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Ask Jamie」文章

Ask Jamie #6:技術人員把持 Source Code 怎麼辦?

December 26th, 2013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歡迎來到本週的 Ask Jamie,今天又是一個非常值得與大家一起剖析的案例。

Someone Asked: 技術人員把持 Source Code 怎麼辦?

Jamie 你好,

我讀了你的博客有 2-3 年時間了,你是改變我一生的人之一。

前幾年,我用業餘時間陸續做了一些小網站,已經開始賺一些零花錢。去年 10 月,真正開始成立一間公司,跟幾個朋友一起正式創業。

最近遇到了一個煩惱,是這樣:

我們的創業團隊一共 3 個人,其中 1 個人是技術,其他 2 個人主攻行銷和銷售。由於創業剛開始,每個人的貢獻都非常重要,所以 3 個人是完全平均分配股權。目前我們已經站穩了新加坡市場,打算向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擴張。

但這時就出現了矛盾。我們的技術人員不交出 Source Code,堅持要我們 2 人出很高的價錢買這份 Source Code(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這樣可以為母公司增加現金)。但其實 Source Code 是公司共有的財產,理論上是大家共用的。但我們又不想跟那個技術人員鬧翻,不想搞到最後要 3 個股東投票,逼他交出 Source Code 這個地步。請問 Jamie,這種技術股東用技術做威脅的情況有什麽方法可以避免?我們眼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如果創業重頭來過,在一開始的時候,你會如何處理?

謝謝!

Someone (要求匿名)

Dear Someone,

謝謝你的長期支持,更高興我的文章啟發了你。

你們的問題的確是一個相當難解的習題。如果有鬧翻的風險,且讓我們先試著想想最壞的可能。首先,身為非技術人員,你必須先了解 CTO (姑且稱他為) 控制的關鍵公司資產,遠遠超過 Source Code,在他手上通常至少還有:產品伺服器、資料庫、網域名稱管理權、App Store 帳號、以及郵件伺服器等等。因此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使已經「投票表決」了,如果 CTO 不乖乖交出這些資產的控制權,即使你擁有 Source Code 也很難重起爐灶。

如果真的要奪回控制權,郵件伺服器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為其他服務多以「@yourcompany.com」的某個 Email 作為官方溝通與權限重設的基準。如果公司 Email 是放在 Gmail 這類服務,則有機會透過與 Google 聯繫把控制權取回。如果是自家架設的郵件伺服器,那在 CTO 不配合的情況下,很難取回控制權。這時候就必須再往底層走,也就是去找當初註冊「yourcompany.com」網域的註冊商,取回域名的控制權,重新架設郵件伺服器,再以它作為取回其他資產控制權的基準。當然,這只是理想的情境,如果 CTO 真的要鬧的話,在你還沒完成這些設定前,他已經把東西都搬走了。

所以 Source Code 是這裡面最不重要的東西,事實上如果產品是已知的、且網域、帳號、伺服器、資料庫等環境都已經收回的話,要請人重新 Reverse Engineer 一套一模一樣的產品,那只是金錢與時間的問題而已。

因此如果只是拿 Source Code 跟你們談,或許他真的沒有想鬧翻的意思,純粹是認為母、子公司之間,要有合理的「對價」關係 ── 母公司投入了資源幫子公司開發產品,當子公司要拿這套產品去賺錢,母公司應該要得到合理的回報。

當然子公司或你們幾個人,目前可能沒有足夠的現金去支付母公司這筆款項。但這不代表中間沒有折衝的辦法,你們可以把母公司的已經投入成本變成 1) 股權、2) 未來產品收益的權利金分成,或是 3) 借給子公司的貸款,這時等到未來子公司 1) 上市、被併購、2) 有營收,或是 3) 有利潤時,自然可以把合理的對價金額回饋給母公司,皆大歡喜。

以上。創業的其中一門課題,就是整合共同創辦人的價值觀,並且讓它成為公司全體的價值觀。你們正在經歷的討論,事實上是一個價值觀的討論,能夠從中間找到平衡的點,則團隊將會更穩固,也更能朝著一致的方向前進。

祝 順利

新年快樂!

Jamie

Ask Jamie #5:好產品就是最好的行銷

December 18th, 2013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歡迎來到本週的 Ask Jamie。上回專欄後,很高興收到了幾個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其中一個。

Link Asked: 產品上線後回訪率低迷,怎麼辦?

Jamie,您好:

我們是一個新創團隊裡的一個 team,核心成員有三人,一個 PM 負責產品規劃,進度掌控與資源協調 (畫面設計與 UX),兩個 iOS 程式開發。我們負責一項 iOS app: Dreamsmile

Dreamsmile 遇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下載量並不高,在上 apple 新品推薦有衝高,其後維持低迷。回訪率也持續下降。團隊內部也出現幾個方向上的問題,

1.產品功能並沒有打中市場顧客的需求,顧客需求的不是這樣的功能。(雖然我們作過問卷,核心使用者已經很滿意了。)

2.行銷做的不夠,真正的使用者還沒看到我們的產品。所以有一個聲音是花錢作行銷,但是另外的聲音是做了真的有效嗎?還是短暫增加下載率,但是無法持續往上走?

3.利用社群功能,提高互動,利用人拉人來增加使用者。這是主管的想法,他認為如果有社群的功能,使用者留在這平台互動,便可以增加下載量,人有了商業模式自然就容易產生。但是成員的想法是,如果 app 的功能未達到使用者需求,平台也沒有內容,如何讓使用者持續來這平台,作完了也只是死城效應。

到底後續方向要朝哪個方向前進,請 Jamie 分析,給一些意見,謝謝。

另外請教一個問題,我們產品主要的下載量在台灣與大陸,但是其他語系的地區並沒有下載量,我們也有嘗試寫信給一些美國的評測網站,但是並沒有下文,請問 Jamie 有關歐美市場,要如何行銷或透過哪些方式,才有可能有下載量,還是我們的 app 其實不符合歐美人的需求?需要修改方向?

Link, Dreamsmile

Dear Link,

首先,恭喜你們的產品上線,也恭喜你們獲得 Apple 與媒體的肯定。但事到如今你們應該有體會,這些都是虛的。每年上線的 Apps 有數十萬個,獲得 Apple 與媒體肯定的也有數百、數千個,但是真正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遠遠少過那個數量。

因此,得到第三方的肯定或許有些加分,但回過頭來,市場才是真正的裁判,也才是創業者需要花最多心力的地方。我自己去下載、使用了你們的產品,發現它的確是「行銷」做的不夠扎實,而不是「推廣」的力度不足。行銷的核心是好產品,對缺乏資本優勢的小團隊尤其是,因為我們沒有錢幫使用者洗腦,只好靠高度 Product-Market Fit 的超強產品來打開市場。

如果我沒意會錯,你產品的核心價值訴求是幫使用者「追蹤夢想的進度」。姑且不論這個訴求的 PMF,但我得說從頭到尾整個產品的體驗,這個訴求被彰顯的力道非常不夠。

舉例來說,打開 Dreamsmile 的 App Info Page,最珍貴的第一張照片,介紹的是「Whole New Design 7」,跟核心訴求幾乎沒有關係。如果是知名網站的 App 版,這麼介紹是很合理的。但對於一個大家還不認識的服務,第一張就訴求 iOS7 設計事實上是本末倒置的。

Dreamsmile

第二張照片「The Book of Dreams – Write Captions and Create Unique Photos」,有一些些相關,但實在太過隱晦。對於一個使用者不熟習的服務,必須更直接的告訴他我的產品是做什麼的。主打 Write Captions & Create Unique Photos 這兩個功能也很危險,因為這會讓人直接聯想以為這是一個照相 App,反而模糊焦點。事實上這張照片裡手機螢幕顯示的「36% / 60 Days」這個「追蹤夢想進度」的核心功能,但卻沒有任何文字把它彰顯出來,非常可惜,反而讓圖文間缺乏關聯,使人迷糊。

Dreamsmile

第三張照片選擇介紹「Fun & Cool Stickers – Show your emotion and determination」也值得商榷,貼紙會讓人直接聯想到 Line,加上文字敘述又讓人以為 Dreamsmile 是社交或通訊軟體,進一步增加 TA 的混淆。且貼紙對於追蹤夢想進度而言應該是「Good to Have」,是否需要用一張照片主打也需要思考。到了第四張照片的「Dream planner reminders – help you record your milestones」終於是比較接近核心的價值訴求,但到此為止我想使用者已經相當迷糊,很難真正抓到 Dreamsmile 到底是做什麼的。

Dreamsmile

也就是說,這幾張最珍貴的產品型錄圖,消費者下載前關鍵的判斷依據,不但沒有被用來精確的傳達產品的核心價值,反而卻東抓西抓模糊了焦點。類似的狀況在產品敘述裡面也存在,最珍貴的「Before the More」篇幅貼的卻是獎狀,而打開後內文對 Customer Problem 的描述非常隱晦,價值訴求沒有用力彰顯,功能描述也讓人無法抓住這個產品到底是在做什麼的 — 第一個介紹的功能是「照相與創造難忘的體驗」、第二個是「模板」,會讓人覺得這是照相軟體,而無法抓住它與追蹤夢想進度之間的關聯。

下載了 Dreamsmile 後還是同樣的情形,Tutorial 著重在產品 UI 的介紹,但卻沒有講清楚該如何用 Dreamsmile 來追蹤夢想進度。Tutorial 結束後我得到的是一個 14%/8 Days 的貓專案,但實在不知道接下來我該往哪裡去。

當然聽完這些回饋你們或許想著手改善,也或許覺得只是另一個 Data Point。但我想說的是一個產品是團隊「中心思想」的體現,因此如果沒有明顯的 PMF,那很有可能不只是產品的問題,而必須檢討背後的思考、設計與執行中哪裡出了問題。

尤其是新類型的服務,如果不能很明確的把功能、使用體驗、產品描述都圍繞在少數幾個核心訴求,往往是很難說服市場採用的。

以上是試過 Dreamsmile 後的一些觀察與想法,純粹個人意見供你們參考,以下文章則提供你們延伸閱讀:

Good luck & keep us posted on your progress!

Jamie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Ask Jamie #4:聰明是天賦,而仁慈是選擇

December 12th, 2013

Jamie Lin 林之晨

Ask Jamie: 你提出問題,我整理成文章,與所有讀者分享

歡迎來到本週的 Ask Jamie。上週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申請最後衝刺因而暫停一回,謝謝大家的耐心等待。本週開始我會回到每週刊出,盡量幫忙大家想辦法。我們開始吧!

Joe Asked: 團隊「擦槍走火」該怎麼處理

Jamie 你好,

我是你網誌的忠實讀者,帶有一個小小的團隊,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是:

1. 團隊之間的溝通與討論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和意見的碰撞下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啊!但問題是,每個人的個性和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常常碰出火氣,而不是火花,想請教您是怎麼處理團隊溝通的問題?

2. 碰撞沒有辦法收斂到有共識的時候,該如何解決?

3. 碰撞出火氣之後,該如何解決?

另外,關於帶人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團隊的成員 A 被定位在助手的角色,但在交付 A 任務時,他卻一直用自己方法和自己的理解來執行任務,導致任務與主管期望落差很大,但是溝通幾次後仍無法避免,該怎麼辦?

Joe

Hey Joe,

這是每個新創團隊都會經歷的過程,所以別擔心,現在只是在磨合,最後大家會找到一個一起工作的方法。

要記得的是這世界上並沒有「絕對好」的創業路線,塞翁失馬,一個錯的路卻帶團隊去了另一個桃花源,反而是我最常看到的實際情況。畢竟明顯很瞎的路線不會有人選擇,而明顯很好的路線大家也不會爭吵 (雖然這些路線往往存在很大的地雷,否則不會輪到我們來做),因此會吵架的都是中間這堆不知道到底是好還是壞的路線。如果是這樣,事前花更多時間去精挑細選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應該專注在用更低的成本與更快的時間,趕快知道這些路線的好壞在哪裡。

因此,團隊有一個主導的角色是重要的,反正沒有絕對的好壞,花那麼多力氣在爭吵不僅浪費時間,也傷害團隊的戰鬥力,還不如有一個人說了算,大家趕快去走走看,從過程與結果中得到經驗值才是更有意義的。但重要的是要有回饋機制,也就是事後要來檢討當初選擇的理由,到底有哪些因子沒有考慮到。其中「數據導向」是重要的,同樣的道理,用較客觀的數據去檢討之前的決策,才不會又落入大家各自主觀觀察執行結果,接著又吵得沒完沒了的陷阱當中。

至於這位「助手」,很有可能你把他放錯位置了。

Jamie

Peter Asked: 當新創公司企業化…

Hey Jamie,

我一年半前加入一家新創公司, 除了產品是我想要做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想擺脫大公司, 想要自己的能力發光發熱被看到.

沒想到, 這家公司 2012 年 6 月的時候, 我的員工編號是三十幾, 到今天 2013 年底, 已經逼近 200. 我上頭卻空降了不少人; 漸漸的發現自己的能見度越來越低, 幾乎快要變成空氣了. 因為老闆找了更多更多他之前合作很久的老戰友們.

儘管我很同意您的一篇文章說到  IPO 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沒有樣高尚的情操, 我在 35 歲這個需要衝刺的年紀, 我需要能夠支撐整個家庭.

這樣的情形, 您怎麼看呢? 或許我該離開了?

Peter

Dear Peter,

首先恭喜你,很多人想要加入這樣一家事業蒸蒸日上的新創公司,但並沒有你的眼光與福氣,你應該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同時間,當組織人口越來越多,管理與制度是無可避免的。我想你是懷念當初小公司的自由與彈性,以及可以對產品與公司的方向有較大影響的狀況。這裡有好多事情要同時考慮:第一,你畢竟參與了這家公司成長中很重要的段落,很有可能是在犧牲了現金薪水的情況下去換得了未來的股權以及可能的回報。如果的確有 IPO 可能,現在放掉會不會損失了未來的權利?第二,這家公司在追求的 Vision,還是你深信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過程中為了達到那個 Vision,或許每個人都必須有一些犧牲。第三,如果要離開這家公司的話,有更好的選擇嗎?

有時候人在裡面會看不清楚。年節快到了,或許把假期延長一點,把自己抽離個兩、三個禮拜,說不定能幫助你看到全局。

加油!

Jamie

Carol Asked: 如何才能問出好問題

Hello, Jamie,

想請教您2個問題:

1>請問要怎樣才能有很多問題? 怎樣才能問出好問題? 我很喜歡看書 & 聽演講, 可是每次演講結束時, 我都沒有問題可以問講者, 我覺得很糟糕! 沒問題可以問的原因我想過, 是因為我對演講的內容確實沒有疑惑。但我覺得不該是這樣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能問很多問題, 提出很好的問題?

2>如何預防不知不覺說了不該說的話, 事後後悔? 我應該可以算是個很愛分享的人, 如果別人提出問題或問我的生活(參與的活動)。我常常一股腦的很熱心跟他人分享我的經驗, 有哪些資源等等。但這個優點在遇上某些人時, 就會是缺點了! 像之前學生時代做報告, 考試(單雙號班考題相同, 但差一週考), 甄試(我前年參與過, 去年要再參與)。她會詳問你細節, 用你的 idea 去發展出更好的報告, 下週考試時準備的更好, 考更高! 最近遇到的是, 對方找不到就業方向, 來問我的去作參考。因而有感不是能對所有人都這麼毫不藏私的分享的。但常常在遇到聊天的當下, 就毫無防備的把所有都說出。事後才後悔, 請問除了避不見面外, 可以如何事前預防及作心理建設?

Carol

Hey Carol,

就像任何事情一樣,問問題也是需要練習的。通常當你在看電視、聽音樂、看表演的時候,大腦是放鬆的,也就是被動的「寫入」模式,你只是默默的接受所有的資訊,不會去懷疑中間的邏輯與合理性。相對的,通常當你在寫文章、創作、找路的時候,大腦時活躍的,不斷在質疑、反思、試圖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你需要做的事,就是練習把第二種狀態的大腦,運用在第一種狀態的情況中。例如看電視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思考節目內容的合理性,甚至去想為什麼某個笑話好笑,而另一個卻不好笑。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世上充滿著需要被更深入挖掘的道理。而好問題,也就產生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朋友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你的關懷。時間久了,人幾乎都會自己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哪些人在失意的時候拍拍你,哪些人罵你、批評你、恥笑你,卻會讓他們留下非常不同「後味」。因此雖然我們好心要幫朋友解決問題,但如果因此傷害了他的自尊與心情,事實上是得不償失的。記得,聰明是天賦,而仁慈是選擇。

PS. 你這兩個問題其實問的不錯哦。

Jami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