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為什麼「別再想了,做吧」其實一點也不衝動?

June 20th, 2011

我常常告訴有創業念頭的人:「別再想了,做吧!」因為一直我認為:A) 不做,你的期望值永遠是零,只能等到別人成功了,才在那抱怨「這個 Idea 當初我也有想到」;B) 好的 Ideas,不是在家裡想出來的,而是一邊做,一邊碰撞出來的

這兩個論點或許有些道理,但是我常常覺得不夠科學。直到昨天晚上讀到我在紐約的創投友人 Fred Wilson 的這篇「Sub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潛意識資訊處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別再想了,做吧!」是這麼的科學。它不只讓你開始「累積」,更重要的是,它會邀請你的潛意識加入思考,讓你使用到 100% 的大腦產值。原來我們常常講的「激發潛能」根本一點都不誇張,它就是這個意思。哇!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套句柯南常說的:「到此為止,所有的線索都連成一線了。」

我研究了一下,科學上,這個效應叫作「Incubation Effect」(孵化效應),是人類大腦「創造新思想」四階段中的第二個。每當你開始一個工作,大腦在收集了很多新資訊之後,會自動的交給你的潛意識去處理。無論你是在做別的事、睡覺還是在開會,潛意識都會默默的常駐在背景工作,不斷的嘗試著找出最好的答案。然後直到某個時間點,往往當你在洗澡、開車、或是運動過後,正當大腦進入「右腦模式」,潛意識會在這時候把工作的結果上傳到主意識,哇啦,你就出現了「恍然大悟」的情況。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太多類似的經驗,所以我也不必再舉更多的例子。重點是瞭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終於可以解釋下面兩件事情:

別再想了,做吧!

要讓潛意識的 Incubation Effect 發揮最大的作用,你必須要餵給它正確的資訊。這解釋了為什麼坐在家中幻想沒有用,因為所有能夠輔助判斷的條件,都出自於你自己的假設,於是即使潛意識能給你任何恍然大悟,它們也都只在你的想像世界中成立。問題是人往往是不了解真實市場的 (這是事實,雖然很少人願意承認),所以為了要給你的 Incubation Effect 最好的資訊去判斷,唯有開始做,你才能夠利用到大腦這隱藏的強大產能。

熱情

我常常建議大家要選自己有熱情的題目創業,之前都說這是支持你渡過漫漫長夜,全世界都不看好你的寒冬,最重要的力量。但當你想到 Incubation Effect,你就發現這件事情不只這樣。原來,潛意識的產能不是無限的,它也是會挑選要優先處理哪一條思路。而你猜它會怎麼選?沒錯,當然就是你內心深處最感興趣、最有熱情的東西。所以當創業選的是你有熱情的項目,那不但可以讓你更持久,還可以讓你的產能增加好幾倍,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你發現有一件事、有一個問題,從早到晚都不停的出現在你的腦海裡,你沒辦法不想它。那麼恭喜你,這是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它找到你有熱情的題目了。這時候,別再想了,趕快開始做吧!你的潛意識正在等著你蒐集更多、更正確的資料,來幫助它創造出更棒的 ideas。

而「開始做吧」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多跟其他正在創業的人討論。本周五 (6/24) 6pm,我們將會在 BCDog Cafe 舉辦 「2011 六月號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你除了可以跟在場 200 位網路人聊天,還開放 30 組團隊/個人上台介紹自己,這麼棒的活動,你一毛錢也不用花,還不趕快去報名

更新 (6pm, 6/20/2011): 突然發現,將近一年前 Paul Graham 有一篇「The Top Idea in Your Mind」,講得也是同一件事情。

(Image via crazydean, CC license)

你不能不認識:SWOT 跟它的 6 個好朋友們

June 16th, 2011

以前在賣企業 IT 軟體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跟 IBM 打對台,因為 CTO 只要說:「買 IBM 就像買保險一樣,如果出事了,頂多跟老闆說,我都已經買頂級的 IBM 了!」你就沒轍了。但其實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它顯示出的不是 IBM 的厲害,而是這些老闆的無知和漠視。

而身為創業者,這就是你的機會。只要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幹嘛,你就有可能比這些恐龍有效率,你就有可能有一天打敗他們。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 6 個常見的「錯誤管理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你們參考,加入了我自己的意見,整理如下:

SWOT 分析

台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套公式」,所以很喜歡濫用這些管理學工具。回台灣的一年,我看到 SWOT 模型被用在政府專案、商業計畫書、比賽申請表,甚至連求職履歷表,都要 SWOT 一下。天啊!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SWOT 在歐美根本已經被證實是一個無用的工具嗎?每次看到典型的 SWOT 結論:「我們的 Weakness 可以轉為 Strength, 我們的 Threat 也是我們的 Opportunity」,我就又氣又好笑。既然都是一樣的,那你還分析個屁,別再浪費時間了吧。

績效獎金

這也是另一個普遍被誤解的工具,事實上,除了「業務」之外,一般的員工,尤其是當你在做網路創業這種創造新知識的工作,根本無法事先定義「績效」,然後事後再依據這些定義來「獎勵」員工 — 你怎麼可能在半年前就知道你要 pivot 呢?所以,還不如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的股東,一起為美好的未來打拼,有效率多了。

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做腦力激盪就像說「我今天要來創新」一樣,根本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好的 ideas 不是叫一群人到會議室,把他們關在裡面 72 小時就可以生出來的。相反的,好 ideas 往往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碰撞後,突然有一天跑出來的。所以別再迷信「腦力激盪會議」了,叫大家去實作,做著做著就會有更好的 ideas 回來了。

廣告投報率 (ROI)

現行大多的「廣告投報率」,往往是媒體公司為了要搶廣告主的預算,所硬生出來的假科學量測方式。曝光、流量、到訪、點擊數、點擊率、CPC… 這些對你一點都不重要,你要的是買單的客戶、付錢的消費者,就這麼簡單而已,千萬別再傻傻的被媒體代理商牽著走了,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Facebook 粉絲人數

另外一個最近常見到的行銷軍備競賽,就是看哪個品牌的 Facebook 粉絲人數比較多。天啊!你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殭屍」嗎?粉絲數再多,如果他們不是活躍的,對你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重點是這些人會不會買你的東西,會不會向他們的朋友推薦你的品牌。大企業錢很多,傻傻的叫 Facebook 行銷公司去幫他們買粉絲,那是他家的事。身為創業人,你千萬要知道,粉絲貴在精,不在多,千萬別落入了這個陷阱。

專家和大神

台灣人常常對「專家」有莫名的崇拜,喜歡沒事就叫人家「大大」、「大神」,好像這些人都不用吃飯、不會犯錯、講什麼都對一樣。更奇怪的是對大學教授的尊崇,說真的,他們也只不過就是多念了一些書,多讀了寫了一些論文,如此而已,並不是樣樣都行的。(上一次我們聽一個「專家學者」的話投票選總統,結果你還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吧?) 要知道,這世界上沒有誰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是錯的。人家跟你講一件事,你要去了解背後的原理和因果,然後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只會傻傻的照單全收,那我看你還是別出來創業了吧!

以上,就是 SWOT 和它的幾個好朋友,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思考,加油!

好久不見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回來了,6/24 (五) 6pm 在 BCDog Cafe,每個報名的團隊將有一分鐘的時間上台自我介紹,而且當然一定要是完全免費,大家請圈好月曆,報名頁隨後送上!

(Image via photomagnon, CC license)

大學有教的創業

June 13th, 2011

看過電影《社群網戰》的人或許對 Peter Thiel (彼得‧帝爾) 這個角色有點印象 — 在穿著睡衣惡搞矽谷金字招牌創投 Sequoia (紅杉資本) 後,顯然對資本家沒什麼好感的 Mark Zuckerberg 和 Sean Parker (Facebook 當時的 COO/Napster 的靈魂人物),回過頭來居然拿了 Peter Thiel 的錢。看到這裡你一定納悶這個 Peter 到底是何方神聖,我跟你說,他還真的是一個神聖。

Peter Thiel

Peter 是 Stanford 的法學博士,也是超級成功的線上金流公司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和學弟 Max Levchin 在短短四年內把這家公司從沒有搞到獨大、掛牌上市,再以 15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eBay。但如果只是這樣那 Peter 還不足以稱得上神聖,更重要的是當你以為搞一個 PayPal 已經夠忙了,錯!在同一時間,Peter 還另外搞出了另一家公司 — Clarium Capital,管理過高達 80 億美金資產的避險基金 (Hedge Fund)。沒錯,線上金流和避險基金,Peter 不只是神聖,簡直就是三頭六臂。

20 Under 20

所以當前後創辦、投資了 PayPal、Facebook 還有 Zynga 的 Peter,前陣子突然跳出來辦了一個「20 Under 20」的計畫,號召 20 個 20 歲以下的年輕人,別再讀書了,休學跟他一起創業、試著改變這個世界,北美輿論當然一片嘩然。討論尤其著重在 Peter 拿了 Bill Gates 和 Mark Zuckerberg 這兩個輟學創業的特例,去廣泛的套用在年輕人身上,是否太過偏頗。

Mark Suster 看法

關於這個 20 Under 20 計畫,我的異父異母雙胞胎哥哥 Mark Suster 也在幾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許多觀點我還頗認同 (中文可以參考 36 氪版)。他認為 Peter 辦這個計畫的目標 — 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 — 非常有價值,他也非常的佩服。但 Mark 警告大家別輕易模仿,因為這也許就只有 Peter 可以做,只有他真的能夠吸引到 20 個足以成為「例外」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 Mark 認為大學還是有很多關於創業的「教育」,包括人脈和領導特質等等,或許被忽略了。

我的經驗

我自己是大三升大四那年,也就是 21 歲時,跟幾個籃球隊的學長、朋友一起出來創業的。沒錯,我們創業在做的事,並不是台大教授教我們的,事實上,那時的台大大概沒有一個敢說比我們懂網路或是電子商務。但是我們的團隊,我必須承認,是台大給我們的。我們的研發小組,是一群台大資工的學弟;我們的財務長,是台大財金的學長;我們的法務,是台大法律的同學;甚至連我們的貨車司機,都是台大經濟的學弟。

當然這個團隊聽起來很了不起,當年說穿了也只是各領域的菜鳥、臭皮匠一群。重點是經歷了一段共同奮鬥的過程,後來雖然各奔東西,我們這群人到現在都還是無話不說的好夥伴。而我一直認為這是大學隊最重要的價值,因為唯有在一所好學校,你才能認識到一群一輩子能夠互相依賴、各行各業的精英,天知道我們哪一天不會再聚在一起做些什麼。

此外,大學還有另一個很重要價值,那就是「基本的信任」。雖然創業者大多不會用學歷去看人,但這個社會上創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依賴一些「客觀」的條件去形成對一個人主觀的判讀。所以,當你可以提出你是某個大學的畢業生,大家至少可以推測你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而這一點在碰到「校友」時更是明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考驗,也比較容易化解剛認識的陌生。當然,這樣講不是說光靠學歷或是校友關係,就保證你可以成功的贏得人家的信任,但實務上來說,它的確能讓第一關的「轉換率」稍微提高一些。

所以,大學雖然沒有教創業,或是教了不少錯誤的創業,但是如果你問我大學四年有沒有用,該不該輟學去創業,我還是會跟你說,考慮清楚再跳。

(Image via pedrovezin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