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品味:Pressy 幫 Android 加上萬用按鈕

October 4th, 2013

Pressy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與 iPhone 相比,Android 的特色就是高度可客製化。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桌面增添各種捷徑、Widgets (小程式),安裝未經官方認可的 Apps,甚至是整套改用自製版本的各式特色 Android。

同時因為 Android 較為開放的性格,開發者也常常能在上面延伸出令人眼睛一亮的解決方案。台灣團隊 Gogolook 做的 Who’s Call 就是一個好例子,它在電話響時攔截來電顯示,把號碼送上雲端比對,再即時通知用戶這是不是登記有案的 Spammer (推銷人員) 打來的電話,幫我們避免與推銷人員在電話裡浪費的時間。這麼好用的功能,在 iOS 就無法實現,因為 Apple 並沒有開放給 App 攔截來電號碼的權限。

今天在 Kickstarter 上又看到另一個善用 Android 開放性的解決方案,利用一個插在耳機孔的硬體控制開關加上 App,來幫 Android 增添一個萬用按鈕的 Pressy,讓我們來看看介紹影片:

透過硬體按鈕控制常駐的 Pressy App,Pressy 可以幫你做到直接開始照相、錄影、錄音、打開閃光燈 (手電筒)、跳到 Facebook、強制關閉所有 Apps 等超方便得功能。為了讓一個按鈕可以控制這麼多功能,Pressy 採用了仿摩斯電碼的設計,讓你用三個長短按去組合出多種想傳達給手機的訊號,讓你的 Android 更加為你所用。

除了自家的按鈕硬體外,Pressy App 也可以透過市售耳機上的按鈕控制,思考非常周全。功能強大又方便,卻只要贊助美金 17 元就可以拿到,也難怪短短一個多月,Pressy 已經得到 24,768 個人支持,募資金額遠遠超過團隊當初預計的 15 倍。

當 Android 在全球的新機市佔率已高達 79.3%,只要 Google 沒有改變他們的開放路線,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像 Who’s Call、Pressy 這類大大改變使用體驗的解決方案出現,我也認為這是矽谷以外創業者可以多多思考方向。

___

生活中遇見的美好,我常分享在 Instagram,歡迎追蹤

夥伴關係的真諦

October 3rd, 2013

Melissa Kong & Nate Bagley

三年多下來,AppWorks 共輔導了由 350 位創業者所組成的 150 個 Startups。

這些創業者許多原先是朋友,一起創業之後才學習著當夥伴。我常用婚姻去比喻這樣的關係,除了因為共同創辦人總是朝夕相處,黏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男女朋友更多之外,也因為他們必須在學習與彼此相處的同時,花很多心力去照顧一個新的生命,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晶 ── 產品 ── 根本是「奉子成婚」來著!

所以過程中你發現很多人因為相愛而結合,最後卻因為「教育理念」而分開。當然如果價值觀真的相差太大,那的確是分開好些。但假如只是小地方的差異,我想必須要去擁抱這樣的不同。畢竟這世上或許有天生的完美配對,但碰到的機率實在太小,等你找到人都老了。

關於如何經營夥伴關係,今天看到一則故事,相當受到啟發。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 Melissa Joy Kong 與 Nate Bagley,在共同朋友的介紹下,發現彼此有著相同的熱情 ── 證明真愛的存在。於是他們決定一起跑遍美國 50 州,寫下 100 則最感人的故事,在明年二月集結成書,讓所有人重新體會愛的真諦。

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為了相同的目標而組成團隊,被迫要在一起生活一年,並且在過程中探索什麼是愛,這個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從 Melissa & Nate 的網誌看來,這件事情似乎已經進行了一年。當 Fast Company  訪問 Melissa 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她分享了六點夥伴關係的真諦,我認為非常精確到位,以下加上我自己的感想,供大家參考:

1. 決定 ALL IN

在美國,婚姻被稱為一個 Commitment,而不是 Relationship。Relationship 比較順其自然,雙方一起嘗試看看它會不會 Work。但一旦你決定要升級到 Commitment,那就不能只是嘗試,必須要下定決心,每天都盡力讓這個結合越臻完美。創業的夥伴關係也是一樣,要有最棒的夥伴關係,必須要先 All In。當你把所有心力都放在讓這個團隊 Work,所有的夥伴都會感受到那個能量,也因此才有機會激發出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

2. 把自我留在門外

重點不是大夥覺得你有多了不起,重點是大夥一起做出了怎樣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進入夥伴關係前,你必須先拋棄自我,才能夠共同追求全體的成就。

3. 嘗試「了解」而不是「被了解」

爭執不會起因於相互了解,而往往從誤解、不了解而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過分急於被了解,而花太少力氣去了解。所以要擁有好的夥伴關係,當然是要從深入的彼此了解開始。

4. 跳脫自己的世界

我們每天有 6 萬個想法,但其中 90% 都是重複的。我們有與生俱來眾多的神經突觸,重新學習善用它們,深刻感受當下的情況,並且做出最適切的反應,才能跳脫思考的框框,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類。

5. 勇敢承認自己的脆弱

讓你的夥伴進到你心裡,告訴他們你需要的是什麼,承認你也會緊張、不知所措、感到脆弱。當夥伴脆弱時,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會在這裡支持他們。

6. 以身作則

當然,如果你只是拿以上五點要求夥伴,自己卻什麼也做不到,那講再多也是白搭。孔子說先誠意正心,之後才能齊家,最後才有治國平天下。好的夥伴關係要從自身開始,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就像婚姻一樣,真的開始經營了,你才會發現這中間是極大的人生智慧。

以上一些提醒與大家分享,希望有幫助你用更正確心態的擁抱夥伴,創造最堅強的創業團隊。

___

如果你正在考慮加入新創公司,成為別人的創業夥伴,歡迎到 2013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活動頁逛逛,裡面有 24 家我們輔導的新創企業正在徵求 45 個職務,說不定其中一個機會,就是改變你一生的開始。

(Photo via thejameskendall, CC License)

Apple 的全球頂尖品牌之路

October 2nd, 2013

Mac & Coke

按照慣例,Interbrand 公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百大品牌金榜。但與慣例非常不同的,蟬聯十三屆冠軍的 Coca-Cola 竟然被拉下王座,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熟悉的,6 年前毅然拋棄「Computer」,改為單名一個字的品牌 Apple。

事情發展到去年,大家大概已經預期 Apple 即將取代 Coke,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牌子。但時光倒回至 2010,蘋果的商標也只是可樂三分之一的價值,我想當時並沒有人能猜到這黃金交叉會這麼快來到。

Best Brands Chart

所以問題是這三年來,Apple 做對了什麼事情?

品牌的價值

在討論這個題目前,我們得先回顧一下品牌的價值。學理上來說,面對「一模一樣」的兩杯咖啡,如果消費者願意花更高的價錢購買 A 咖啡,或者在相同價錢下更多人偏好 A 咖啡,則我們說 A 這個商標的存在為它的 Commodity 產品創造了附加價值,因此稱之為品牌價值。也就是說,品牌對消費者購買偏好產生的影響力,因而創造的超額利潤,就是它的價值。

當然在真實的世界,除了「原物料」之外很少有「一模一樣」的競爭產品,因此品牌價值的比較必須用模糊一點的標準,也就是放大至「高度可取代」產品間的比較。所以雖然 Mac、iPhone、iPad 在市場上並沒有一樣跑 OSX / iOS 的競爭對手,但把規格類似的 Windows PC、Android Phone、Android Pad 拿來比較,可以差強人意的估出 Apple 的品牌價值。畢竟只有極少數消費者會同時擁有 iPhone 與 Android,因此去說他們是在這兩個替代品間比較,且 Apple 品牌的存在影響了消費決策,是一個還算合理的論述。

Apple 如何創造品牌價值

根據我的觀察,這三年來,以下的策略大大提昇了 Apple 的品牌價值:

  • iPhone 4/5 ── 從 iPhone 4 開始,蘋果確立了「高階智慧手機」的市場定位,陸續大膽的引入了金屬、車磨邊框、雙面玻璃、金色等等精品才有的設計。這個策略成功的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Apple = 高端」的地位,也因此讓大家願意用較高的價格取得 iPhone 的手機。
  • 高額電信商補貼 ── 雖然說 (北美) 消費者願意花 $199 美元入手一支新的 iPhone,比對手 Android 的 0 元手機高上許多。但事實是新 iPhone 的實際售價是 $649 美元,其中有 $450 元來自電信商補貼,而這個數字也比競爭對手得到的補貼高上 50 至100 美元。因此蘋果品牌價值的實現,有一部分其實是來自「C2B2B」的電信商影響力。
  • iPad ── 2010 同時也是蘋果推出 iPad 的一年,這個產品線在過去三年非常成功,市佔率幾乎一直超過 50%,售價與毛利也比競爭對手高上許多,因此對 Apple 品牌價值的加速提昇貢獻非常大。
  • Apple Store ── 除了蘋果的商品,Apple Store 也是其品牌精神的具體呈現,徹底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最後一哩。很多人忽略的 Apple Store 在蘋果整體策略中的重要性,事實上這幾乎是蘋果最有價值的長期資產,其「坪效」也總是傲視零售同業。在 2009 年,蘋果擁有 273 家商店,到了 2012 年,這個數字成長 43% 來到 390 家,我認為這個成長絕對大幅貢獻了 Apple 的品牌價值。
  • 開店位置 ── 除了消費體驗,事實上蘋果連 Apple Store 的位置都非常講究,你會發現它從來不會放在百貨公司 8 樓的電器部門,而一定是放在一、二樓,甚至是紐約第五大道,務必與世界一級精品並排。經常看到 Apple 與 LV、Chanel 之流的高端品牌一起出現,久而久當然會提昇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 搬家成本 ── 蘋果總是把升級 iPhone、Mac 做到容易到不行,卻把跳槽至 Android、PC 搞得非常麻煩。越高的搬家成本就會帶來越高的留下率,因此只要下一代 iPhone 做得不錯,即使價錢稍貴用戶還是會買單,因此也能間接貢獻品牌價值。
  • 產品生命週期設計 ── 如果你有注意到,iPhone、Mac 的電池壽命往往兩年左右就會驟降,讓你很想買台新的來替換。這事實上一直是 Apple 最少人談論的祕密,他們花了很多心思去設計產品的生命週期,讓你不致於帶著超老舊的產品在街上跑來跑去,讓人們對 Apple 的品牌留下不好的印象。

Lessons Learned

所以最終,品牌的具體呈現或許只是一個名號、一個 Logo,但它的價值創造絕對不是選一個好名字、做一個漂亮 Logo,或是打幾支形象廣告、拍一片微電影那麼簡單。Apple 的興起為我們證明了品牌的經營是全方位的,從產品到通路,第一印象到首次購買,再到回購,都必須要面面俱到。希望這次的案例有幫助你體會品牌的真正意涵,以及其價值的主要來源。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Photo via sophw91,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