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個案分析」文章

「貨櫃」如何徹底的改變了這個世界

September 21st, 2011

常常到處看到的「貨櫃」,直覺會以為它已經是很老的發明了。但其實不然,貨櫃第一次上船,也才是 1958 年的事情。但從此之後,這個「小東西」卻徹底了改變了這個世界。

在貨櫃之前,東西被放在他們自己的箱子裡面搬運。這有很多缺點,第一,不規模化 — 上船、下船都得搬幾百、幾千個箱子。第二,人員成本高 — 因為箱子規格多變化,沒辦法用機具搬運。第三,容易有損失 — 以前水手、搬運工人很習慣的從運送的貨物裡面「抽稅」。

所以北美路地運輸大亨 Keith Tantlinger 和 Malcolm McLean 在 1950 年代決定要改善這件事情,因為他們客人的貨物漸漸不只是要送到美洲,而是需要運到全世界,並且運費必須越低越好。所以他們把一些運輸業已經在用的不銹鋼箱子,加上了鎖和堆疊用的固定裝置,結果,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革命。

不僅貨物運行全球的成本大幅降低了幾十倍至幾百倍,並且真的讓全世界變得沒有距離 — 海運的成本基本上跟港口與港口間遠近已經沒什麼關係。這,間接的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享受全世界的貨物,促進了大多數人們的生活品質。有人甚至主張貨櫃帶來的革命,比拿掉關稅的「自由貿易」來得大好幾倍

Tantlinger 和 McLean 當初只是想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和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罷了。但從那邊,他們徹底的改變了全世界人的生活。你永遠不知道你做的一件小事、解決的一個小問題,背後會有多大的蝴蝶效應。但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現在開始嘗試

Hack it, and you will know.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oneeighteen, cc license)

腰斬的背後

September 19th, 2011

這是北美線上電影龍頭 Netflix 近一年來的股價圖。你可以看到,七月初以來,在 Nasdaq 掛牌交易的 NFLX 已經接近腰斬 — 從每股 300 元跌到 155,過去 12 個月來的股價成長,可以說是在三個月之內全部吐回去。尤其最近幾天跌得最兇,直接從 200 跳樓到 155。 發生了什麼事?難道是獲利警訊?CEO 得了癌症?還是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你問。

不,都不是。一切只是 Netflix 在幾天前 (9/15),發表了一個成長修正,宣布今年年底的訂戶人數目標,將改為 2,400 萬,而非原來的 2,500 萬。尤其是其中「郵寄 DVD 限定」的用戶目標,將會從原來的 300 萬大幅刪減為 220 萬。就這樣一個消息,就足以讓華爾街抓狂,兩天之內就把 NFLX 大砍 25%。

請問,Netflix 的商業模式,真的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變爛」了一半嗎?不,他們還是全美線上電影的龍頭,而且就像 Fred Wilson 說的一樣,他們在短短兩年內讓大多「郵寄 DVD」的租戶都改用「線上串流」,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 pivot (沒錯,即使股票上市公司,還是需要 pivot)。

那為什麼這家公司的價值在一夕之間腰斬呢?因為投資人不懂商業模式。沒錯,你沒看錯,華爾街金融分析師,聽起來很厲害,但事實上大多根本沒有在產業上過班 (相信我,這些都是我的 MBA 同學),更別說有創過業、參與過公司的創造過程。所以他們怎麼看得懂 pivot,怎麼能夠理解商業模式的演進?

他們不是很會分析財務報表?你問。

是,很可惜財務報表代表的是過去,不是未來。代表的是前一代商業模式的經營績效,而不是新一代商業模式的各種可能。所以當 Netflix 決定要放棄「郵寄 DVD」,全力 pivot 到新的「串流」商業模式,華爾街投資人發現他們面對的是無法用過去的績效來「外推」的未來,一個無法預測的風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逃跑,所以 NFLX 的股票兩天內跌了 25%。

問題是 Reed Hastings (Netflix 創辦人 & CEO) 和投資人想的是不一樣的事情,他知道他必須要把公司帶到下一個世代,因為停留在 DVD 就是等死。這,就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不同,甚至是創業者和專業經理人的不同。所以三個月來,NFLX 的股票被腰斬了,但是 Netflix 團隊眼睛也不會眨一下,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未來。

你會發現很多創業團隊、經營者花很多時間在聽「資本市場」的意見,特別在意自己的股票被人家出價多少錢在投資、在買賣。但其實那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明天的股價,決定在你今天做了什麼事情。而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一家新公司的價值,也往往不是資本市場馬上能夠理解的。

所以到最後,你必須要專注在客戶、產品,專注在創造價值上。因為只有不斷的執行,3 年、7 年、14 年後,他們終究會了解你的價值,問題是那價值,早在你的一次次 pivot 中,就已經被決定了。也就是說資本市場根本只是雜訊,你要做的事情,是專注在你的商業模式上,如此而已。

需要一群商業模式專家陪你一起創業?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房地產資訊龍頭 Zillow 成功 IPO,它的商業模式是…?

September 18th, 2011

Zillow 這個名字對於亞洲這邊的朋友或許有些陌生,但你可別因為它聽起來像是發音不好的 Zero,就把人家小看了。

首先,Zillow 這個名字其實大有來頭,它可是 Zillion 和 Pillow 的組合。Zillion 是數不盡、無限多的意思,而 Pillow 則是枕頭。所以,Zillow 從 2005 年設立開始,目標就是要幫消費者整理、分析所有的「枕頭」資訊,也就是所有人都關心的「住」的問題。

肩負著這個簡單卻又不簡單的任務,過去六年來 Zillow 團隊不斷的突破、創新,最後終於成功坐上北美買屋資訊龍頭的寶座,並在月前完成 Nasdaq IPO 的任務。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研究看看 Zillow 的商業模式,和他們的成功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打開 Zillow 的網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們提供了消費者兩個最主要的服務 — 房價資訊和貸款搜尋。如果想搜尋房價資訊,只要輸入郵遞區號,Zillow 就會幫你把該區域的待售、成交房屋資訊,全部都清楚標明在一張地圖上,讓你非常輕鬆的就可以一覽整個區域的房價情況。如果你想搜尋的是房貸資訊,也很容易,只要選擇所在的州,Zillow 就會幫你列出該地區提供貸款的業者,方便你比較,選擇。

也就是因為提供了這兩項方便又好用的服務,Zillow 非常受到買屋/賣屋者的喜愛。現在,每個月有 2,200 萬人在 Zillow 上瀏覽超過 1 億筆的房屋資訊,這個數字在過去的一年內成長了 100%。除此之外,Zillow 的 Mobile Apps 也非常受歡迎,每個月被四處看屋消費者使用超過 880 萬次。

重點是消費者使用這麼多好用的買賣屋資訊工具,Zillow 是不收任何費用的。因為 Zillow 看準了有更多廠商想要透過他們的平台,跟消費者有進一步的接觸。攤開 Zillow 的 S-1 上市說明書,你會發現它最核心的商業模式,是所謂「Premier Agent」服務。透過這個管道,需要拓展業務的房仲人員,只要每月付 300 ~ 700 美金不等的會費,就可以成為特定區域的推薦業務員,大大提升了和有興趣買屋的消費者接觸的機會。而現在全美就有超過 10,000 名房仲人員,是 Zillow 的付費會員,這個數字在過去一年中,成長高達了 212%。

除了 Premier Agent 業務,Zillow 也像房貸業者收取貸款仲介業務。這兩部分的營收,合稱「Marketplace Revenues」 在 2011 年總共為 688 萬美金,佔 Zillow 總營收的 61%。而另外的 438 萬美金,佔 39% 的營收,則是來自於 Zillow 網站上的 Banner Ads,或稱「Display Revenues」。

很明顯得可以看到 Zillow 的廣告營收在過去一年內成長僅 26%,但市集業務成長卻高達 271%。也就是說一個房地產資訊網站,或是任何資訊網站,最有效率的營利模式還是來自於促進買家和賣家間的交易。如果能夠達成這樣的使命,那能夠產生的獲利絕對遠超過被動的廣告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熱情徵求創業團隊中。

本篇文章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9 月號的《創新發現誌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