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資源」文章

上海能,台北能不能?

September 8th, 2010

這幾天和資策會在上海參訪,主要是想要多了解這邊的創業環境,順便也和這邊的網路人交交朋友。星期一下午去參觀了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 (有點類似我們的竹科) 裡面的張江孵化器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創新育成中心) ,昨天一整天則是在資策會和《創業邦》合辦的「兩岸網路創業高峰論壇」上,聽聽這邊的創業、創投人的最新想法,順便也把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一些心得和他們分享。

張江怎麼孵?孵什麼?

「張江孵化器」是設在張江高科技園區裡面共 10 個創新育成中心的總稱,這 10 個空間又依照產業類別被分成六大類,其中網路業被分在所謂「綜合類」裡面。負責這些中心營運的是張江孵化器管理公司,他是一個由張江集團 100% 持股的轉投資公司,而張江集團又是這邊的「國資」(100% 政府轉投資) 企業,所以說這些育成中心可以說是這邊的國營機構。目前這十個中心共有 250 家企業進駐,我算了算其中大約有 20 家左右的網路公司。

不過就和台灣大多數的育成中心一樣,當被問到網路業的孵化成功案例,其實張江是乏善可陳的。但是在架構上,我認為他們還是有一些可以學習的地方。首先,張江集團本身是一個國有的開發公司 — 就像當年的中華開發一樣,所以投資賺錢,是公司的主要任務。因此除了孵化器,集團內也設有創投機構 (張江創投),可以投資參與育成的團隊。如此一來,育成中心的營運大可以用「投資報酬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在做「校友福利」或是非要「損益兩平」,更能和創業團隊本身的成功與否綁在一起。

另外,在這邊進駐孵化器的創業團隊,前幾年的租金是由國家補助。雖然概念上和台灣的育成中心補捐助計畫類似,但是補助的對象從中心轉到了團隊。我認為補助團隊的結構是比較好的,如此一來各育成中心會更把團隊當成客戶,把團隊服務好,他們才收得到房租。

最後,是張江的人透漏在這邊育成的企業,有 70% 以上都是由「海歸」人士創立,這和台灣的創業情況也很不同。台灣近幾年來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少,就算出國回來的也不會選擇創業,這對新創企業與國際接軌,以及將來行銷全球的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十年內將超越美國的網路業

而昨天一天的網路高峰會下來,我有好多感想,不過其中只有一個最重要,那就是中國的網路業將會在十年內超越美國。他們除了有市場 — 上網人口目前已達 4 億,更重要的是有人才的供應,無論是海歸的創業人,或是本地的工程師,有很多創投資金在背後,更已經有非常關鍵的網路生態圈。

而這邊的創業人,很多的網站都已經有好幾千萬會員,但他們一開口還是「用戶的需求」、「讓用戶來告訴你怎麼走」,這點也是讓我非常敬佩的。整天下來,幾乎沒有人談技術、談產品、談創新,大家談的都是服務怎麼做好、用怎樣的商業模式去解決用戶的需求、生意怎麼最佳化,完全抓住了精實創業的精髓,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除此之外,我觀察到這些網路公司大老闆,不管現在再怎麼成功,也都還保有對網路業的瞬息萬變,所持有的戒慎恐懼態度。他們都知道自己當初是怎麼從後面追上來的,將來就有可能會有其他創業團隊用一樣的方式打敗他們。這點常常連美國的成功網路公司都做不到,例如 Yahoo 的 CEO 卡羅‧巴茲 (Carol Bartz) 就常常對 Facebook 表現出不屑的態度

台灣團隊的機會

而中國網路業的蓬勃,我認為台灣團隊在其中不是沒有機會。台灣目前在許多方面仍有文化上的優勢,例如音樂、電視、設計、時尚、美妝等等,如何把這些「軟體」和網路服務結合,甚至是跨到其他媒體,用文化來提供價值、產生更好的服務,是台灣團隊要研究的題目。最好的例子就是昨天談到 Fashion Guide 在中國跨足電視節目的模式,Frost & Sullivan 的 IT 顧問王煜全下的結論 —  FG 是一個把台灣比較領先的美妝文化輸出到大陸市場的平台。

無論如何,非常感謝這次資策會辦的行程,我自己覺得收穫非常非常的豐富。除了以上整理的感想之外,我也有在我的 Twitter 上用 “live tweeting” 記錄寫下我的一些心得,歡迎大家收看。今天要出發去蘇州的 DEMO China,到時候再幫大家整理我的所見所聞,過兩天見。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第一個月

July 3rd, 2010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這短短的 30 天裡面,選進來的 11 個團隊不但已經打破原本的靦腆,開始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也已經學到了「精實創業模式」的精髓,並且開始把這些觀念運用在他們的產品中。更最重要的是,他們也開始懂得如何享受創業過程中的每分每秒。 (上面的照片是 30 雜誌來採訪時,他們配合我重現達文西「最後晚餐」的畫面,將刊登在七月號的「創業。免費 ─ 台北出現新矽谷」專題裡面。)

除了成長之外,這些團隊在這一個月裡面更已經有了許多成就。像是剛結束的「IDEAS Show」,我們就有三個團隊獲邀上台,Tagtoo 的「幫我神一下」因此也正式開放測試。另外,有三個團隊的智慧手機應用也分別放上市集,包括 Q.L.L 的「Pocket Chinese Tutor」、ezTable 與中華電信共同推出的「ezTable for Android」以及 Wantoto 和 SonyEricson 合作的「揪好康」等等。另外,DressDown 團隊所製作,令人驚艷的「好生活 GoodLife」好康資訊網站,也已經對外開放。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他們能夠成長這麼的迅速,是讓我們非常驚訝,卻又非常興奮的。這不但證明了我們當初的理想,也就是把一群團隊放在一起,給他們刺激和養分,然後讓他們發酵的模式是完全成立的。也證明了,當你把一群有創意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個能量的累積,不是我們原先想的等差級數,他是用等比在提升的。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更難想像的是照這樣的速度成長下去,再過五個月後,這些團隊將會是如何的驚人。就像 30 雜誌說得一樣,台灣彷彿出現了新矽谷一樣,這也是最近從加州回來參觀的朋友一致的感想,而我,很高興能夠在這裡見證歷史的發生,加油!

PS. ezTable 正在誠徵軟體工程師一名

Facebook 的設計哲學 ─ 35 人團隊如何滿足 5 億會員

May 25th, 2010

即將突破 5 億會員大關的 Facebook,需要多少設計人員呢?答案是只要 35 人。今天在前雅虎 (Yahoo) 首席設計師路克‧瓦波斯基 (Luke Wroblewski) 的個人網誌上,看到這篇非常有內容的文章。照慣例,我鼓勵大家直接連過去閱讀,下面是我的重點整理。

設計團隊組成

這篇文章提供的第一個重要資訊,是 Facebook 的 35 人設計團隊的分工:

  • 15 個產品設計人員 (product designers)
  • 10 個介面設計人員 (UI designers)
  • 5 個使用者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s)
  • 4 個傳播設計人員 (communication designers)
  • 1 個內容策略師 (content strategist)

所謂的 4 個傳播設計人員,基本上是從事行銷相關的活動。如果不考慮的話,真正和產品相關的人員是 30 個。更重要的是,設計和研究的比例是 5:1。也就是說,Facebook 投注了近 17% 的設計資源在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上面。這往往是一般創業團隊所缺乏的,大家的通病常常是太專注於產品,卻忘了時時刻刻去向使用者取得回饋。

每個人都是工程師

Facebook 要求產品團隊上的每個人都要有技術能力 (這點其實是從 Google 那邊學來的),如果你看他們網站上的職缺資料,會發現對設計人員的技術要求,甚至比對藝術能力還嚴格。這是很合理的,當你的網站本身互動性很高的時候,從Photoshop 裡面真的很難感覺出最後的使用經驗。所以如果設計人員能夠做出一個活的樣板,那對於縮短產品週期,提升成功率,有莫大的幫助。

別再用騙人的打樣

設計人員常常使用的打樣 (mockup),往往和最後的產品有許多差距。原因是沒有真實的內容 (他們往往都用很漂亮的照片,和一堆 “Lorem Ipsum”),也沒有正確的上下文。所以要讓設計更貼近現實,請使用網站上真正的內容。

為多數設計

很多使用者都會跟你要求新功能,但你要確定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的。有時候是透過調查 (survey),有時候是功能上線後,仔細觀察數據,例如:Facebook 有一陣子放上了寄群組信的功能,發現大家開始濫用,於是又把它拿掉。

專注於你的目標

要用網站的動線,去引導使用者達成你的目標,例如:對新的 FB 會員來說,和其他人連結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網站的設計就必須要專注於這個方向。

了解你的數據

Facebook 的最主要目標是成長,所以設定一個成長團隊來把網站最佳化,以取得更多會員,例如:在“取消會員”頁面上放上朋友的照片,結果一年減少了一百萬個使用者離開。

但了解數據不代表一切按照數據決策,例如:內部實驗證實 FB 下方的應用程式列,如果加重一點視覺效果,可以提升 5 倍的點擊率,但是由於和整體設計不符,最後並沒有採用。

大動作才能有大突破

小功能只能幫助你優化 (optimize) 網站,如果你要改變整個產業的平衡,你就需要一些大動作,Facebook 短短幾年的歷史上,就出現了動態消息 (News Feed)、聯外通 (FB Connect)、專頁 (FB Pages) 和社群插件 (Social Plugins) 等改變了整個網路產業的大功能。

文章裡面有句話說得很好,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因為你的產品會在原地打轉。新功能不被接納,頂多就是撤掉。每個新功能都要使用 A/B 測試,來決定是否有效。

不要愛上你的作品

軟體是不斷在進步的,總有一天你的作品會被移除,因此,就像人生一樣,重點是過程,不是結果。如果你的設計在一段時間內為使用者帶來許多價值,就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從 Facebook 設計團隊學來的產品哲學,希望對你正在進行的網站有幫助。加油!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