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如何找到「共同創辦人」

June 5th, 2013

Steve Chen & Chad Hurley

我們聊過,「找到共同創辦人」是創業的第 0 步,當然這不是少了共同創辦人就不能創業的意思,而是在說這件事情有多麼的重要。在我看來核心團隊就像是一個 Startup 的 DNA 一樣,這個組織能走多遠,成就多少事情,幾乎從共同創辦人的組成就決定了大部分事情。

所以找到 Co-founders 很重要,而且不是隨隨便便的 Co-founders,必須是那些跟你價值觀接近、能力互補、有類似的目標、可以溝通、可以一起工作、可以共苦、更可以同甘的那幾個人 — 相信我,同甘比共苦難上 100 倍。

剛好最近常有創業者請我建議如何找共同創辦人,以下就分享一些我觀察到比較有效的方法。

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說出你的創業理念

最好的共同創辦人是已經認識一陣子,甚至一起工作過的朋友,這些人都在哪裡?很多都已經是你的 Facebook 朋友了。問題是你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興趣跟你一起創業,追逐你想要拿到的 One Piece,但如果你每天在 Facebook 上大聲喊出你的理念,這會讓有興趣的朋友主動來問你,即使他們自己沒興趣,如果知道有朋友有興趣的,也推薦來找你,因此是個一石多鳥,潛在報酬率非常高的必備活動。

有策略的說服喜歡的朋友

除了每天在 Facebook 上推播創業理念給所有朋友,你真的很想他加入的人,還是必須要主動去爭取。但這就像是找老婆一樣,如果看到喜歡的女生劈頭就問人家要不要嫁給你,那被拒絕當然是無可避免的。所以你必須要慢慢的把他吸引進來,關心他的工作狀態,看看一切是不是如意,聊聊他對人生的規劃,問問有什麼我能夠幫忙的地方,吃吃飯,喝喝酒,談談彼此的夢想,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有什麼我們可以改變的 — 嗯,好吧,其實跟追女朋友真的很像。無論如何,先做人、先交心,然後再談公事,絕對是成功機率較高的策略。

至於是哪裡認識的朋友,實際成功的範圍倒是比想像中的廣,舉例來說 PubGame 找到的是之前公司的同事,Tagtoo 是交大實驗室的夥伴,Fandora 是大學同屆的同學,5945 是高中同學,而 EZTABLE 的四個人甚至是國中同學。

到網路公司上班

就像 PubGame 一樣,到網路公司,或是與你想要創辦的公司相關的企業去上班,也是另一個有可能找到共同創辦人的地方。好處是在過程中你可以跟他們朝夕相處,一起工作,有較深入的了解,但難處是要說服一個人離開他的工作,的確需要一番功夫。所以為什麼要選「跟你的 Idea 相關的公司」,如果過了一年,你發現都沒有好的共同創辦人對象,離開的時候,你至少學到了關於你的產業,一些更深入的 Know-How。

參加比賽、Hackathon

會去參加這些創業活動的人,多半是對創業有興趣的人。在活動中,同組的你可以跟他們一起工作,不同組的你可以觀察他的能力與態度,是還不錯的採樣機會。因此如果不要抱著得獎的態度,而是用「可以稍有深度的認識一些人」的心態去參加這些活動,在過程中積極的深入了解一些你覺得有可能的對象,再加上大會提供的免費啤酒當社交潤滑劑,是有可能找到不錯的潛在對象的。

參與育成計畫

當然,會來參加 appWorks 育成計畫這種 Accelerator Program 的人,都是已經有自己想法的人。但單次創業的失敗機率畢竟遠遠高過成功機率,而育成的過程中你的確可以跟這些人朝夕相處,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工作能力,一旦將來有什麼狀況發生,重新排列組合的確是會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在過去三年,150 組團隊中,有大約 10 組的人在放棄自己的 idea 後,選擇加入了另外一支 appWorks Startup 裡面。

無論如何,找共同創辦人是身為一個初創業者最重要,但也最艱難的工作,或者說,它是通往創業成功路途上,一出新手村後馬上就碰到的第一個大魔王。但畢竟先前已經有這麼多團隊成功組成,代表它是可以被推倒的。只要你多方嘗試,非常積極也非常用心的去尋找,我相信好事終究會發生。

祝福你,加油!

(Photo via joi, CC License)

投資人必須是你的 Team Member

May 29th, 2013

Team Skype, including investors

昨天應文化部與創投公會之邀,到「文創嘉年華」的「天使選秀」擔任評審,十組創業團隊輪番上陣演出 6 分鐘 Demo 後,我心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疑問:

到底誰規定 Demo 是 6 分鐘的?

事實上,我認識的 A 咖創業者都可以在 2 分鐘內把他的 business 講得一清二楚,但一般的初創業者,如果你沒有給他有足夠的練習,Demo 時間設為 6 分鐘通常只是在惡整他而已,不但常常無法把事情講清楚,很多時候為了取捨反而刪去了不該刪的東西。

(在 appWorks,我們的標準 Demo 是 5 分鐘,但在每次 Demo Day 之前,創業者必須要接受兩整週的魔鬼訓練。)

其中一個被昨天十組創業者都刪掉,卻是一個 Pitch 中絕對不該刪掉的內容 (在後面的 QA 時間我特別請他們每個人都補充了):

你在找什麼樣的投資人?我們如何幫助你?

投資人,尤其是天使投資人,之所以投資一個 Startup,除了著眼於投資報酬的機會以外,幾乎也必定是因為他們喜歡你,或是喜歡你在做的事情。因此他們絕對是想幫忙的,只是你必須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幫你的忙。

這點所有 appWorks 育成、投資的 150 個團隊裡面,EZTABLE 的 Alex 與 Pubgame 的 Ben 做得最好。無論是當面約我、打電話、傳 Whatsapp,他們會適時、適當的使用溝通工具,很清楚的讓我知道,他們現在有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然後我可以如何幫他們解決。幾乎沒有一個禮拜過去,我沒有從 Alex 與 Ben 手上接到一些任務的。對他們而言,我不只是股東,也是一個隨時可以呼叫的召喚獸。(吼)

但他還沒有投資我,怎麼會幫我的忙?一般的創業者可能會問。事實上,如果一個投資人不願意在投資前對你付出,那代表他在投資後也會對你斤斤計較。相反的,我認識的所有好投資人,都會先跟團隊一起工作,確定雙方合得來再談投資 — 沒錯,先同居後結婚的概念。此外,讓潛在投資人參與你的工作,也是一個在過程中贏得他信任的好方法。

關於如何把投資人納進延伸的工作團隊裡面,Mark Suster 最近寫了一篇很棒的 8 Tip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Investors and Board,我用自己的語言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

  1. 經常的 Email Updates — 跟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必須要感覺像 Over Communicate,因為你每天在自己的 Business 裡面,很多已經變成反射的常識,對投資人而言反而是需要重複接收才能領悟的道理。而讓投資人知道你的策略與目標的好處,就是他們會在每天大小的會議中幫你做 Business Development,物色可能的合作夥伴。所以經常向投資人溝通是必要的,即使感覺有點囉嗦也沒關係。(別在意投資人沒有回信,他們看到了你的資訊,只是暫時還沒有任何需要回應的)
  2. 用簡訊/Whatsapp 得到快速回應 — 我每天要收到 200+ 封 Emails,即使非常努力,大多數的郵件還是需要 2-3 天才能被回覆。又由於我常常在會議中,打電話來我也很少能接。因此,需要快速被回應的事情,選用 Whatsapp 是最聰明的管道。
  3. 善用電話會議 — 我最佩服 Alex 與 Ben 的地方,就是他們有事情需要電話討論時,總是能抓準我的空檔打來。有些事情書信往返講不清楚,但電話 sync 一下 5-10 分鐘就能解決,這時候千萬別吝於撥給你的投資人。
  4. 永遠請求意見 — 即使是你完全知道如何掌握的事情,問問你的投資人,不但可以敦促他們進行大腦體操,很多時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5. 分派任務 — 沒錯,你應該分派任務給你的投資人,事實上大多數的投資人喜歡接到你的任務。
  6. 理性討論、有錯時低頭 — CEO 與董事在策略上有不同意見是常有的事情,但為了意見不同傷了感情就沒有必要。所以所有事情務必理性討論,如果本季的執行的結果不如上季預期,則請跟勇敢的跟董事們認錯,並且理性提出下季如何改進。
  7. 管理董事會議的期望 — 董事會最忌諱的就是驚喜,董事會前應該要讓每個董事明白知道該期望什麼,董事會後也該請董事們建議下次如何改進。
  8. 結果導向、數據導向 — 跟投資人間的溝通,盡量以數字為依歸。設定好的策略目標,努力的達成,重複這個循環,你就能夠逐漸贏得投資人的尊重與信任。萬一無法達成時,務必務實檢討問題,修正目標,然後下次一定要達成 — 沒有人喜歡放羊的孩子。

以上,就是關於與投資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你需要知道的一些基本觀念,希望對於你們募資、帶領公司前進,有些幫助。

___

歡迎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讓我們投資你,幫助你。

(Photo via jurvetson, CC License)

創業的路是「問」出來的

May 28th, 2013

Give me something

這個社會的主流文化,無論在家庭、學校或是多數企業裡面,基本上都是在鼓勵「服從者」的。所以他們訓練你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做,沒事不要多問,跟大家一樣就好。

但出來創業,根據定義,就是要顛覆既有的窠臼。既然要顛覆,服從就不是該有的態度,因此創業者必須要換當一個「改變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二十多年的棒子蘿蔔下來,服從早已深深烙印在你的脊髓反射裡面。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反抗它,才能把自己重新訓練成一個真的跳脫框框的人。

If you don’t ask, you don’t get…

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我觀察到最多創業者無法完全克服的,就是「問」。

創業就在找客戶、市場裡存在的問題,找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它,然後再找一個把這方法變現的方式的一種過程,或者說,創業就是不斷在找更好的題目、更好的答案的循環。

這中間絕大多數的資訊,並不會憑空出現,相反的,它們往往已經存在某個人身上,等待你去挖掘出來。而你的圓鍬,就是「問」。問出對的人是誰,你就離答案更近一步,用對的問題去問對的人,你就會得到你要的答案。不斷重複這個步驟,你就能慢慢收集到你需要的拼圖碎片。

根據定義,這個過程必定是繁雜而沒有效率的,畢竟你要的答案如果那麼容易找到,也不會到現在都還沒有人發現。它也勢必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多數的時候,你得到的都會是「不行」、「沒有」、「不知道」、「沒辦法」,甚至錯得離譜的答案。我想多數創業者是被這兩個東西打敗 — 算了,我還是回去多寫兩行程式,至少電腦不會跟我說「No!」

這正是我在說的,上半輩子接受的「服從者」訓練所留下來的後遺症,它讓我們直覺的把「No」與「Bad」劃上等號。但事實上,這些 No 並不是 Bad 的意思,相反的,它們是你得到 Yes 之前,必須要逐步削去的 Wrong Answers。

我是這樣看的,對一個服從者而言,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管理者想要的那個答案,所以只有那個答案有價值,其他的東西都是垃圾。但對於一個改變者而言,一個問題有 1 萬種答案,而每個答案都在等著你去驗證它對誰好,對誰不好。每得到一個回應,無論它是 Yes or No,你就多了解了這個人一些,也多了解了這個答案一些。

如果不問,你永遠都只有 1 萬個未知的可能,一旦你開始問了,你才能夠真的往前推進。無論如何,不問,你完全沒有收穫,越問,你得到的越多。

If you don’t ask, you don’t get. If you ask, you win either way. So start asking, today!

___

請問你願意加入第七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跟我們一起創業嗎?

(Inspired by Mark Suster; Photo via elephipelephi,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