看去,其實每一個 Curate 出來的內容,都是一個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你可以從聽眾們的反應,去學習他們的心態。

所以下次,不要在問我為什麼要經營粉絲團、如何經營粉絲團,因為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個字 — Curate。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Photo via seeminglee, CC License)

趁你還年輕,來學點程式吧!

March 8th, 2012

2011 年,蘋果賣了 1 億支 iPhone,Android 陣營也賣了超過 1 億支智慧手機。今年,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倍增,另外還得加上 1 億台平板電腦。這場「行動革命」來得很兇 — 不,人類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新平台這麼快的穿透全球市場 — 因此不僅企業沒準備好,連整個人才市場,都沒有準備好。所以在北美,矽谷的公司完全找不到工程師,Facebook 甚至要跨海去中國挖人,但在全美其他的州,失業率卻高達 8.9%。

歸咎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太老舊。現代的大學體系,是 100 年前因應「工業革命」所設計,為得是幫助大規模擴產的製造業,培養會計、產銷、營運、行政等等白領人才。而生產線上需要的大量藍領勞力,則由技職體系負責供應。問題是當軟體產業興起,這樣的人才供給比率,當場就出了問題。現代軟體產業需要大量的資工、資管、資科「腦力」,去取代以往生產線上的「勞力」,但我們的大學體系,卻完全無法供應。

這造成了北美嚴重的人才市場不平衡,而我估計三年內,同樣的情況會來到亞洲,會寫程式的人屆時將會嚴重短缺,而其他科系的人才卻供給過剩。所以,各位小朋友,如果你能夠,我建議你們開始學寫程式。而雖然這樣說,我也不是叫每個人都去讀資工系。事實上,學程式語言就像學英語,所以純粹學會它就像純粹去補習班學英文一樣,如果你沒有真的實用,其實沒有多大的好處。

軟體產業是「知識產業」、是「創意產業」,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專才」,而是可以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知識的人才。既然程式語言就是「新英語」,是你和電腦溝通的工具,那除了懂它,你還必須要知道你想叫電腦「幹嘛」,所以有別的領域的知識、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從哪裡開始?網路上有太多的教學,像是今天讀到 Jimmy Li 的這篇文章就整理得很好。沒錯,它是英文的。另外一點,千萬不要懶得讀英文,全世界最領先的知識,目前都是先以英文的形式存在的。英文讀得快,比起其他人你會有莫大的競爭優勢 — 我有說了嗎?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知識經濟革命」。

2012 年新希望,學點程式吧,各位。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Photo via berkeleylab,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