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品味」文章

跟隨我一起 Toast & Taste

February 6th, 2013

Toast & Taste  EZTABLE PRODUCTION

跟我熟的朋友都知道,我的 Google Maps 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星星。無論在台北還是紐約,只要我住過、拜訪過的城市,我的 Google 地圖內就會有許多星星標記,用來記錄每個我喜歡的餐廳。我特別喜歡巷弄裡面,較少人知道的獨立餐廳,通常也只有在這種餐廳,你才可以品嚐到店主人用心為客人打造出來的用餐體驗。

My Google Maps

不過 Google 地圖的星星很難分享,所以這些餐廳最終變成我的「私藏」,頂多是在與朋友討論「吃什麼」時才能拿出來參考。剛好前陣子 EZTABLE 創辦人 Alex 在跟我說他們有個做「名人推薦美食」的計畫,雖然我不是什麼真正的「名人」,不過的確有這份私藏的餐廳名單可以分享,於是就在 Alex 慫恿下,加入了這個計畫,也因此有了這次的 Toast & Taste by EZTABLE PRODUCTION

Toast & Taste 是一個我與 EZTABLE 合作的「美食塗鴉牆」,我們會一起透過它,幫大家介紹我喜歡的許多餐廳與美食。跟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連到 Toast & Taste 首頁,選擇 Join 並填好表格,就可以開始在信箱裡收到這些精美的美食動態。

第一家我們即將會為大家帶來的,是我個人珍藏,在台北市大安區,非常道地,非常精緻的一間泰式餐廳。先放幾張照片讓大家流流口水,正式的介紹就請大家在信箱中期待了。

Fried Soft Shell Crab

Red Curry

蝦醬空心菜

BBQ Pork Neck

椒麻雞

心動的人,趕快加入 Toast & Taste 囉!

___

從 2/7 到 2/17,我將會給自己一個年假,到加州拜訪充電。因此 MR JAMIE 網誌也將同時進行小冬眠,不會發表新文章。過年期間需要找靈感的人,可以到「創業必讀」裡溫習我精選的過往作品。祝大家有個快樂的新年假期,咱們 2/18 開春見!

品味:ReviewerCard — 網路時代的公民記者證,或是某種數位霸凌?

February 1st, 2013

ReviewerCard

商家們常常請我在文章中提到他們的名字,或者幫他們撰寫評論,說會給我打折或是什麼的。如果他們可以這樣來向我兜售,為什麼我們不能反過來搞?–Brad Newman, Founder, ReviewerCard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今天的品味專欄要討論的不是美好的物品,而是品味的生意,以及生意的品味。LA 創業者 Brad Newman 本來是一個活躍的旅行者,也常把他體驗過的旅館、商家寫成評論,分享在網路上 (不過我找不到這些評論就是了)。最近他靈機一動,推出了一個叫做 ReviewerCard 的產品。

How ReviewerCard Works

遊戲規則非常簡單,假設你是一個線上美食評論者,你可以向 ReviewerCard 申請成為會員,他們會先審核你在網路上的活躍程度,如果達到一定水準,就會核發這張黑色的 ReviewerCard 給你。接著當你去餐廳用餐,並且要把該次經驗寫成評論時,就把這張卡片秀給商家,這時商家可以自行決定要如何「討好」你,而你則依據得到的服務來分享你的經驗。

所以這個概念有點像網路時代的「記者證」,或是取代傳統美食評論家的名片,提前讓商家知道你計畫把所見所聞報導出去,提示他們可以更加注意當天的服務,免得讓一次低於平常水準的經驗,毀壞了他們在網路上的名譽。相對的如果商家能夠把當天的服務做好,則能享受到「免費」的宣傳效果 (當然不是真的免費,商家也是付出了努力)。

這是當一切都按計畫進行的時候,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沒有那麼樂觀。首先,商家認不認識這張卡片?如何信任評論者審核的標準?評論者會不會因此對商家予取予求?偷吃步的商家會不會收買評論者?評論者會不會公報私仇?

這些都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弊端,但 ReviewerCard 在完全沒有配套解決方案時,就已然把服務大力推出。結果當然召來非常嚴厲的批評,洛杉磯時報大罵 ReviewerCard 是「一個用毀壞商家網路名聲作為威脅,以得到個人利益的無恥嘗試」,美國最大的本地商家評論網站 Yelp 也直接嗆明「向商家要求特殊待遇或是免費服務來換取評論不但違反了我們的服務條款,也有可能違反聯邦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規定」。

Brad Newman 本人也因此被許多評論網站直接封鎖,禁止他再發表更多的本地商家評論。

MVP vs. Pre-mature Scaling

這帶我們回到今天想討論的主題,就是 Brad Newman 這次的嘗試到底做錯了什麼。我願意相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一張實體卡片的確能降低資訊的不對稱性,讓商家有機會能贏得更好的評論,這點其實以往在記者、美食評論等行業,是早已經建立的遊戲規則。

但我想他錯在沒有把透明的審核標準、回饋機制、防弊等等機制都建立起來,就急著把產品大力的推出去。

「你不是說要『Just ship it!』,早點推出 MVP,得到回饋後再來修正?」你或許會問。

是,但 MVP 是 Minimum Viable Product,其中 Minimum Viable 是最小可行,也就是只包含核心價值訴求的意思。在 ReviewerCard 這個商業模式裡面,我認為確保每位 Reviewer 的信譽,以及基本的防止舞弊機制,應該是核心的價值訴求,需要被包含在 MVP 裡面。

另外,假如在第一版只有卡片,沒有配套措施的 MVP,Newman 只是想要測試實體使用 ReviewerCard 的過程,從中學習經驗,那他就不應該這麼早大力推出,還去接受 LA Times 的訪問。太早上主流媒體是一種「推廣」的過早規模化,他會讓你的品牌印象失去 Pivot 的機會,也會限制你繼續嘗試的能力。

當然這有點事後論諸葛,但我相信如果今天 Newman 是先小小的嘗試,逐步去建立一個非常嚴謹的遊戲規則,再加上細膩的公關操作, ReviewerCard 很有可能會得到市場完全不同的反應,甚至有機會成為類似美國運通黑卡那樣的地位。

而再更仔細去推敲 Newman 為什麼會這麼魯莽,我只能說那就是做生意的品味了。尤其在美食評論這樣亟需品味的產業,魯莽當然是行不通的。

與你們分享。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都分享在 Instagram 上,歡迎收看

(Images via DigitalTrends, ReviewerCard)

品味:聰明的自來水

January 25th, 2013

Zuvo Stratus

歡迎來到每週一次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所看到的種種美好。

在美國,全國上下一年喝掉 500 億罐瓶裝水,其中 400 億支的寶特瓶沒有被回收,直接送到垃圾掩埋場。在台灣,我們也不遑多讓,每年喝掉 46 億支寶特瓶,其中有 11 億支是瓶裝水。

寶特瓶是原油的副產品,製造、運送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還要加上掩埋時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這些事情都已經講了好多年了,為什麼人們還是沒辦法「戒掉」它?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我們對自來水質的不了解,進而衍生的不信任。

在家裡,在飲用前,我們會使用濾靜系統、過濾壺,或是把自來水煮沸,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從不知道這些處理到底是對水做了什麼事,又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而在外面,由於常常缺乏當地水質的資訊,也沒有方便的處理方式,最終很多人索性選擇花 18 元買瓶裝水消災。

北美的新創團隊 Zuvo 決定要試著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他們拍的介紹影片:

這個正在 Indiegogo 上募資,名為 Stratus 的計畫,不只是一個紫外線淨水系統,還外加上了一個雲端的「水質資料庫」。透過 Zuvo 提供的 App,你可以很方便的查詢所在地的水質,選用適合當地的 Zuvo 淨水元件,然後還可以知道元件對水做了什麼處理,移除了多少的雜質。

也就是說,有了這樣的解決方案,不但可以讓人們在家中喝到淨化的自來水,透過 Stratus 的 App,還可以教育人們對於各地水質有更多理解,以及飲用水需要經過怎樣的處理。久而久之,當人們對於水有更多的知識,而有智慧的水龍頭也更加普及,我想我們對於瓶裝水的依賴應該可以越來越少。

當然這整件事情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Stratus 也還沒來到亞洲或是台灣,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品味」的嘗試,值得成為大家的靈感,在這裡與你們分享。

___

一天中的美好風景,我都分享在 Instagram 上,歡迎收看

(Photo via Stratus by Zuvo Water)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