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Facebook World Hack Taipei 的幾個感想

September 12th, 2012

昨天在 Facebook 的邀請下去了他們主辦的 World Hack Taipei 當評審。一早大約有 200 位「Hackers」報到進場,經過一整天的努力,最後有 34 組團隊上台,分別用了兩分鐘的時間 Demo 了他們的成果 —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當表現的時間只有這麼短,團隊一天下來的思考與整理,和過去 Hacker 生涯累積的功力,要在一瞬間全部爆發出來,觀賞起來其實是蠻有啟發的。

比賽的最後是 XditePaperclip.io 得了大獎,可以飛到矽谷去跟全世界的 Hackers 再比一場。這是評審們一致的選擇,私底下我也蠻高興的,由她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其實非常好的人選。

不過今天的重點不是誰得了獎,而是昨天一天的觀察下來,我學到了什麼。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一些重點:

Facebook 動態的加值

有好幾個團隊試著拉出使用者自己或是朋友的 Facebook 動態歷史,然後再從那邊加值。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事情,我們每天分享那麼多東西到 Facebook,雖然不是每一則故事都很有意義,但中間總些是可以拿出來回味再三的。Facebook 自己每天處理上億則新動態都來不及了,實在沒有時間開發太多幫助使用者回收舊動態的功能,而這裡,就是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切入的地方。

像是昨天獲得最佳遊戲獎的 Memory Millionaire,他們把你朋友過去某段時間的動態拿出來當「百萬大猜謎」的題目,讓你猜猜某一段話是誰說的,還可以跟另一個朋友比賽,就是非常棒的題目。另外,獲得評審特別獎的 Feed Manager,用一個「我的最愛管理員」使用介面,讓你可以把喜歡的書籤分類整理起來,也是很不錯的方向。還有 Wall++ 與 Monkey Memory,都做出了讓你可以按時間或是關鍵字檢索朋友動態的搜尋引擎,也是很有價值的功能。

Facebook Login 與行動

在行動的世界,最討厭的就是好不容易下載了一個新的 App,一打開卻還要叫你「註冊」這件事情。在手機上輸入是很不方便的,而且使用者往往只有 5 分鐘的時間,如果你沒辦法馬上給他一些價值,其實是很難把人留下來的。所以當 Facebook 已經有超過 5 億的活躍行動用戶,你應該好好利用它來降低使用者的進入門檻。提供 Facebook Login 是最基本的,至少讓使用者可以更快體驗到你的主要功能。

FB Login 之外,如果能夠用他的朋友與朋友上傳的內容來加值,那就更棒了。這次的 World Hack 由於是 Facebook 主辦的,所以幾乎每個 Mobile App 都有好好利用這些邏輯,但我認為這其實可以被更廣泛的使用。尤其是新的 App 來說,降低使用者的進入門檻其實比什麼都還重要,但也往往是最被開發者忽略的。

以 Facebook 為行銷通路

除了 Login 和挖掘有價值的資料以外,其實 FB 還是很重要行銷通路,尤其是當使用者自願的分享他們的故事回 Facebook 時,那往往對他們的朋友有不小的吸引力,能夠成為一個贏來的媒體。Facebook 的 Open Graph 提供了很多貼回的功能,這次 World Hack 的團隊也多有運用,也是我認為更多網路創業者應該學會利用的通路。

所以以上,就是我昨天下來的幾個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們正在建造的產品與商業模式有所幫助。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真正的數位匯流:內容與電子商務

September 11th, 2012

大約從 1995 年左右,就陸續有人在討論所謂「數位匯流」,說有一天電話、電視、音響、電腦與遊戲機,將會整合成一個裝置。事實上這件事情早就發生了,iPhone 就是這樣的裝置。但這件事情也還沒發生,因為在客廳,你還是需要一個 50  吋的螢幕和一組 6.1 聲道喇叭,好好去享受你的影音。iPhone 或許可以接上這些周邊,但總不能每次老爸的電話一響,大家看到一半的電影就要暫停吧?

所以數位載具會匯流,每個裝置都可以兼當另一個裝置使用。但那大概不代表每個人都只買一個數位裝置,事實上,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之下,我們還是會需要很不一樣的數位裝置 — 光是螢幕大小就有好多種選項,音響效果、攝影機,都需要不同的配套。所以數位匯流比較像是「iCloud」,也就是說所有的裝置會存取同一個遠端資料庫,讓你的數位生活可以完全同步,隨時、無縫的切換使用情境。

但除了「載具」的匯流,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數位匯流,一個網路商業模式的匯流,或者更明確的說,「內容」與「電子商務」的匯流。

一開始的網路業,是遵守著實體的界線切分的。搞媒體的人就搞媒體,賣東西的人就賣東西。也跟實體一樣,賣東西的人賺了錢,就去跟內容網站買廣告,導更多的人流來。這個世界基本上遵守著這樣的架構運行了 15 年,直到有些人開始發現這條界線有很大的問題。

先是經營內容的人,他們發現雖然電子商務大賺錢 (在台灣一年的產值超過 4000 億),但願意分給他們的廣告預算卻是窮酸的可憐 (在台灣一年只有 100 億)。與其等著他們來下廣告,既然我們本來就有使用者,何不自己開始賣東西。所以你看到 UDNFashionGuideBabyHome巴哈姆特,這些媒體、社群網站,紛紛開始搞起自己的電商業務。

接著是零售的人,他們發現經營內容也沒有想像中的難,尤其在社群媒體興起之後,既然如此,與其完全靠向別人買人流,我何不自己也經營一個社群,所以冒出現了像是 MamibuyFandoraWomanyPinkoi 這些既是內容、又是電商的新物種。

也就是說未來的網路創業者,不能只會做一件事情。你必須要懂用好的內容與好的社群,吸引一批忠實的目標用戶,然後再透過他們喜歡的商品與服務,與他們交換價值,賺到你的財富

我認為那是更重要的數位匯流,因為它打破了原有世界的運作方式,從中間,將會有更強的商業物種被產生,那對創業者來說,是最令人興奮的事情。

___

有人在玩新浪微博的嗎?

(Graph via garyhayes, CC License)

Amazon = 零售巨人?那很有可能是昨天的事情…

August 7th, 2012

前幾天在虎嗅網上讀畢勝的「電子商務是個騙局」,裡面說到 Amazon 有 70% 的淨利是從「雲計算」產生,也就我們熟悉的 Amazon Web Services (AWS)。這件事情我之前偶有耳聞,但從來沒有真正去了解過,所以早上索性花了點時間,把 Amazon 的財務報表挖出來研究清楚。

讀完 Amazon 最新一季的 10-Q (季報),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把來自 AWS 的營收與成本獨立出來報告,到處 Google 了一下,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所以畢勝這樣的說法似乎無法被直接證實。但從 Amazon 的財報裡面,我的確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在 2012 年的第二季度,Amazon 的總營業額達到了 128.3 億美金,較去年同期上升了 29%,更重要的是毛利率為 26.1%,較去年同期的 24.1% 上升了足足 2%,也是近幾年來的歷史高點。當然一個季度的財務效率,有時候會被產品組合或是大環境所影響,但以 Amazon 這樣營業額已經到達數百億美金的公司而言,這樣的跳升其實是少見的。況且翻閱過去四年 Amazon 的財務表現,毛利都穩定的維持在 22-23%,現在一口氣衝到了 26.1%,背後的原因的確值得深究。

細讀第二季的 10-Q,關於毛利率的跳升,管理團隊解釋主要來自「服務營收佔總體營收的比率上升」,也就是說服務營收的毛利率較高,因此當它的比率提昇,同時也就把整體的毛利拉高了。但是服務與零售的毛利是多少,他們並沒有進一步解釋。

所以這裡需要一些解題技巧,但是主考官也不是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翻開 Amazon 的 Income Statement (損益表),他們的確有把來自零售與來自服務的營收分開來報告,所以我們有了以下的資料:

假設在 2012 與 2011 的第二季,Amazon 零售與服務個別的毛利率是相同的 (既然管理團隊說總毛利率的上升的主因是營收比率調整而不是個別產品線的變動),我們可以解出上述的 X 與 Y 分別為 15% 與 86%,這個結果似乎也與一般預期的零售與服務毛利率非常接近。

把上述兩個數字套入財務報表裡面,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

沒錯,在 12Q2,Amazon 來自服務的淨毛利高達 $1.75 B,也就是 17.5 億美金,超越了來自零售的 $1.59 B。也就是說,從淨毛利的角度來看,Amazon 的本業其實已經不是零售,而是「服務」。

不過「服務」也不完全是 AWS,雖然 Amazon 沒詳列出 AWS 佔服務的比率,但他們的確有把「媒體」、「電子與一般產品」與「其他」的營收分開來表列,而且在解釋「其他」項時,首先提到的就是 AWS,換句話說 AWS 是其他最重要的內涵。

在 12Q2 與 12Q1,Amazon 的其他營收分別為 $0.554B 與 $0.359B,成長了 54%,與服務營收的 56% 成長類似,但算起來「其他」僅佔 Amazon 服務的 27.2% 營收,即使 AWS 佔其他有 80% 甚至 90%,要從這邊推導出畢勝的「Amazon 淨利有 70% 來自雲計算」,的確還沒有足夠的證據。

無論如何,從今天的研究我們可以歸結,經過 6 年的耕耘下來,AWS 已經成為了 Amazon 很重要的獲利成長來源,並且與其他一樣快速成長的服務一起,很有可能已經正式取代了零售,成為 Amazon 最重要的淨利來源。

當全球電子商務龍頭的本業已經不再零售,它只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網路上,連巨型公司都需要 Pivot。傳統的產業分割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誰能夠提供消費者最棒的產品與服務。

有為者亦若是,各位加油了!

___

本月的「MR JAMIE 同學會 #2」來了,8/14 (二) 7:30PM 在 WIRED Cafe,我會在那裡回答你們的任何問題,歡迎加入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