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開始「燃燒鬥魂」吧!

April 18th, 2011

你可能沒有聽過 Mark Wahlberg (馬克‧沃博格) 這個人,但是我保證你看過他的作品。 年紀跟我差不多的人,大概都有印象的他在《不羈夜》(Boogie Nights) 裡面的演出 (沒錯,就是那位頂港有出名的大鵰男)。稍為年輕一點的朋友,他就是 HBO 熱門影集《大明星小跟班》(Entourage) 的製作人,也常常在裡面客串演出他自己。除此之外,Mark 還主演過《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所向披靡》 (Invincible) 等賣座電影,除了《大明星》,目前手上還握有《In Treatment》、《How to Make It in America》等當紅影集的製作。

另一位來自波士頓的 Mark

通常能夠像 Mark 這樣在好萊塢縱橫十數載,從演員一路當到紅牌製作人,手上同時有這麼多個好案子在進行,如果不是家世背景雄厚,就要是知名演員的後代,否則至少也是系出名門教育。但 Mark 卻跟這些東西一點都扯不上關係,事實上,他出身於離好萊塢十萬八千里的波士頓,貧窮的 Dorchester (多切斯特) 區中一個黑手家庭,共有 8 個兄弟姊妹。自小父母離異,Mark 為了求生計,14 歲便輟學,接著過著小混混的販毒生涯。到了 16 歲,他就因為在街頭和人起衝突被捕入獄,服刑的 50 天。他痛定思痛,決定要遠離犯罪,個頭不高的他並且開始鍛鍊身體,永遠不要再讓人欺負。

出獄後他開始抓住機會,先用 Marky Mark 的藝名出了一張唱片《Music for the People》,迷倒了一堆中學女生 (沒錯,他可以說是當年的小賈斯汀)。接著 Calvin Klein 看上了 Mark 的身材,大膽啟用他當內衣模特兒。可惜剛搬到好萊塢的 Mark 性情仍舊暴躁,常常在派對上和別人起衝突,甚至還跟瑪丹娜的保鑣幹架。最後捲入種族歧視的紛爭,第二張專輯賣得很差,歌手生涯也就此打住。但是 Mark 並沒有因此放棄,他決定轉型成為演員。第一部電影《Renaissance Man》初試啼聲,就獲得好評。努力了三年,終於讓他拍到《不羈夜》,從此才讓世界認識了他,然後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

燃燒鬥魂

今天花了那麼多篇幅講 Mark 的過去,只是想要你們了解一下他的出身背景,接著你就能夠體會他為什麼變成這樣一個精實的創業家。話說去年 Mark 製作了一部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結果獲得了七項奧斯卡 (Oscar) 提名,並且贏得了其中兩座金人。這麼多獎項,所以這是一部藝術電影?不,它的票房非常好,目前為止全球總共賣座 1.3 億美金。所以它是一部好萊塢 Feature Film (主題電影)?不,Mark 只花了 2,500 萬美金製作。(相對的,去年北美票房差不多的《慾望城市2》,總共花了 1 億美金製作。)

所以,當前幾天在 37Signals 的網誌刊出這篇「How “The Fighter” shot 35 days worth of fight scenes in only three days」,這部電影的故事當場變得非常有趣,非常值得我們創業人參考。原來,Mark 只需要四分之一的預算去拍這部電影,因為他沒有因循常規。他跟很多導演聊過,都跟他說要拍攝劇本裡面的拳擊片段,至少需要一整個月的時間。但是 Mark 計畫在 33 天內完成整部電影的拍攝,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於是他決定採用非傳統的方式。Mark 在 DVD 附的專訪片段裡面說:

這些老導演問:「你們怎麼可能在 33 天內拍完這部電影?」我說:「因為我會用 3 天拍完 35 天分的打鬥畫面。」他們接著說:「怎麼可能?那永遠不會成功。」我說:「不,我們會成功,因為我不拍特效,而是要用真實的對戰入鏡。」

我不斷的跟 HBO 說這些對戰畫面會是一鏡到底,他們根本無法想像會發生什麼事,他們腦中只能想到:「萬一你漏掉了一個鏡頭,怎麼辦?」我們每天早上給他們看我們當天要拍的畫面,然後就叫兩個拳擊手不斷的對打,一次又一次。你怎麼可能需要 20 天?幹嘛?幫對方打手槍嗎?還是要花在補妝上面?還是回去休息室睡午覺?

沒錯,就是這個精神,當全世界都被傳統的框架鎖住時,身為一個創業人,你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不能?」,你應該質問他們的思考邏輯,你應該要勇敢的創造新的可能。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只能活在自己知道的邏輯之中,不願意花時間去想為什麼這些邏輯會存在。但是身為一個創業人,你不能被他們說服,更不能容忍自己變成他們的其中一份子,你要想的是突破、突破、突破。

我常說的:「Good entrepreneurs hack, everything!」,從今天開始,請跟 Mark 一起燃燒鬥魂吧!

PS. 四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了,4/22 (五) 6:30 在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Image via kathmandu@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幸運的人」有什麼不同

April 12th, 2011

啊,這位宅男運氣真好,是嗎?(不,和展場的 Show Girls 合照並不是東方 Otaku 的專利。)

「運氣」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身邊會有兩種人,一種,條件不怎麼好,學歷也不怎麼樣,但是真是他X的運氣好,工作、事業、家庭、人生似乎通通都很得意。另一種,從小到大都是都是資優生,條件也很不錯,但是他偏偏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工作也是一個換過一個,好像這個世界總是不給他好日子過。奇怪,難道人生就是這樣的不公平?

幸運的人有什麼不同

原來,這件事情根本就很簡單。今天因緣際會下發現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的心理學權威 Richard Wiseman (聰明人威斯曼) 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得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結論。其中一個研究裡面,他先把研究的對象分成兩組,一種是認為自己「幸運」的人,一種是認為自己「不幸」的人。

接著,他分別給兩組人一份報紙,一模一樣的一疊報紙,請他們算算這裡面有幾張照片。最後統計,「不幸」的人,平均花了兩分鐘來算,但是「幸運」的人,每個卻只花了幾秒鐘就完成。你說怎麼可能?幸運的人只是幸運,又不是有超能力。沒錯,他們並不是有超能力,而是 Professor Wiseman 偷偷的在報紙的第二頁,寫了這麼小小的一段話:

別算了,這份報紙裡面有 43 張照片!

大多數不幸的人,並沒有注意到這段話。相反的,大多數幸運的人,都發現了。

哇,這真是驚人的發現。原來,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差別在於他們做事的態度。根據 Wiseman 自己的分析:

不幸的人常常錯過機會,因為他們太專注在找那個唯一的答案。他們總是懷著要找到跟自己完全契合的另一半,這樣的心態,於是錯過了許多交到好朋友的機會。他們不斷的在找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工作,於是忽略的其他的好選擇。相對的,幸運的人心態很放鬆、眼界很開闊,他們心中沒有答案,先看到底有什麼選擇,再決定要怎麼做。

換句話說,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根本就只是「人生態度」的不同。當你對這世界有過度的期望,一定要找到那個心目中的答案時,那你注定要失望,當然覺得自己不幸。相對的,當你放開心胸,後退一步,讓這個世界自己來找你時,因為你必須要考慮所有的選擇,當然更能夠抓住機會。也因為你沒有既定的答案,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覺得自己運氣很好。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個邏輯也能用來解釋「精實創業」為什麼這麼有效。當你一心一意想要做心目中的那個產品時,你就忽略了過程中市場給你的種種訊號,而錯過許多 pivot 的好時機,結果當然非常不幸。當你敞開心胸,讓市場來告訴你答案時,那不但你的產品將會更符合他們的需求,你也更能夠抓住每一個應該要 iterate 和 pivot 的機會。

所以,資訊展的宅男為什麼幸運,因為他們並沒有一定要找到遙遙本人,任何一個 show girl 願意合照,他們都覺得很爽,這樣,你懂了嗎?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Image via nathaninsandieg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為什麼軟體工程無法估算時間?

April 11th, 2011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要開發一個東西,請工程師估算時間,大概要五天。結果過了一個禮拜,東西還沒出來。一問之下,碰到了原先完全沒有預期的情況,否則就是某個套件原來不能這樣用,必須要換一個,否則就是一個莫明的錯誤,找了一個下午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久而久之,工程師開始習慣在回報的時間裡面灌水,預留空間給這些「未知數」,而我們也常常把他們給的時間乘以二,來得到最壞情況的數字。問題是這樣的方法之下,最後整個組織開始習慣用最龜的速度前進,因為估算精準、動作快,在這中間一點好處也沒有。更壞的情況,是叫九個女人去生一個小孩,那才是災難的開始。

為什麼軟體工程無法估算時間?

要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你必須要先知道為什麼軟體工程是無法估算時間的。我以前常常喜歡用「常態分布」來解釋軟體工程時間的花費 — 上述的情況,讓大家慢慢從 Average 變成 (Average + 3 STD) 估算,最後平均浪費了 3 STD 的時間 — 不過這只是統計學上的解釋,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直到我前幾天看到這篇文章:「Why Can’t Developers Estimate Time?」,才給了我超大的一個領悟。(文章有點難,不過英文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去讀讀。)

作者 Ashley Moran (愛許麗‧莫倫) 說:

我們無法預測軟體開發中每一個項目的時間,是因為這些工作的本質就是「創造新知識」。開發軟體的目的是創造「自動化的流程」,一但目標達到,自動化後的流程就可以重複的被執行,在可預測的時間裡面。所以一個軟體就像是「食譜」一樣,而電腦就是「廚師」,輸入的資料是「食材」,而輸出的資料是「晚餐」。

因此,我們在做的事情是讓未來從不可預測,變得可預測,讓大哥小弟、老爸老媽、只要想煮飯的,人人都可以當食神,給他三十分鐘,都可以弄出一鍋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所以,「開發食譜」這件事情的本身,是一個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時間上當然很難預測。

如何管理

因此,軟體工程用硬體工程的模型去管理,從出發點就是錯誤。一個建築案是先有了「藍圖」,才去估算每個細項需要的時間。當我們在做的是藍圖本身,怎麼能夠沿用他們的模型?如果是這樣,一個創業團隊該如何「管理」開發的時間?

我的答案是你沒辦法 — 你怎麼能夠控制臭蟲什麼時候要出現?但是你可以管理「生產力」,也就是確認團隊總是在高效率的情況下工作,那最後你會得到的是 Average 的工作時間,比起前述 Average + 3STD 快上了 3 STD,這前後有可能就快了 2-3 倍。

而要管理「生產力」,一個現代化的軟體開發團隊,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好工具可以用:

  • Pair Programming (兩人小組) — 一個人寫程式常常會有盲點,兩個人一起則可以看到對方遺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會從對方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技巧,彼此都會成長。而當兩個人都了解一組程式碼,日後的維護也有了兩個選擇,不會因為一個人請假、離職,這些 code 就變成孤兒。記得給他們兩個鍵盤,實務上這會比鍵盤移來移去有效率。
  • Daily Stand-Up Meeting (每日早會) — 每天早上固定開一個快速早會,全部人都站著,每個人依序報告昨天的進度,碰到的問題,和溝通彼此程式間該如何傳遞資料。這讓團隊明確的知道彼此的進度,也省去很多溝通不良的麻煩。
  • 高效率的工作環境 — 開放、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或許讓大家換上拖鞋,確認團隊成員們可以取得他們需要的飲料、食物,但是不會吃得過飽、或是喝下過多的咖啡因。當其中一個成員困惑時,確認有人可以幫助他。
  • 隨時找得到使用者 — 代表「使用者」的那個人 (通常是 PM),最好是使用者本身,必須要隨時在現場,幫團隊解釋開發上細節不明確的地方。
  • 設定上線時間 — 雖然你沒辦法知道每一個子項目會花的時間,但是你可以設定一個上線的時間,然後所有的人通力合作在那個時間之前,盡可能做出一個可以推出的版本。當然,如果第一個版本推出時你不會覺得丟臉,那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

以上,希望可以幫助你們重新思考軟體開發該如何做,也希望對你們正在做的網站、行動應用有幫助。(當然這不是完整的列表,歡迎大家提出你們喜歡用的工具。)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都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創業者應該關注的資訊,歡迎追蹤

(Image via purecaffein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