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13的文章

創業 CEO:「策略思考」其實就是「設計思考」

June 17th, 2013

Thinking on the Wall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歡迎來到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7,今天討論的是第九章 Using Design。

具有良好組織與領導的人群,可以打敗武藝高超的個人或是小團體。

這句話與 Hannibal 打敗羅馬軍隊的故事,點出了「策略」的價值。當一個系統與另一個系統對上,比較的不是個別元件的強度,而是整體系統的表現。好的領導者組織自己的團隊,讓對的工作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以對的順序被執行,以產生需要達到的結果。

Premeditation 事前準備

關於「事前引導」與「即時適應並反應」之間的平衡,大家有非常激烈的辯論。但無論如何,總會有某種形式的事前引導。根據定義,瞎矇不是一種策略。

創業的確不需要厚達 60 頁的計劃書,但那不代表創業者都是完全憑直覺行事的。事實上,我認識的好創業者都是非常厲害的策略家,無論在引導與即時反應之間他們選擇如何的平衡,有一點你可以確定的,他們都能牢牢掌握當前的戰局,深刻認知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然後因而擬定、調整接下來的最佳策略。

Anticipation 預測

在賽局理論中,我們預期對手是像我們一樣理性的。非常明顯的,Hannibal 並沒有這樣的預期。無論單獨的羅馬士兵是如何的理性,在 Hannibal 眼中,羅馬軍隊是一個擁有歷史、傳統、教條與標準訓練的組織。

在設計策略時,了解競爭對手的「心態」與「慣性」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才是讓他們背離「理性」,露出破綻的最重要原因。面對消費者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味訴求理性的「C/P 值」,你只會得到合理的超低毛利率。就像文中 Paccar 的案例一樣,懂得 Leverage 人性的驕傲、懶惰、嫉妒等弱點,你才有機會建立真正的品牌。

Design of Coordinated Action 設計交響樂般的行動

當有人說「管理者是決策者時」,他們在談論的並不是一個策略家,因為真正的策略家,其實是一個設計師

當一個策略要被精準的執行,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讓公司全體都能夠完整的抓住這個策略。但實務上那有難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策略家。所以一個好領導人勢必也必須是一個好的組織設計者,他能夠設計出一個架構,讓一個策略中的種種階段任務被分配下去執行,結合在一起後便成為組織需要的結果。

這裡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重點,我認為。第一是「防呆設計」。當一個策略需要被精密的執行,某一個部門的錯誤將會造成嚴重的骨牌效應。因此,好的領導者不僅能夠把任務正確的分割,並且在設計分割時,能夠把防呆的機制都考量進去。

第二,「節奏」非常重要。既然是「交響樂般」的行動,如果階段任務發生的時間順序不對,也無法造成想要的結果。所以在設計時間軸時,好領導者必須把「交接的信號」都設計清楚,好確保事情會隨著需要的韻律依序發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有的資源可以是創造新資源的槓桿,但它們也可能是創新的阻礙。領導有方的企業必須要經常棄置資源,就像他們汰換設備一樣。然而「戰略資源」常深刻的烙印在企業組織裡面,大多數的公司將發現它很難被調整。

最後 Rumelt 討論了「成功地執行了一個偉大的策略」後,會發生的事情。簡而言之,成功的策略會讓你取得一個長期有效、非常鞏固的戰略資源,例如 Windows 與 Office 兩支超賺錢的產品線。在這戰略資源的「保佑」之下,領導者不需要做什麼更多的策略布局,甚至即便公司管理得不怎麼樣,組織還是能夠有長期的獲利。這時企業會陷入安逸,甚至開始內耗,再也無法有「交響樂般的行動」。等到該戰略資源逐漸半衰,企業需要重整旗鼓時,領導人將會發現公司內的官僚體系早已陷入互相牽制的僵局,再也無法組織起任何策略行為。

因此,一個好的領導人除了要透過策略與執行來把公司帶到更好的戰略位置,還必須要設計組織,讓一時的成功不致於帶來長期的病灶。到這裡,Rumelt 的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與 Jim Collins 的 How the Mighty FallGreat by Choice 連成了一線,天下的道理,的確是殊途同歸的。

下禮拜,讓我們繼續聊第十章的 Focus 與第十一章的 Growth。

前往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線上讀書會 #8

___

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今天最後一天

(Photo via osterwalder, CC License)

品味:iOS 7 的苦衷

June 14th, 2013

iOS7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在日前的 WWDC,Apple 終於掀開了 iPhone 最新版本作業系統 iOS 7 的面紗。這次的大改版可以說是專注在「使用者體驗」,或者說是「使用者介面」的重新設計,從六年前第一代 iPhone 開始的「擬物化」設計 –木質邊框、綠色桌布、皮革記事本,通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先前聊過的,由 Windows 8 帶頭在這兩年來逐漸成為主流的「平面風」。

iOS 7

iOS 7

這麼巨大的改變,還向 (昔日的) 邪惡帝國微軟靠齊,這下當然惹來不少埋怨。我的幾位矽谷工程師朋友直稱 iOS 7 是「少女心」,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 Keith Tam 則分析超扁平化把層次與區隔拿走了,反而會減損使用介面的可辨度與實用性。

我倒是想從另一個方向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雖然全球市佔率已經降到 20% 左右,但 iPhone 絕對不是一個「利基型」商品。相反的,以每年上億台的出貨數字,它仍是「單一手機市佔率」的王者,換句話說 iPhone 是一個「主流性」商品,並且 Apple 也希望讓 iPhone 繼續維持主流的地位。

既然要走「主流」,也就是說在風格上,它必須要與「當今流行」接近。這個概念用時尚產業來比喻,比較容易理解。如果五年前的主流是「寬褲」(擬物化),而當今的主流的是「窄褲」(平面風),則一個希望維持在主流時尚設計師,勢必會從善如流的推出「窄褲」,而唯有「利基」、「另類」、「自成一格」的設計師,會繼續堅持「寬褲」,或用「寬褲」的變化去做文章。

隨著 Google、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 等品牌的相繼加入,今日「平面」的市場主流地位基本上已經確定。如果蘋果現在不加入,則一、兩年後,Apple 將陷入「落伍」的境地,即使繼續在「擬物」上做文章,也只能吸引「另類」的使用者加入。這對於 iPhone 持續霸佔市場正中間的「甜蜜區」,絕對是有害而無利的。

再來,iOS 7 這次風格的訴求可以說是「中性偏女性」,這也是有原因的。美國在內的多個先進市場,也就是 iPhone 較佔優勢的地區,去年開始 Smartphone 出貨紛紛越過 50%,也就是開始進入飽和期。到此為止的市佔情況,Android 是約 60% 男性,而 iPhone 則是 50-50。也就是說,剩下還沒買智慧手機的用戶,以女性居多。所以既然 iPhone 已經擁有超高的「回購率」,在不嚴重打擊回購的情況下,在「新機用戶」取訴求「稍偏女性」,也有助於 iPhone 的市場機會。

因此我們看到了 iOS 7 的設計成果,它不只是使用者介面的重新設計,同時也是產品市場定位的重新校正。當然被批判是難免的,但我看到的是這大轉向背後的苦衷,以及蘋果為求明天的競爭優勢,大刀殺掉昨天的自己,背後的勇氣。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每個設計都有好處與壞處,每個商業決策也是。這些細膩處,才是我們身為創業者,該要細細品味的層次。

___

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還有三天

(Images via Apple)

流言終結者 #26 –「商業模式就是東西賣多少錢…」

June 13th, 2013

干貨計價處

在這個專欄的文章中,我常強調「商業模式」的重要,甚至直說一個 Startup 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可重複且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但究竟什麼是一個商業模式?

簡單來說,商業模式是你的公司在市場裡面創造並且留下價值的一個循環。如果你的公司是一家早餐店,跟供應商買進麵包、火腿、蛋、美乃滋之後,把這些成本 10 元原物料做成火腿蛋三明治,大約可以在市場裡面以 40 元的價格賣出。

所以你的早餐店創造價值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把食材變成食品」的這個過程 — 麵包、火腿、蛋、美乃滋這些食材加起來的市場價值只有 10 元,但當你與同仁用心的把它做成精美的火腿蛋三明治,則這個食品就可以有 40 元的市場價值,過程中你們等於從空氣中神奇的創造了 30 元的「增值」。

但並不是每個你做出來的三明治,都會有人要買 — 否則早餐店老闆個個都該是百萬富翁。現實是要把一家早餐店開起來,其實相當不容易,你必須精心設計、驗證、持續調校商業模式,才能讓早餐店變成一個能夠獲利,長期經營,甚至不斷成長的事業體。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略分為 9 個區塊去設計一個的商業模式,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市場面的 5 個元素。

目標客群與他們的需求

早餐店的客群可能是學生、上班族,甚或是年輕女性族群喜歡的早午餐。一家早餐要成功,你必須要在對的時間與對的地點,提供對的客群他們想要的早餐。學生與上班族買早餐都有「時限」,因此你會發現早餐店多是一大早開門,儘量在上學、上班的路線中,且中午不到就會休息,主要就是配合客群的需要。

客戶往往有預算的限制,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年輕上班族、中年上班族,這些人願意花在一頓早餐上的成本,都不太一樣,這些願付價位區間,也是你必須釐清的。

你提供的價值

客戶不是為了買早餐而買早餐,他們為得是吃飽、、美味、方便,並且很有可能希望吃得營養健康。所以首先是你提供的產品組合,一定得滿足目標族群的特殊需求 — 面對重養生的中年客戶,只賣油滋滋的美式漢堡可能就不是很好的選擇。

假如目標客群是預算少年輕學生,則你提供的東西必須物超所值。如果是趕著打卡的上班族,那就要在很快的速度內讓他們得到產品。如果是貴婦的早午餐店,則店內空間的裝潢氛圍必須有一定的水準。

這些所有的環環節節都必須要被設計,才能夠確保你的早餐店能提供目標客戶他們想要的價值組合。

通路

有了目標客群,有了價值訴求,接著你必須要透過某種通路與消費者接觸,才能跟他們完成交易。早餐店可以是自營的獨立店面,可以是連鎖體系,或是加盟體系。你也可以只製作早餐,但做完後供貨給別人的早餐店販售。你甚至可以沒有店面,讓客群只透過電話、傳真、網路訂購你的早餐。

要選擇什麼通路,端看客群的需要與你想提供的價值,而選擇了不同通路,就會造成不同的營收與成本結構。

與顧客間的關係

有了目標客群、價值與通路,你還得決定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因為地理位置,有些人選擇經營路過客為主,有些人則經營天天來報到的老顧客。有些顧客不喜歡你打擾他,有些顧客喜歡你推薦他吃什麼,有些顧客甚至喜歡你記得他,不用開口就知道他要什麼。有些店面採不二價,有些店面會發會員卡給折扣優惠。這些種種,都是不同的顧客關係經營方式。

營收模式

有了以上四個元素,你可以開始決定營收的模式。一個三明治或許大約價值 40 元,但你不一定要賣 40 元。尤其面對學生市場,你可能會選擇賣 30 元,走低價策略。面對中年客戶,加上有機食材、精美包裝,你可能定在 80 元,走高端價位。

你還可能採會員制,月費 1,000 元就可以每天早上吃到新鮮的三明治。你甚至可以說白麵包不用錢,但是想要加火腿、蛋,每多一項食材收 30 元,也就是網路遊戲常用的「Freemium」免費帶付費的商業模式。你甚至可以說通通不要錢,一邊吃早餐,客人們必須要被強迫一邊看廣告。

這些,都是可能的定價策略與營收模式。

而以上,就是一個商業模式在市場面的 5 個元素,下一期的專欄,我們將繼續討論成本面的 4 個元素,以及整體商業模式的持續調校,敬請期待。

___

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還有 4 天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6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sponng,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