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記住:記者也是人

March 19th, 2012

在《Jamie 流行銷》的「TAP FURRR」模型裡面,我把目標客戶 (TA/Target Audience) 的來源分為四大類,分別是 Search、News、Social 和 Mobile。其中常常被網路創業者忽略的,就是「News」,也就是「傳統」新聞媒體 這個選項。

但人們是喜歡讀新聞的,打開 Alexa 台灣排行榜,你會發現前 25 名裡面,就有四個 News Sites — UDN、壹蘋果、Nownews 和中時電子報。但還不只這樣而已,再仔細一看,從第一名開始的 Yahoo、Facebook、Google 台灣、Google、YouTube、PCHome、Hinet 和 Yam,加起來還有 8 個網站屬於 News 的主要「下線」,也就是新聞報導會流向的地方。所以說顧好 News 這個推廣管道,你等於就經營了一半的 TA 來源。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講到要和記者打交道、做公關,很多創業者根本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其中最最要不得的就是什麼都還沒做,就先去請了一家「公關公司」。先不討論坊間公關公司的專業程度,假設 News 是你一半的 TA 來源,那把這件事情直接外包出去,不就代表了競爭對手可以輕而易舉的複製你的成功?

所以說,就跟創業的所有其他事情一樣,你必須要自己學會做公關。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常常有報導,以下,就是我這兩年來的心得:

第一步:不要做公關

其實我的工作清單中,沒有一件事情叫「公關」。意思是我並不把記者們當作發新聞稿,或是釋放消息的對象。對我來說,大家都是我的朋友。所以當我有機會跟他們聊天,我並不會只聊我公司的事情,我也會去聊他們報社、電視台發生的事,甚至是關心他的近況。這其實是做人的第一步,那就是把每個人都當人。眼前的事情雖然很重要,但你必須知道每個人都更希望得到的是尊重。

了解「新聞」是什麼

新聞絕對不是你想宣傳的新產品,也不是你公司的表現有多棒、有多好。大多數的傳統媒體,他們自己的目標客戶是大眾,所以一則新聞必須要是對大眾的有意義的消息,即使這個意義只是娛樂性也好。當然每個媒體又有自己喜歡的角度,但相信我,會直接把你的新聞稿拿去刊登的幾乎是零。所以如果是主動出擊,你最好能夠把你想傳達的訊息,包裝成個別媒體需要的故事,然後再講給在那家報社內你最要好的記者朋友聽。

成為「權威」

除了主動,還有更多報導是被動發生的 — 每天都有那麼多新聞被刊登,你該如何擠進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成為你自己產業中的「權威」。這是一個品牌建立的過程,讓記者朋友們只要想到某個主題,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你。所以一旦你的產業發生了任何事情,他們第一個來請教的人,當然也就是你。

用功、用功、用功

要和記者有話聊,又要成為你產業的權威,沒有別的方法,就是比別人更用功。我常說每天早上 5:00-8:00,是我一天中生產力最高的時候。因為在這三個小時內,我除了讀大量資料和寫網誌之外,也把很多工作需要的基礎建設,通通在同一時間內完成。說穿了要追上產業的最前線沒有太難,以網路業來說,美國大約領先台灣 2-3 年。所以如果你能夠隨時掌握那裡的脈動,那就好像是來自未來的人一樣,幾乎可以預言亞洲這邊的發展。

當然經營「News」這個通路還有很多很多絕竅和重點,但身為創業者,如果你能先做好這四件事,就可以算是抓住了它的最最核心。記住,記者也是人,你希望人家怎樣對待你,就該如何對待別人。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Inspired by Chris Dixon, photo via dvids, CC License)

創業之路

March 15th, 2012

如果每個 Startup 都是一場冒險,那這場冒險一開始的路,大多是長這個樣子 — 這個曲線有好多好多不同的版本,不過核心的意涵大同小異。我的「創業之路」主要是參考 Paul Graham 的「The Process」和 Seth Godin 的「The Dip」,然後再加入我自己的經驗,揉合而成。

當產品剛上線的時候,尤其如果你辦了一些「上市活動」,通常會引來一些媒體的關注 — 不管是傳統媒體也好、TechOrange 這種業內媒體也好。這會為你帶來不少的初期流量,團隊的士氣也相當高昂。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好景不常,人潮不久就會退去,問題是你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再回來。

接著你開始 Pivot,但速度非常慢,因為你也不太知道該往哪裡去。但不久之後你發現錢快花完了,團隊的士氣也一天比一天低落,甚至有成員開始「叛逃」。這個地方是有名的「死亡之谷」,因為超過一半的團隊,都會在這裡放棄。

只有少數的團隊,或者是前期的現金用得慢,或者是找到家人、朋友、天使的奧援,他們沒有放棄。更重要的是因為經驗的累積,他們加快了 Pivot 的速度。但事情還是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每次 Pivot,市場就會有點反應,但是不久之後又會讓人失望。這個嘗試錯誤,忽高忽低的過程,有時候需要半年、一年,對有些人甚至長達三年、五年。

這個過程雖然看似停滯,但其實他們一直在進步。在每一次的 Pivot 中,他們逐漸學會如何談合作、找夥伴、經營通路、買最划算的廣告、有效率的經營社群媒體、如何提升轉換率、增加留下率、拉高病毒參數等等網路創業的最最重要知識。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挖到了什麼。流量/營收開始上升,而且客戶也願意留下來,向朋友推薦他們的產品。是的,他們找到了 PMF (Product-Market Fit)。

接著他們開始募一筆大的創投資金,用來規模化他們的團隊與服務,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但故事還沒結束,因為不久之後,他們又得去找下一個產品、下一個 PMF,所以熟悉的曲線,又會再度發生。只是這次,他們更有經驗,更能撐過那個低谷。

在辦 appWorks 育成計畫之前,我以為我早就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過程,所以我只要把它都教給團隊們,大家就可以減少很多時間的浪費。但四屆、80 個團隊下來,我才發現這個過程根本沒辦法加速。因為那中間所有的磨練都是必要的。從外在看,它像是低谷,但從團隊的內在去看,這其實是一個先蹲後跳的過程。先打破你所有的自尊,讓你學會低頭,然後所有的學習才能開始。等到你真的學會這門生意所有大大小小「眉角」(竅門),你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 PMF — 不,在那之前,你用的是那些叫做「騙術」,找到的是一些一去就不會再回來的「游客」。

看透了這一點, appWorks 很快改變了我們幫助團隊的策略。既然一切的學習都是在產品上線之後才開始,我們能做的就是幫他們快點把產品推出去,不管再爛、再醜的東西也好。接著在死亡之谷的過程中,我們和所有其他的團隊一起,成為創業者最好的心理支柱。最後在他們最需要「資助」的時候,我們也能夠站出來力挺,幫助他們繼續奮鬥下去,只要他們還有心想要繼續進步下去,直到找到 PMF 為止。

說是說「幫助」創業者,但它其實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是獨立、接近偏執的個體,常常也沒辦法聽進你的任何建議。這兩年來我們學了很多,也是一個很棒的經驗。

這就是創業之路,與你們分享。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Inspired by AVC)

 

你的產品糟透了,但那並沒有關係

March 13th, 2012

Your product sucks. (你的產品糟透了)

這是網路媒體創業者 Tristan Louis 在 1995 年聽完 Steve Jobs 介紹 NeXT 的新產品之後,對 Jobs 說的話 — 沒錯,一天到晚說人家產品是「屎」的那位 Steve Jobs

更重要的是 Jobs 的反應。他不但沒有生氣,並且非常冷靜的把這個對話轉為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首先,Jobs 陪著 Louis 一步步分析他為什麼不滿,時而挑戰、時而挖掘 Louis 的論點,然後把他認為重要的回饋寫下來。對話中,Jobs 甚至會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解構 Louis 的論述,用觀點去試著啟發對方。

接著,話鋒一轉,Steve Jobs 開始給 Tristan Louis 上課作為總結,Jobs 講解了他如何做產品行銷與產品管理,並試著從那裡扭轉局勢。Jobs 最後並沒有贏得 Louis 的生意,Louis 當時少年得志,聽不進去 Jobs 的這些話。但直到數年以後 Louis 回想起來,才知道那個會議的可貴 — 當然,Steve Jobs 從此再也不見 Louis。

Louis 引用了美國知名電台製作、主持人 Ira Glass 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他當年錯了:

當你剛開始做產品的前幾年,你做出來的東西其實不怎麼樣,沒什麼了不起。它是「試著」想要很棒,它有「野心」想要很棒,但實際上並不怎麼樣。

但是你的「品味」,那個帶你進到這場遊戲裡面的東西,還是很殺,它會告訴你你做出來的東西讓你失望,有些丟臉。很多人沒辦法撐過這個階段,他們往往在這裡就放棄了。

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幾乎所有我認識、有些成就的創意工作者,他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當他們的品味遠遠高過他們做東西的能力。他們知道這些產品不夠好,有些人願意面對這個事實,有些人可能不願意承認。

但最終,每個人都會渡過這個時期。因此如果你正在開始,或正在經歷這個過程,你必須要知道的是那是很正常的,而你能夠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不斷的嘗試。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品味早已被市場上眾多精緻的產品所慣壞。但尤其是初創業者,你做出接近等級東西的能力幾乎是零,因此我們常常不滿意自己的作品,也因此這些產品往往讓市場冷感。

These products suck.

但這其實沒有關係,因為你要的本來就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大成功的東西,你要的是學習、是磨練,是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實作能力拉到跟品味一樣高,同時把品味調整到跟市場更一致。這是一個需要好幾年時間才會完成的進步過程,往往也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很多人沒辦法撐到那一天,禁不起市場不斷的打擊,所以他們在過程中放棄了。而那些所謂的「成功」創業者,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其實也就只是心臟更強、臉皮更厚的撐到最後罷了。

Steve Jobs 花了 12 年在 NeXT,才經歷了這個過程,你呢?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始申請

——————————————————————–

感謝大家幫《Jamie 流行銷》上市 69 折活動集氣,我們在昨天晚上成功跨越了 2 萬人的門檻,所以明天會在 Mr. Jamie FB Page 公佈粉絲獨享的 69 折購書辦法,也會公佈抽中簽名書的三位朋友,敬請期待。再次謝謝大家的支持。

(Photo via brettarthu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