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關政策」文章

開放是一個手段,不是一個策略

March 20th, 2014

Bridge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孫子兵法

Apple 開放 iOS 平台給開發商發佈 Apps,目的是透過豐富的各式各樣第三方軟體,提供 iPhone 使用者個人化的體驗,並且綁住他們未來手機升級的路徑。

Google 開放 Android 平台給手機廠製造 Android Phone,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第三方手機,提供每個消費者不同的購買選擇,最大化 Android 的市佔率,因此 Google 在 Android 上綁定的 Google Search、Google Maps、Gmail 等核心服務,能夠在 Mobile 時代繼續維持它們在自己領域的優勢地位,而 Google 也能因此繼續收入豐碩的廣告營收

Facebook 開放 Open Graph 給網站存取消費者的社群資料,目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第三方網站,提供給消費者同樣的 Facebook 登入、社群體驗,以收集最全面的消費者社交行為資料,繼續維持他們在精準廣告上領先的地位。

開放必須犧牲短期利益,因此它永遠只是手段,背後一定有其長期策略用意。為了開放而開放,是盲目的行為。誤以為開放本身就能帶來好處,是傻瓜的邏輯。真正有遠見的領導者,只會把開放當做方法,目的是換取中、長期的策略價值。這種有策略的開放,通常都是適度的、有選擇的。

中國對台灣適度、有選擇的開放,策略上目的是提昇台灣對其經濟依賴,提昇未來統一的可能性。而台灣對中國開放的目的?

讓台灣往後許多經貿協商,不會被國際社會認為台灣沒有決心、誠意與信用。

馬英九

試問當今世上的哪一個經濟強國,在經貿協商上不為了利益,而是只求被認同為「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哪一個人跟美國、中國、韓國簽經貿協議,只因為他們「有決心、誠意與信用」?只為了被認定有「決心、誠意與信用」,有需要冒險跟對我們最有野心的鄰國簽經貿協定、打開大門,犧牲這麼多利益嗎?領導者如果只知道贏面子,不知道贏裡子,真的能帶組織成為卓越嗎?

我相當懷疑。

 

(Photo via burgtender, CC License)

不肖廠商欺騙消費者,該罰?

September 26th, 2013

林志玲代言

今早讀到 NY Times 上一則 Give Yourself 5 Stars? Online, It Might Cost You,我想值得拿出來與大家討論。

這篇報導寫到紐約市當局經過一年的調查,揪出了 19 家雇用網路寫手在 Google、Yelp、Citysearch 與 Yahoo 等網站撰寫不實評論的企業,並且裁定開罰美金 35 萬元。報導並引用了紐約州檢查總長 Eric T. Schneiderman 的發言:

我們查到的行為甚至比傳統的不實廣告還要糟糕。當你看到一個看板廣告,你可以明顯的知道它是一則付費廣告,但在 Yelp 或是 Citysearch 上面,你以為你看到的是真實的消費者意見,那讓 (雇用寫手) 這樣的行為更是容易矇騙 (消費者)… 令人難過的是,必須通過長期的監督,包括由當局與點評網站本身,才能確認某些企業停止對他們的客戶說謊,即便他們宣稱自己服務這些客戶。

這故事聽起來並不新奇,因為同樣正義凜然、消費者權益至上的論述,我們太常在台灣官員的口中聽到。

但這件事情背後有些弔詭的邏輯,我認為值得一起來好好思索一下。

首先,你得先了解這新台幣 1,000 萬的罰款聽起來很多,但事實上是完全不洽當的。19 家 35 萬美金,相當於每家不到 2 萬元,在紐約就是雇用一個基層員工四個月的費用,所以即使對象是中小企業,這個罰款也不是什麼大錢。再來,以紐約司法單位的人事成本,一組人馬一年調查下來,成本絕對遠遠高過 35 萬美金,所以執行這個業務對當地居民而言是社會成本的淨損失。

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前所有受到該 19 家企業「矇騙」而「損失」的消費者,並不會因為這個罰款而得到任何補償。在這之後,絕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會知道這 19 家企業以往有如此「不實」的商業行為。最後,就像文章中說的,當局越抓,廠商的招式就越進化,只會讓消費者更防不勝防。

這帶我們回到我今天想要討論的點,那就是在網路時代,這樣的執法態度與方式是否還合宜。

首先,我們得先想想傳統上我們為何會依賴政府去執行許多消費者保護的業務。在理想的世界裡面,當一個廠商從事不實的商業行為,消費者之間會互相通報,因此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這家企業就會自動因為不堪虧損而從市場消失。事實上,以往當人們的生活限縮在一個個小鎮時,那是一個非常接近這樣理想的社會。

但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平衡,當廠商可以買到這些強力的宣傳管道,他們開始擁有了巨大的發言優勢,大到可以覆蓋民眾的聲音。現代民眾因為生活繁忙而減少的互動,更是讓事情惡化。因此在那樣的時代,我們需要仰賴另一個組織,更有效率的去阻止、打壓廠商的不實行為。自然的,代表公權力的政府就成了最好的外包對象。在那個時空背景之下,政府出手開罰雖然會有主觀判斷失準的風險,也不一定能夠真的迫使不肖廠商退場,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下,是當時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而當網路日益普及的今日,媒體生態事實上又大幅改變了。在網路社群上,消費者所擁有的發言管道、聲量與影響力都大幅上升,再加上大眾媒體的式微,結果造成了廠商發言優勢的消失,甚至是淪為劣勢。也因此,廠商必須要收買、假扮成消費者,試圖利用這樣的方式去重新取得聲量。

但這樣的行為是無法長久的,無論是 Google、Facebook 還是 Yelp,每個網路媒體最在意的就是自身的信用,所以即使在沒有人出手干預之下,他們早就會為了不被惡質廠商拖下水,不斷進行自我審查與掃蕩活動。Google 一天到晚打擊黑帽 SEO、Facebook 刪假帳號,都是為了這樣的原因。

當然,他們同樣會面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但如果掌握所有資料的平台業者都沒辦法清掃的角落,用政府的力量去做當然不可能有更高的效率,也因此才會有像紐約市這樣的狀況出現。

所以,在網路改寫媒體秩序的新世界,我認為政府應該減少用傳統高成本、低效益的執法方式去舉發不良廠商。這新的時代,我們應該改用更能 Leverage 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策略,舉例來說,同樣的成本,花在宣導民眾更踴躍向平台檢舉不實行銷資訊,發揮的效果絕對比原先大上許多。

無論如何,讓大家知道哪些廠商廣告不實,別再去當冤大頭,才是保護消費者真正的重點啊。

___

當然,用不實廣告欺騙民眾有時候是政府本身,不過那又是另一篇文章了…

公視新聞 —  學者:ECFA 短片有創意 效果有限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Photo via lge, CC License)

無以為繼的台灣政府

September 24th, 2013

Ma

戰國時,宋國狙公養了很多的猴子,並且能和猴子交流。為了能供應猴子食物,狙公甚至減少家庭的費用。但後來因為花費太大,他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他為此和猴子們商量:「以後給你們每一隻猴子的橡實,改成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可不可以呀?」猴子們聽了很生氣,於是狙公忙說:「那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覺得如何?」猴子們聽到每天早上可以多吃一顆橡實,都非常高興。─成語「朝三暮四」的由來 (Source)

九月的宮廷大戲演得盪氣迴腸,當家小生也因此二度榮獲經濟學人報導。但如果你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事實上還有更值得你關心的事情,那就是馬執政這些年來失靈的經濟政策,加上朝四暮三的收稅方式,終將導致破產的政府財務狀況。

根據天下「國庫空,2016 恐成乞丐總統」、中時「中央政府債限 後年瀕破表」等文章所整理出的數字:

  • 國庫明年歲出:19,407 億 (預算)
  • 國庫明年赤字:2,099 億 (預算)
  • 過去十年每年舉債:1,853 億
  • 至今年底總長期負債:52,150 億
  • 中央政府舉債上限:57,020 億

也就是說如果不做任何事情,最快到 2016 年,政府將面臨舉債達到上限,無法編列年度預算的窘境。當然到時候可以修改「公債法」把上限提高,就可以解決短期問題。但任何一個有財務觀念的人就知道,這個組織的收支狀況有嚴重的長期問題,繼續舉債只是讓黑洞更加擴大罷了。

問題背後的問題,是台灣稅務政策的嚴重失衡。彭明輝教授在他的「台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一文中,根據 Heritage Foundation 的資料,整理了台、港、星、韓、英、美等六國稅賦佔 GDP 比重的比較表,可以清楚的看見問題:

Heritage Foundation GDP vs Tax

(Source)

明明經濟規模輸給韓、英、美,成長性輸給星、港,但當各國稅收佔 GDP 比例都在雙位數,且普遍在增加的同時,台灣的比例卻是個位數,而且在減少。

問題是稅賦減在哪裡?一般人民並沒有感覺到。因為過去這幾年來,主要減少的是企業稅。但很多該收的稅,政府並沒有積極去爭取。最好的例子就是五年來高飛的房地產市場,飽滿了投資客的荷包,但卻由於交易稅、房屋稅、地價稅偏低,最終政府的財務卻沒有得到該有的貢獻。

知道了這個迫切的危機,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要求政府改善。

無論你是九二九要去罵英九,還是碰到立法委員、經濟、財政官員,請務必把「租稅正義」、「減少赤字」、「平衡收支」列為主要訴求,讓他們知道這是人民極度關心的事情,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

戲臺都快塌了,兩位也別爭主角了,趕快把漏洞填好,才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啊。

___

(Photo via gameimp,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