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歷史性的一刻:廣告成為《紐約時報》副業,這是新聞革命的開始嗎?

July 31st, 2012

連到全球報界執牛耳地位的《紐約時報》首頁,映入眼簾的不是新聞,也不是品牌廣告,而是推廣 NY Times 訂閱的五折活動。你或許會直覺認為這是《紐時》拉不到外部廣告,只好放上自家公版橫幅,但事實不是如此,因為 NY Times 正在經歷的是一個報業史上最大的商業模式轉型。

昨天晚上,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紐約時報》公佈了今年第二季的財務表現。營收達 5.15 億美元,淨損則是 8,815 萬,虧損大部分的來自併購 About.com 後資產價值的減少,否則 EBITDA 與去年相比是小小成長 6.5%。聽起來是平靜的一個季度,直到你再進一步往內挖。

在這三個月中,紐時的廣告營收繼續衰退 6.6%,降到 2.2 億美元。相對的,訂戶營收持續上漲 8.3%,來到 2.33 億。沒錯,史上第一次,紐約時報的主要收入來源,從廣告主變成了訂戶。而訂戶最大的成長來源,沒錯,就是數位版。第二季末結算,NYTimes.com 總共累積了53.2 萬的訂戶,較上一季成長了足足 13%。

也就是說,就在廣告營收不斷消失的同時,紐約時報適時的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從 NYTimes.com 每個月 6,700 萬讀者中,跟最忠實的 1% 收取 $15 元美金的費用,就能夠補上失去的營業額。而只要能夠有超過 2% 的人付費,那紐約時報就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依賴讀者站起來的報紙。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這樣的新聞媒體,不再需要為了廣告主,刻意去討好「大眾」,用一堆灑狗血的標題,刊登全面綜藝化的新聞內容。這樣的新聞媒體,也不必為了賺錢求生存,向客戶低頭,刊登置入性的洗腦廣告文章。更重要的,為了讓那些願意付費的 2% 讀者留下來,他們必須更努力的去挖掘更有深度、更有觀點的新聞,讓這 2% 的人覺得每週 $15 元美金,花得很有代價。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發展,因為其他 98% 的人,還是可以享受很多免費的新聞,並且是免費的好新聞。而少了廣告預算的介入,新聞也能真正發揮它監督社會的第四權功能。我不知道你覺得如何,但我真是受夠了現在新聞亂象,還好今天紐約時報的消息,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絲曙光。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不管你願不願意,Apps 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

July 17th, 2012

2011 年,蘋果在全世界賣出了 1 億支 iPhone,由 Google 帶頭的 Android 陣營,也賣出了超過 1 億支的智慧手機。也就是說,在去年,全世界每 35 人中就有一人,加入了 Smartphone 使用者的行列。不,這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行為世代交替。

1995 年開始,瀏覽器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網路革命。從此大家對於報紙、雜誌、書籍,乃至於電視、CD、DVD、信件、傳真、電話的依賴也開始逐年下滑。17 年來,Internet 改革了資訊的取得、人們溝通的方式、下放了出版權力、推翻了娛樂產業,成為重要的銷售管道,最後還把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通通串聯起來。

可惜網路雖然厲害,但過去它畢竟是被拴在桌面上。所以當人們上網的時候是上網,一旦離開桌子,網路就幾乎無用武之地。因此雖然越來越不可或缺、越來越接近真實,但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隔閡,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直到智慧手機的出現,徹徹底底的推翻了這整件事。曾幾何時,當人們走在街上,注視的不再是周圍迷人的風光,而是眼前 4 吋大小的螢幕。三、五同事到餐廳裡共進午餐,沒在聊天,反倒是手頭在 iPhone 上為對方按讚。網路當年鞭長莫及的所有地方,搭著 iPhone、Android 這些小機器,現在通通都到達了。

這就是所謂的 Mobile Internet 時代,所以它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而是人們的世代交替。從今以後,世界都有網路,網路也都有世界。井水與河水攪在一起,沒辦法再分辨此水非彼水。網路當年掀起的所有革命,還有它當年沒辦法掀起的所有革命,很快的,通通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Mobile Internet 又可以概分以行動瀏覽器為主的「Mobile Web」,和以 Apps 為主的「App Internet」。前者主要是讓你透過 Safari 等這類「行動瀏覽器」,透過「HTTP」這個通訊協定,連結到像是「www.hbr.org」(哈佛商業評論)等的網站,去下載、消費「World Wide Web」上的內容。而「App Internet」則是讓你使用各式各樣的 Apps,透過 Internet 去取得資訊、服務、娛樂和商品。

用更簡單的方式形容,Mobile Web 就是讓你在 iPhone 上透過 Safari,連結到 www.facebook.com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App Internet 則是讓你在 iPhone 上,使用 Facebook App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這兩件事情雖然聽起來類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Mobile Web 基於的是 HTML 標準,HTML 掌管的組織是 W3C,一個極度官僚、運作緩慢的協會。所以最新的第五代 HTML5 標準,預計要到 2022 年才會正式釋出。你沒有聽錯,是 10 年後的未來。

而 Mobile Apps,或是所謂的「Native Apps」,基於的則是個別平台所提供的開發環境。在 iOS 上,你要用 Objective-C 語言透過 iOS API 去開發,在 Android 上,通常則是使用 Java 語言,去呼叫 Android SDK 來產生功能。如果講這些太技術,那你只要記得這些智慧手機上有很多的尖端功能,像是相機、多點觸碰、方位感測、人體偵測,乃至於聽聲辨人等等功能,透過 Mobile Web,通通無法使用。要發揮這些先進裝置的能力,來帶給消費者最棒、最享受的體驗,你需要透過原生的 Mobile Apps。或者說得更簡單些,在 iPhone 上用 Safari 上 www.facebook.com,你並沒辦法上傳照片、沒辦法獲取 Push Notifications,但換成 Facebook App,這些通通做得到。因此,在行動上,人們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 Apps 裡面,而 Mobile Web 則會越來越不重要。

統計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件事情,在 Mobile Internet 發展較快的美國,根據 Flurry 公佈的數據,到了 2011 年底,人們每天已經花超過 1.5 小時在 Mobile Apps 上面,較 2010 年同期成長 42.4%。但同時間花在 Web 上面的注意力,卻只從 70 分鐘成長到 72 分鐘。Apps 已經是 Web 的 1.3 倍,而這個差距還在拉大當中。

所以 Mobile Internet 的革命等於 App Internet 的革命,而你必須要了解 Apps 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事實上,這也很難形容,因為 Apps 勢必徹底推翻這個世界。

以購物為例,在過去的這個聖誕節,全美的人口中,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在商場裡面,透過 Apps 上網去比價,然後甚至直接在手機下單購買,而沒有在店裡面消費。另外也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先在手機上透過 Apps 看過商品評價,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以導航為例,最早以前,我們必須要在車上放上一本地圖。後來,我們去加裝一台導航機,或是在買車的時候直接選配原廠的地圖設備,但每到要用的時候,往往才發現不是景點資訊過期,就是地圖缺乏更新。但自從手機有了 Maps 之後,這些煩惱通通消失。事實上,專門生產導航設備的 Garmin,在 iPhone 上市以後,股價已經從 120 美元一路跌到只剩 40 塊。

再以朋友、家人間連絡感情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但 WhatsApp 和 Line,早已取代了簡訊、電話和 Emails 的地位。拍了一張照片?現在大家都直接「APP 給你」。有什麼事情要交代?直接錄個語音用 WhatsApp 傳最快。心情不好?Line 的搞笑貼紙最能代表你的心情。沒錯,這些都是之前幾乎不存在的溝通情境。

而前陣子大流行的「Draw Something」,更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以前朋友聚會時,最喜歡玩的比手畫腳遊戲,現在可以透過這個 App,和遠方的親朋友好一起玩。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分隔兩地的兩個人,可以透過有趣的互動,連絡彼此的感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相信我,這只是一開始而已。現在之於 App Internet,就好像 1998 年之於 Internet 一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應用會被開發出來。如果你認為過去 20 年的網路發展,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效率,更加美好,那相信我,這次的 Mobile Internet 革命,將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___

我的生活筆記、隨拍照片,通通分享在 Twitter 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管理》雜誌; Photo via superamit, CC License)

一個「陸族」與「海族」的故事

July 5th, 2012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種族的人 — 「陸族」與「海族」。

現在 40 歲以上的人,大多是陸地族的,他們從小生長在「實體」與「大眾媒體」的世界,最重要的資訊與知識的來源是電視、報紙、雜誌與書,而現在 30 歲以下的人,則大多是「海族」的,他們從小則生長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世界,最重要的資訊與知識的來源是 Facebook、YouTube、PPStream、土豆網、風行網、PTT、Mobile01 與巴哈姆特 (族繁不備載)。

要分辨陸族與海族非常容易,如果你問一個海族的人「網路是什麼?」你會發現他無法回答,因為對他而言,網路就像水一樣,充滿著他生活的周遭,他無論是看影片、聽音樂、讀文章、與朋友聊天、追名人、找資料、收發 emails,通通在水裡面,他很難跟你敘述「網路」到底是什麼。

但要是你問一個陸地族的人「網路是什麼?」他很快的可以給你一個答案 –「資訊的高速公路」、「新媒體」、「全球資訊網」,這些,都是陸地人用的名詞。對陸地人而言,海底風光雖然明媚,但是畢竟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所以偶爾潛水看看,手腳泡軟了,還是得回到陸上。況且電腦螢幕看久了,眼睛會不舒服,所以還是讀實體報紙、雜誌,看大台的電視習慣些,有些陸人甚至到現在都還要把 Email 印出來看。

陸、海兩族的生活本來相安無事,下班下課回到家,陸地族佔據客廳,海族則佔據房間。陸地族看夜間新聞、全民開講,海族則一邊假裝在寫功課,一邊看 PPStream、上 Facebook 與朋友聊天。但有一天他們宣布,現在開始要「數位匯流」,從今以後,客廳也劃歸海族的領域,不僅要佈滿 WiFi 訊號,連電視也「下水」,所有的內容要從雲端上「影音串流」,隨選收看。

這下陸地族的人緊張了,因為他們從小習慣被「餵食」,節目要照著時刻表上操課,坐在沙發上,只要會按遙控器上的 CH+ 與 CH-,就可以過著美好的生活。但現在這個生活就要消失,因為電視也要被網路入侵,這樣的新世界,他們必須要重新適應。

這,就是「數位匯流」的由來。對於海族的人來說,這也不過是領土的微微擴張,把網路從電腦,擴散到電視、手機、汽車、飛機等等空間裡面而已 — 事實上,海族裡面沒有一個人在講「數位匯流」這件事情。但對於陸地族的人,這就像是天要塌下來了一樣,因為他們習慣的邏輯、資訊、知識的取得方式,從今以後都將大規模的轉變。

這個世界有兩個種族的人,而直到你了解他們之間有多麼的不同,你沒辦法想像為什麼只有陸地族的人會在意「數位匯流」。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MR JAMIE 電子報

(Image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