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3的文章

創業 CEO:好策略與壞策略

May 6th, 2013

Strategizing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A good strategy has an essential logical structure that I call the kernel. The kernel of a strategy contains three elements: a diagnosis, a guiding policy and coherent action.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Richard P. Rumelt

最近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讀起了 UCLA Anderson School 策略大師 Richard P. Rumelt 兩年前的作品「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我發現這本書解答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確切的告訴創業 CEO 們,他們想要執行的到底是一個「好策略」還是「壞策略」。

Vision > Strategy > Tactics

當然所謂的「好策略」,必定是執行後極有可能會產生好結果的策略。但所謂的「壞策略」,卻往往不是「顯然會有壞結果」的策略 — 這種東西根本不用討論,早就被殺掉了。所謂的「壞策略」,往往根本連策略都稱不上。這些計畫通常犯了模糊不清、本末倒置、目標設定有問題,或是執行成果與目標間關係薄弱等問題。

然後我發現天下文化近期也推出了這本書的中文版 –《好策略壞策略》,因此我決定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未來幾週我們將利用這個專欄,舉行每週一次的「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每個星期一我會分享我讀完某章節後的感想,然後我也鼓勵大家留言分享你們的心得。

我希望這個討論能夠讓我們都更了解什麼是好策略,也幫助所有創業 CEO 成為更好的策略思考者。

而今天的第一次讀書會,就讓我先與大家分享看完序章 Introduction — Overwhelming Obstacles 的一些心得 (我看的是英文版,中文是我自己翻譯的,應該會跟天下文化的中譯版有些出入):

好策略幾乎永遠看起來極度簡單明顯,不需要一份厚厚的 PowerPoint 投影片來解釋

好的策略必須是能夠被確切執行的,如果一個策略太過複雜,那往往沒辦法成功的被執行,則那跟一個壞策略基本上沒什麼兩樣

策略工作的核心永遠是一樣的:挖掘一個「狀況」的關鍵因子,接著設計一個方法,來組織且聚焦行動,用以處理這些因子

策略是一個方法、一個 How,而這個 How 必須要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往往是要去面對、處理一個正在醞釀、發展狀況,在商業的世界,這個狀況通常是一個市場板塊的位移,一個程度不等的 Paradigm Shift。所以先充分了解這個狀況非常重要,尤其是狀況中的關鍵因子。舉例來說,當今的線上遊戲產業,正在從 Online/Web Gaming 位移到 App Gaming,而這個位移的關鍵因子包括了玩家數量大幅提昇、遊戲供給數也大幅提昇、但缺乏有效的推廣渠道,以及玩家玩遊戲的時間地點變化等等。了解了這些關鍵因子,才能夠有效的設計一個方法來處理這些變化。

策略無法是一個有用的概念,如果它只是「成功」的同義字。它也無法是有用的工具,如果它被與「野心」、「決心」、「啟發的領導風範」或是「創新」混為一談。野心是追求卓越的動力與能量,決心是投入與勇氣,創新是發現並且建造新的做事方法,而啟發的領導風範是誘發人們去為了自己或組織的利益有所犧牲。而策略,應該是回應野心與創新,選出道路,定義領導力與決心必須如何被應用、為何被應用以及用在哪裡。

所以以上就是讀完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序章,我的一些分享。如果也有在讀者本書的人,歡迎提出本章中你們喜歡的段落以及感想。下星期,我們將討論第一章 Good Strategy is Unexpected 與第二章 Discovering Power,到時見。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2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輔導的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策略思考

(Photo via andreasnilsson1976, CC License)

品味:正在變平的世界

May 3rd, 2013

Windows Phone 8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這兩年科技圈開始緩緩吹起一股「平面風」,從 Facebook、Google 到 Apple,大家紛紛把 Logo、網站、App,甚至是 OS 的使用者介面越改越平。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一波風潮主要帶頭的似乎是微軟,他們在 2012 年推出的 Windows Phone 8 率先採用了完全平面化的設計。

接著在去年的全面 UI 大改版中,Google 也跟上了這個潮流:

Old Gmail

New Gmail

近期,Facebook 也把 Logo 以及網站上的許多 Icons 平面化了:

Facebook Logo Flattening

Facebook Flattening

最後連 Scott Forstall 走後,改由 Jony Ive 主導的 iOS,也傳出將在 7.0 版推出時大幅度的平面化

Apple Podcast App

當然 3D 立體、擬物或是平面,圓角或是方框,各自都有它們的擁護者。但不同的風格的確會讓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感受,當平面變得現代、時尚,立體就有可能會讓使用者感到比較傳統、復古。因此我鼓勵大家有空多欣賞別人的設計,感受不同設計給你的不同體驗,才能在做自己的產品時,選擇最適合你品牌精神的設計風格。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一起研究設計,做好產品。

(Images via waddingtoncrushpath, betanews, 9to5Mac)

Facebook 13Q1 季報中,值得創業者關注的發展

May 2nd, 2013

Facebook 13Q1 MAUs

在今年的前幾個月,我們有了很多進展。我們在 Facebook 全社群看到了強力的成長與粘性,也發表了幾個令人興奮的產品。–Mark Zuckerberg, CEO, Facebook

Facebook 在台北時間昨天深夜公布了 2013 年第一季的財務報告,我在裡面觀察到不少值得創業者注意的發展:

用戶數據

  • MAU 正式突破 11 億人
  • 亞洲是全球 MAU 成長最快的區域,同比成長 36.3%,遠高過北美的 6.6% 與歐洲的 12.6%
  • 但亞洲也是全球 DAU/MAU 最低的區域,僅 52.4%,遠低過北美的 71.3% 與歐洲的 66.5%

Facebook 13Q1 Advertising Revenue by Geography

營收

  • 廣告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 42.8% ,來到 US$ 1.45B
  • (相較之下 Google 第一季廣告營收為 US$ 14B,成長 31.2%)
  • 亞洲廣告營業額同比成長 78%,僅次於「其他」地區的 90%,遠高於北美的 32% 與歐洲的 34%
  • 亞洲該季總廣告營業額約為 51 億台幣 (推估台灣約佔其中 10-15%)

Facebook 13Q1 ARPU by Geography

ARPU

  • 全球 ARPU 成長 11.6%,來到 US$ 1.35
  • 亞洲區 ARPU 成長僅與比美相當,約 21%,其他地區大幅成長 35%
  • 除北美成長 12% 之外,金流 ARPU 在剩餘三個區域皆無成長
  • 其他地區廣告 ARPU 大幅成長 41%,亞洲 30%,皆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15%

Facebook 13Q1 Desktop vs. Mobile  MAUs

行動廣告

  • 行動廣告佔 Facebook 總廣告營收來到 30%,較上季 (12Q4) 大幅成長 7%
  • 第一季行動廣告總營收約 US$ 374M,較上季大幅成長 86%
  • (行動廣告第一名 Google 上季營收約為 US$ 2B,成長約 20%)

以上,總結來說亞洲仍是 Facebook 成長最快的區域,也就是說基於 FB 平台發展社群應用,或是透過 FB 做社群行銷仍有空間。另一方面,雖然 Facebook 在總體廣告營收上雖遠遠落後於 Google,但如果把行動獨立出來看,差距其實比想像中小很多。目前市場預期約在 2015-2016 年時行動上網用量將會超越桌面,如果 Facebook 能繼續維持在行動上的粘性與導流能力,屆時他們與 Google 之間的行動廣告爭奪戰將會非常有趣。

___

歡迎來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與一群厲害的創業家一起研究、創造網路的未來

(Graphs via Facebook, TechCrunch)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