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光熱情沒用,你需要的是決心

September 5th, 2011

很多創業者都是天生樂觀的人,所以你看到我們的時候大多是笑笑的。但如果因為這樣你就以為「創業」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

挫折之於創業者,就好像火爐之於快炒店老闆一樣,一般人站在前面 3 分鐘就受不了,但面對失敗、處理失敗,不過就只是創業者每天從早到晚在做的事罷了!

前兩天我在 Facebook 分享了上面這句,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先生的話,也是最近我越來越有體會的事情。是,跟所有正在創業的人一樣,appWorks 成立的這兩年來,我也經歷了非常、非常多的挫折。好幾個夜晚,我輾轉難眠,對人性失望,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當然你們很少聽到我分享這一面,因為第二天醒來開始寫網誌時,我通常又是活龍一尾。不過最近見了不少對創業躍躍欲試的年輕人,充滿著熱情,總讓我興奮又憂心,一方面高興他們對創業有興趣,卻又擔心殘酷的現實很快會澆熄他們的熱火。

熱情不夠,你需要決心

不要懷疑,創業的路上大多數人不會支持你 — 你的父母不會支持你,你的老師、長輩不會支持你。那也就算了,過程中,你的夥伴還會離你而去,本來是好朋友的人因此反目,連本來好好的合作對象都有可能突然捅你一刀。你還剩下什麼?熱情,別開玩笑了,沒有心寒就不錯了。沒錯,決心,你只剩下決心。

剛好今天在 Flickr 創辦人 Caterina Fake 的網誌上讀到 John Holt 的這一段話,跟大家分享:

大多數人誤以為領袖就是那些「有很多追隨者的人」,但真實世界的領袖根本不是那樣,他們是一群堅持走自己的路,根本不理會後面有沒有人跟隨,甚至連頭都懶得回的人。所謂「領袖氣質」事實上也跟吸引信眾的能力沒有關係,反而是讓這些人可以不需要理會有沒有人跟隨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包括了 (但不僅止於) 勇氣、堅持、耐心、幽默、靈活、機智、決心和對現實的深刻體會,還有在情況極端惡劣的時刻還能保持冷靜和清楚的能力等等,跟我們平常聽到的「領袖魅力」恰恰相反。

以大家最崇拜的 Steve Jobs 為例,說穿了他大概一點也不在乎大家是不是崇拜他,況且你想想,今天大部分這些所謂崇拜他的人,在 Jobs 剛回蘋果的前面 7 年,又在哪裡呢?說穿了,這些人只是崇拜他的成功而已,根本不是在追隨一個領袖。而身為一個「領袖」,賈伯是走過了前面 7 年孤獨的歲月,最後才反過來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所以,各位創業人,我知道大家都很有熱情,但請你想清楚,當夜深人靜,家人、夥伴、朋友,沒有一個支持你,當全世界似乎都在和你作對時,你能夠有勇氣、堅持、耐心、幽默、靈活、機智、決心、對現實的深刻體會,和在情況極端惡劣的時刻都還能保持冷靜和清楚的能力,支持你走過這個似乎永遠看不到光線的低谷嗎?

如果你想清楚了,確定這就是你要做的,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在這裡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stevedave, cc license)

Coding: 寫 Test 還是不寫 Test?

September 1st, 2011

appWorks 有一些問題我們常常討論,例如:用什麼工具、做什麼產品、該怎麼行銷、該跟誰合作、怎麼合作、什麼時候增資、該拿多少錢… 等等,這些問題往往沒有一定的答案,也必須要視情況而定。但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認為越是應該多討論,這樣才能幫助創業者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定義出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而關於 coding,「要不要寫 test」就是其中有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當你要做一個非常簡單、用完即丟的 MVP,那不必寫 test。如果邏輯比較複雜、日後有維護的必要或是有和人家協同工作,那你一定要逼迫自己寫 test。

這絕對不只是完整性、邏輯性或是身為一個工程師的職責問題,而是你如果不寫 test,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 跟好的 comment/documentation 一樣,不做的話,日後要維護時,你將會花更多時間在弄懂自己當初寫的 code,當別人要用你的東西,你也必須花更多時間跟他解釋,這不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我得承認關於更深入的判斷什麼時候要寫 test、該怎麼寫,我不是專家。但是今天讀到一篇文章寫得很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1. Test 讓你用程式功力去挑戰你的程式功力 — 身為工程師,大家最討厭的就是不斷的手動測試了,那何不把這些寫成程式?況且最好的進步方法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這樣不斷的循環下去,你的程式功力一定突飛猛進。
  2. Test 讓你跟你寫的程式還有你自己對話 — 當你若干時間之後回來看自己寫的 test,你將會重新檢視自己當初的邏輯 — 這樣複雜的錯誤處理真的有必要嗎?這個物件夠獨立嗎… 等等,並且想清楚你寫的程式跟整個系統的架構是否吻合。
  3. Test 提醒你程式是用「用了」多少行衡量,而不是「寫了」多少行 — 記住,最棒的程式碼,不是程式碼
  4. 好的 Test 設計還包含好的 Test 註解 — 如果你寫好的測試,別人更容易了解你的程式,和如何跟你介接。
  5. Test 讓你可以看穿別人寫的 code — 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都寫好的測試,那你可以更容易了解別人寫的 code,大家都會進步的更快。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寫 test 這件事情的觀念,希望能夠讓你更認同 test code 的價值。或許你有更有趣的經驗?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想要在臥虎藏龍的 appWorks 跟高手們一起創業?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richardmoross, cc license)

別再寫科幻小說!

August 31st, 2011

這個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天都會有創業者來找我聊天。他們真的很有創意,會提出許多你從來都沒有想過的 ideas 和做法。不過也常常發生的,就是這些 ideas 最後都變成了科幻小說的劇情。

創業是科學的

創業,尤其是網路創業,其實是很科學的。除了好的 ideas,你必須要用數字去證實這些 ideas,到底是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有效率還是沒有效率、消費者買單還是不買單… 等等等等。例如我上星期寫了這篇「Mr.Jamie 網誌的流量與營收秘辛」,其實就是在示範數字的解讀 — 今天如果我要最佳化這個網誌的營收,那應該多推薦書籍,不過那不是我寫網誌的目的。

Science vs. Science Fiction

而科幻小說和科學之間的差異,就是 Science Fiction 偏重作者主觀的感覺,或者只採取自己願意相信的數據。舉例來說,今天早上讀到的一篇文章,美國 10 年全球反恐戰爭,每年花費 750 億美金,結果呢?這些年來在國外死於恐怖分子攻擊的美國公民人數比死於車禍、大腸病變的都還要少。

當然這不是最好的例子,因為保護每一個人民是政府的責任,但如果你是創業團隊,與其一廂情願的花費更多錢在開發反恐裝備、制度,讓使用者的生活更不便,還不如把汽車安全和大腸檢測的儀器做好。這也讓人想到台灣每年要賠在面板、DRAM 產業上的幾千億資金,如果只要拿 1% 來投資網路業,那該有多好。這些,就是科學和科幻小說的差別。

假科學

另外一個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因果關係的邏輯搞混的「假科學」。例如我們常常說「黑人比較會運動」,因為觀察到從 100 公尺、馬拉松、籃球到拳擊,獲勝的人常常都是黑人。但事實上,這件事情跟黑黃白一點關係也沒有。以長跑為例,常常獲勝的人其實都是肯亞人,而且都是肯亞的南地人 (Nandi)。也就是說,南地人有著一些特殊的基因,讓他們在長跑上更勝過其他地區的人。

而常常贏短跑的則都是牙買加人和美國人,其他非洲人根本沒有機會。所以跑步這件事情跟黑黃白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大部分的事情跟黑黃白都沒有關係 — 在同一顏色人種中,基因的差距影響高達 85%,但是在不同顏色人種之間的影響,只有 15%。

網路業也常常有類似的假科學,例如用「年齡」、「性別」去區分你的客戶。這是一件愚蠢到不行的事情,首先,誰知道電腦影幕前坐的到底是誰。再來,會買單的人就是會買單,你管他是幾歲、男的女的,重點是他買了之後還會不會回來,即使是一個 80 歲的老阿公,如果一試成主顧,你還是要好好服務他。所以一天到晚在那邊講我們要服務「女性」、「25 歲」的使用者,其實透露的是你對科學的不理解。與其那樣說,還不如說我們要服務所有「想要用高級保養品有效永保青春」的消費者。

精實創業說穿了,也就只是這樣而已。把科學的方法用在創業上,讓你不再矇著眼睛寫小說,結果當然是大大增加創業成功的機率。這樣,你懂了嗎?

準備好把靈魂出賣給科學了嗎?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Image via dahlstroms,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