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7的文章

創業者,你給世界的 Impact 是什麼?

April 21st, 2017

我們輔導學生做學期專題時,會去鼓勵他們思考,他們的專題,能為他們的社區、城市,乃至於世界帶來什麼樣的 Impact。

Caitlyn Herman, Summit Shasta 中學校長

本週我的艾森豪獎學金之旅來到了第四站 ─ 矽谷。雖然已經參訪過無數次,但矽谷從不曾停止給我驚喜。

這次讓我印象最深的,除了 F8 第二天 Keynote 的眾多未來科技,就是去參觀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支持的 Summit Shasta 中學時,他們校長 Caitlyn Herman 在簡報中所講的這句話 [1]。

Impact 的巧妙

Impact 這個字大約是 2013 起,漸漸在矽谷流行起來。記得當時我們拜訪 Facebook,他們的同仁就分享,在 Facebook 的績效考核中,不是問你為公司寫了多少行程式、帶入多少業績,而是問你過去這段時間,創造了多少 Impact,未來又計劃如何增加你的 Impact。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精妙的字,因為 Impact 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它迫使每個人去思考,到底想要把世界推向哪個方向。與之前流行的 Change 相比,Impact 多出了程度上的門檻。Change 可大可小,但 Impact 勢必是大的,換言之,Impact = Big Change。
 
因此,鼓勵同仁思考創造出什麼 Impact,等於鼓勵大家理解公司的大目標,找到它與自己個人目標的交集,再朝著這個交集推動最大的正向改變。

想不到事隔幾年,Impact 這個字已經下放到中學教育。我覺得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它會培養中學生去思考社會如何更好,而他又如何帶頭推動,久而久之,會教出更多的改革者,而不是盲從者。

這,我認為是台灣亟需的。

所以,除了把 AppWorks 的年度活動命名為 IMPACT,我想我應該要更積極去推動大家多去思考自己創造的 Impact。

AppWorks 創業者的 Impact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昨天立刻問了 AppWorks 創業者們,他們創業想造成的 Impact 是什麼?他們給我的答案相當多元,但都表達了他們的價值觀,許多也提到了目標的範圍與改變幅度。

型男保養品牌 UNICORN (AW#9) 創辦人施凱鈞

我創辦 UNICORN,想把台灣的保養文化透過網路銷售到世界各地。台灣有著很好的生產製造技術,透過網路將品牌形象塑造到每個人的螢幕前,讓每一個消費者可以透過網路選購、快速的物流服務與精緻的包裝,享受到尊貴的體驗。

電子報發送服務 電子豹 (AW#4) 創辦人張國基

我創立電子豹是希望能證明台灣的軟體公司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知名的成功案例,讓「程式寫的好,要飯要到老」這句話從台灣消失。

社群行銷服務商 ComHere (AW#5) 創辦人邱永龍

我創造 ComHere , 目的在減少中小企業投入社群行銷的門檻,讓台灣的中小企業可以在無痛的情況下,使用較少預算就開始使用 Facebook 這個平台進行行銷宣傳。

婚禮入口網 WeddingDay (AW#6) 創辦人鍾尚志

我們創辦 WeddingDay 是希望所有新娘準備婚禮時不再慌張,都能夠更優雅的結婚。

場地租用入口 Pickone (AW#9) 創辦人張雲淞

我創辦 Pickone 是想要深化人事物與空間的連結,讓每個「人」在做不同的「事」都可以有個最好的「地方」,讓空間成為這些人事物進行時,穩定且厚實的基礎。另外一個希望,是在都市化所帶來的高房價高租金的現況下,大眾可以有不同的租賃選項,讓更多人可以用較便宜且簡單的短租來做不同的嘗試。

看劇平台 CHOCO TV (AW#2) 創辦人劉于遜

我創辦 CHOCO TV,希望台灣影視新媒體有本土強大的戰隊,讓台灣的觀眾有來自全世界和在地更多元的收視選擇,讓新世代的影視創作者仍可以持續懷抱創作動能和夢想!

180 度倒車相機 MasVidia (AW#8) 創辦人秦祖敬

我創辦 MasVidia,希望增加行車安全,減少更多倒車時所造成的傷亡,減少鈑金費用的支出!希望未來可以在行車與居家安全上做出更多更多元保護生命安全的產品,降低許多不小心與不經意所造成的遺憾!

麥片電商 早餐吃麥片 (AW#4) 創辦人巫宗融

我創辦早餐吃麥片,希望針對新一代的消費族群,提供適合他們消費習慣的通路及產品,好的品質、平實的價格,打通過去通路、產品、消費者三者之間的界線,同時打造一個可走向國際的台灣公司。

文創市集 Fandora 與寵物電商 毛孩市集 (AW#3) 創辦人蘇晏良

我創辦 Fandora Shop 讓要躲在棉被裡畫插畫的故事消失,讓畫插畫也可以是是一份體面的工作。創辦毛孩市集要使整個行業供應到消費者都更資訊化。

經營零食電商 甘仔店 的 JumpLife (AW#5) 創辦人潘鎮帆

我創辦 JumpLife 希望透過技術去改善自己和周遭人的生活,為大家帶來快樂的生活體驗。 最終想證明台灣團隊絕對可以做出有世界競爭力的網路服務。

看影片學英文服務 VoiceTube (AW#7) 創辦人詹益維

我創辦 VoiceTube 想要讓語言學習有更多的可能性, 讓語言與知識的學習是能同時並進的,進而讓人與人有更多的連結。

Impact 的 Impact

我想,為了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一定好好思考了正在創造的 Impact,因此又把自己在追求的大目標,想得更清楚。更重要的,這個練習一定影響了他們中的某些人,稍稍調整了工作內容,把注意力更集中可以達到大目標的事情上。

換言之,如果我們一直問自己、問身邊的人這個問題,那麼大家就會更趨向去創造對社會最大、最好的轉變,而社會也就真的會因此進步更快些。[2]

想想,光是多用一個字,就會產生力量,這的確是很有 Impact 的事情,也難怪它在矽谷這麼快蔓延開來。

你呢?你創業想給世界的 Impact 又是什麼?

___

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跟我們一起創造更大的 Impact

[1] Summit 是一家連鎖的特許學校 (Charter School),美國一種公費支持、私辦私營的學校,雖然是私營,但由於主要經費來自政府,而不是跟家長收取的學費,對於學區內的學生也必須公平錄取不能有歧視,所以還是被歸類為公學校 (Public School)

[2] 我自己我創辦 AppWorks,則是希望推動台灣成為網路強國,與東南亞串連成為數位經濟共榮圈,讓這個區域的生活水準因科技而大幅提昇,讓這裡的人才因為加入數位領域而有更好職業生涯。

(Photo via tuquetu, CC License)

創業 CEO / 每個 CEO 都該有 Mentees

April 14th, 2017

#創業 CEO 寫給 1-100 路上,正努力教會自己,如何扮演一位偉大 CEO 的創業者

絕地大師 (Jedi Master): 大師是在成功引領一名學徒成為絕地武士後取得的資格,能夠稱為大師的絕地,不只武術、功力位於頂點,品德與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 (via Wikipedia)

回頭看這七年創辦 AppWorks 的旅程,除了外顯的成果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巨大的收穫,就是自我內在的成熟。雖然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不過我自己評估,這段期間智慧累積的速度,大概比過去增加了三、四倍。

當然持續寫網誌、被迫要扮演領導者角色,以及在旅途中結識的許多良師益友,都對這個 Traction 有很多貢獻,但這幾天在美國進行艾森豪獎學金參訪,拜訪的每個專家、領袖都在講當好 Mentor 的重要,這突然給我一個很大的領悟,原來因為 AppWorks Accelerator 而領養的眾多 Mentees,也是推著我成長很重要的動力,而且貢獻恐怕比其他因素加起來還多。

回想起來,這類型教學相長的主要因素至少有下:

你被迫比最強的 Mentee 成長更快

害怕在 Mentees 面前丟臉,會讓你更有動力的成長,尤其當有一、兩 Mentees 個像海綿一樣,吸收超快的時,你只好也被追著大步大步的往前邁進。

他們會把你問倒

當你對事物提出見解,優秀的 Mentees 會繼續追問細節,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會來自你從沒思考過的面向,因此,你會被他們問倒,但問倒的同時,你的視野也因此被打開,可以用新視角把事情想得更透徹,久而久之,你的世界觀也就因此更完整。

你必須能讓他們恍然大悟

另外一些時候,你的 Mentees 會陷入自己的框框當中、鑽到牛角尖裡面,看不到整個大格局。這時候,你必須有能力打破框框、割開角尖,把他們從裡面抓出來,讓他們領悟到更大的世界。這其實是很實用的溝通能力,熟練之後,可以運用在其他所有的場合。

你要會設計公案

還有很多時候,珍貴的領悟無法光靠言語來傳達,必須讓 Mentees 去經歷某些事件、體驗、挫折,才能幫助他們打破業障,所以 Mentors 必須研究公案,甚至懂得設計公案,這會幫助你更深入去理解人性,

你必須完全客觀

為了真正幫助到 Mentees,你必須完全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著想。這個換位思考的練習,也會大大增加我們客觀思考的能力。

你還可以順便運動

最後,與 Mentee 一對一時,我會帶他們去戶外走路,透過輕度運動加速血液循環、促進腦內啡分泌,讓大腦產生更多好靈感,同時也促進健康,一舉多得。

所以,希望今天的文章有鼓勵你,認真的收幾個 Mentees,除了把所學回饋給社會、為世界培養的下一代領袖,自己也會是很大的得益者。

___

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來當我的 Mentee

(Photo via Wikia)

搶司機工作的不是 Uber,而是無人駕駛

April 5th, 2017

雖然交通部成功的讓 Uber 停止營運,但司機們其實只是暫時保住飯碗。

因為再過 5 年,多數新款車輛都會配備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計程車也會因此開始普及。

前年將旗下數萬台智慧車啟用自動巡航的 Tesla,累積電腦駕駛里程已跨越一億英哩。執行長 Elon Musk 日前更宣布,全自動駕駛將在 2018 年實現,屆時 Tesla 將可在閒置時間出門載客貼補家用。

Uber 則已經在匹茲堡推出自駕租賃車,並預測到 2030 年,全車隊都將是自動車。去年從 MIT 獨立出來的 nuTonomy,也已經在新加坡市中心營運自動計程車。

而就當網路與科技公司大舉入侵的同時,傳統車廠也紛紛起身捍衛領土。最積極的 VW 設定 2019 推出全自駕車,Toyota、Ford、GM 將緊接其後,在 2020 上路,接著 BMW 也要在 2021 年推出全自駕車。

換言之,未來五年,電腦軟硬體將迅速入主汽車,自動駕駛這個讓人等待 30 年的尖端科技,終於有機會實現。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伙計載你一程台灣還等什麼?

目前業界預估,10 年後,世界各國的相關法規會陸續上路。屆時,人類司機將很難靠抗爭去驅逐自動駕駛。

為什麼?

這次的 UberX 與計程車之間,畢竟是人類司機與人類司機的比較,成本、安全很難有太大差距,所以只能從有沒有繳稅、保險去比。

但未來的自動駕駛與運將之間,不是人與人的比較,而是機器與人的比較。相對於人類,機器表現穩定性超高、可以 24 小時工作、不需要休假、沒有情緒、每單位里程的耗能遠低於人類,因此自動駕駛無論在運輸成本還是安全上,都將遠勝於人類,而且恐怕是數量級的差距 ─ 想像現在 150 元的計程車資,未來可能只要 15 元,比捷運還便宜。

更有甚者,自動駕駛所帶來的成本節省、效率提昇,將會影響各國商品、服務的國際價格競爭力,屆時政府為了與全球拼出口、拼觀光,也很難盲目的去偏袒運將。幾年前為了推行 eTag,還是得讓 700 位高速公路收費員失業,是類似的道理。

因此,趕走了 Uber,司機們也只是換來 5 年、10 年的喘息空間。未來,大家還是必須面對來自機器駕駛,極度不公平的競爭。

10 年聽起來很久,但如果知道後天有超颱要來,今天總要開始準備防風、囤糧吧?

而其實受影響的也不只是司機而已,事實上,當今人類社會的 80% 工作,20 年後恐怕都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

你該怎麼準備?

面對這場 21 世紀工作大洗牌,人類該如何準備,如何應對?我先前在天下專欄幫大家整理了四個重點:

在既定規則、輸入與輸出清楚的邏輯決策工作上,人工智慧已經能超越絕大多數人類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

海水不斷上升,人類不能停在原地,必須往更高海拔的山上遷徙。其中,我認為以下幾條路徑是這場遷徙的關鍵:

一、對軟體與程式的充分理解:人工智慧是基於演算法、類神經網絡、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而成的軟體,因此,要成為比 AI 優越、能夠駕馭 AI 的物種,我們必須對軟體與程式有深入而廣泛的理解。

二、對機器學習的掌握:就像人類小孩一樣,基於類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主要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與負向反饋,學習如何判斷。因此,AI 的發展會取代很多人類工作,但也會創造許許多多「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工作。所以,掌握機器學習是人類佔據制高點的另一個關鍵。

三、揉合特定領域的能力:想訓練機器下圍棋、處理理賠,除了要理解軟體與機器學習,還必須對圍棋、保險有豐富的研究。而在圍棋、保險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領域,未來將被 AI 陸續接管。因此,對一、兩個領域深入研究,並且能將之與 AI 揉合,也將非常有價值。

四、不斷學習:最後,當機器日以繼夜努力地練習我們今日的能力,我們也只能同樣用功地吸收明日的新知。因此,除了上述三個已知高地外,我們還必須持續看清局勢、不斷力爭上游,才能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 節錄修改自:天下專欄 / AI 搶工作 人如何往高處爬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認真看待這個即將到來的職場大海嘯,在那之前努力充實自己,準備好乘風破浪越飛越高,而不要被海水衝壞了家園。

__

為了幫助有決心學好程式的朋友,AppWorks 提供三個月免費集訓班,AppWorks School / iOS #4 歡迎你加入

PS. 近期在美國考察新創、創投生態,寫作時間會是這邊的清晨,台灣的夜晚,長期讀者若有不方便處,還請見諒

(Photo via Bruno,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