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Facebook 再完成關鍵 Pivot,化身行動公司

January 30th, 2014

Facebook Home for Mobile

台北時間今天凌晨,Facebook 公布了最新一季 (13Q4) 的財報。營業額 25.9 億美金,較去年同期成長 63%。月活躍用戶 12.3 億,同比成長 16%。淨利 5.23 億美金,年成長高達 717%。

表面上看起來,FB 的使用者成長雖然趨緩,但 Monetization (把流量變現) 的能力大幅提昇,營運也跨越了關鍵門檻,來到有 Operating Leverage 的領域,但真正的故事遠遠超過這樣。

來自桌面

Facebook 於 2004 年創辦,從校園封閉社交網路出發,2007 年開放化、平台化後,成功創造了整個社群遊戲的產業,Facebook 也因此找到了商業模式,開啟了營收的跳躍式成長。到了 2010 年,Facebook 營業額已然突破 10 億美金關卡,再隔一年,連淨利也來到 10 億,從此走向 IPO 之路。但這條理當輕輕鬆鬆的路,卻演變成 Facebook 創立以來碰到的最艱難挑戰。首先上市價定得太高,導致所有參與 IPO 股東全部沈入水底,吃上集體官司。上市後不久又立即碰到社群遊戲退燒,陷入成長動能潰散的窘境。

行不行動?

於此同時,華爾街與媒體紛紛開始質疑,Facebook 的過半用戶早已往行動遷徙,為何該公司卻遲遲沒有任何手機獲利模式?原生於桌面的 Facebook 在那之前是不屑行動的,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的 Android App 甚至是交給外包商去處理。加上行動的強勢通路是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Facebook 暫時也沒有力氣去跟他們搶地盤。但幸好 Mark Zuckerberg 是一位激不得的創業者,反正社群遊戲已經開始停滯,為了證明給華爾街看,也為了幫 Facebook 找下一個引擎,整個公司從 2012 年初開始認真往 Mobile 移動。

Pivot!

2012 年 10 月推出的導下載原生廣告徹底改變了戰局,到了 2013 年初,情勢非常明朗,Facebook 開始成為行動遊戲發行商的首選推廣管道。到了這次公布的報表,行動的貢獻已經來到 13.7 億美金營業額,佔 Facebook 總體營收首次過半,達到 53%。短短兩年,Facebook 完成了一個超級巨大的 Pivot,從一個靠傳統網頁廣告維生的網站,轉身成為一家主要靠行動獲利的公司。也幸好 Facebook 有在兩年前開始這個 Pivot,因為過去五季 Facebook 的桌面營收基本上是緩步下滑的。

Facebook Revenue Breakdown

而不只是營收,在新的一季,Facebook 的行動月活躍用戶 (MAU) 也快速成長至 9.45 億,佔全體已超過四分之三。只從手機上 Facebook 的 MAU 也來到 2.96 億,佔全體達四分之一,超過了只從桌面上 Facebook 的活躍數。沒錯,在使用者跨到手機的同時,巧妙的,Facebook 也跨到了手機。

Facebook Users' Mobile Migration

Lesson Learned

Facebook 短短十年的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決定性的關鍵 Pivots,包括:從 Boston 搬到矽谷、從 Google 挖來 Sheryl Sandberg、平台化、開放給大眾使用、推出粉絲頁、推出社團,以及這一次以出奇制勝的原生廣告切入行動。接下來的 Facebook,還必須面對年輕族群流失問題,以及賴以為生行動平台被 Google 與 Apple 控制的長期隱憂。

Zuckerbeg 已經開始著手要讓 FB Messenger 更加獨立,正面迎擊來自 Snapchat 的挑戰。他們試過與 HTC 合作手機,市場反應不怎麼樣,但顯然不會就此放棄。無論如何,如果 Facebook 的案例是任何教訓,現代網路公司顯然不會有得閒的一刻,即便你已經是某個領域的王者。因此創業者的決心、學習速度,以及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擁有這些元素的團隊,才能不斷重新發明自己,在一波又一波的產業浪潮中,不斷維持在浪頭的領先地位。

新春快樂,來年大家一起加油!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明日 Facebook 等著你來加入

歡迎用手機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Facebook, TechCrunch)

改變世界,不要被世界改變

January 29th, 2014

Change

2009 年,我搬到紐約的第五年。老婆與小孩都已經是公民,我再過一年也將取得美國護照,本來的計畫是就這樣住下來,從此變成美國人。

我這年代的小孩多是聽 ICRT、看飛越比佛利、六人行長大,從小就很嚮往美國文化的。在紐約期間我如魚得水,結交了很多新朋友。但 08、09 年,當我親眼目睹 Facebook、Twitter、iPhone、Android 等新平台相繼崛起,正在徹底改寫美國社會的運作時,我發現我離那個震央非常遙遠。

我熱愛網路,以及網路背後代表的自由主義,因此我很喜歡這些改變。但我不只想擁抱這些改變,還想去影響這些改變。

第一個衝動是搬去矽谷,嘗試著在震央找到可以發揮長才的地方。但仔細想想,那裡人才濟濟,哪差一個 Jamie Lin。我去頂多是錦上添花,不要幫倒忙就不錯了。但另一方面,回頭看我的故鄉台灣,那個時候幾乎還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新網路平台正在蠶食全世界的事實。

我決定要成為台灣改變的力量,除了開始寫網誌,把這些新知帶給大家以外,我飛回台灣好幾趟,拜訪了很多創投與網路業的先進,跟他們請益這件事情該如何推動。

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台灣沒有人在用 Facebook、iPhone 太貴沒人會買、去台積聯發上班太好賺沒有人要創網路公司,你還是去矽谷或是中國吧,那裡才有網路業的舞台。

那時只差一點點,我就被他們的冷水澆熄,放棄回來的念頭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的共同創辦人 IC 出現。雖然不確定這件事能不能成功,但他認同推動網路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決定捲起袖子來加入我。他的支持給了我非常多的信心,繼續堅持這件事情。最後我們一起創辦 AppWorks,四年來育成了 150 個網路新創團隊、350 個創業者。2012 年我們又與四大法人聯手成立本善基金,目前為止投入 20 家新創網路公司,帶動了超過 10 億台幣的資金進駐網路產業。

當然距離徹底改變台灣,或是我們建造她為世界一流網路之都的理想還有些距離。但我想說的是,當初如果不是 IC,以及 AppWorks 團隊大家的陸續加入,這件事情絕對無法走這麼遠,甚至可能直接胎死腹中。

所以,或許當 Apple 終功成名就,我們看到的是 Steve Jobs 的帶頭。但事實是他的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以及千千萬萬的 Apple 成員,可能都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因此,如果你想要看到這個社會進步,如果你正在工作的企業並沒有在創造你想看到的改變,或許你該想想,在 2014,你要繼續被同化,還是加入一個你能認同,真正需要你的貢獻,並且正在嘗試改變這個社會的新創企業。

如果那是你想做的事情,目前有 27 支 AppWorks Startups 正在進行聯合徵才,總共有 64 個機會正在等待你。

給機會一個機會,說不定 2014,就是你開始改變世界的那年。

(Photo via brandoncwarren, CC License)

Apple 季報:抵抗地心引力是科技的宿命

January 28th, 2014

Apple iPhone 5s - Forward Thinking

台灣時間今天凌晨,Apple 公布了最新一季的季報,國內外各大媒體都有詳盡報導,還沒讀到的人我重點整理如下:

總體表現

  • 營業額:576 億美金 (+5.7% YoY)
  • 淨利:131 億 (+0%)
  • EPS: 14.5 元 (+5%)

主要產品線

  • iPhone 銷量:5,100 萬支 (+6.7%)
  • iPhone 營業額:325 億 (+5.9%)
  • iPad 銷量:2,600 萬台 (+13.5%)
  • iPad 營業額:115 億美金 (+7.5%)

依市場區分

  • 美洲市場營業額:201 億 (-1%)
  • 歐洲市場營業額:131 億 (+5%)
  • 中國市場營業額:88 億 (+29%)
  • 直營店營業額:70 億 (+9%)
  • 日本市場營業額:49 億 (+11%)
  • 亞洲其他市場營業額:36 億 (-9%)

總體來看,本季成績算是差強人意,營業額小幅成長,獲利總算擺脫下滑。但考量過去的這一季不但是傳統年底消費旺季,Apple 也推出非常有競爭力的新一代產品線搶市,無論是擁有劃時代 Touch ID、True Tone Flash 等功能的 iPhone 5s,糖果包裝低入手價的 iPhone 5c,超輕薄的 iPad Air,以及首次搭載視網膜螢幕的 iPad Mini 等等,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商品。如果最終的銷售表現是如此,那是相當令人失望的。果不其然,華爾街在盤後交易也以大跌 8% 表達不滿。

價格的地心引力

要了解 Apple 面對的狀況,我們得先看看分析師 Ben Evans 的這張圖:

Apple iPhone iPad ASP over time

這是 iPhone 與 iPad 平均售價在過去 5 年的表現。從圖中可以看到,iPhone 的平均售價從 2012 年開始就面對頗大的向下壓力,一路從 642 元將至 577 元的低檔,直到 iPhone 5s 推出後才好不容易拉回到 637 元。相對的 iPad 狀況更糟,從一推出就開始不斷下探,最新一季已經來到 442 元的位置。

當然過程中蘋果推出的 iPhone 5c、iPad Mini 等平價版產品也加速了 ASP 的下滑,但如果不是要反應市場對價格的期待,蘋果不會有這樣的產品線設計。這個價格地心引力的主要來源是競爭,當小米、Google 不斷推出高 CP 值手機,當 ASUS、Amazon 主打低價平板,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價格期望會不斷被拉低,因此即使是高端定位蘋果也會感受到這個 G 力。

所以 Apple 未來還是會繼續想辦法創新,但他們的很多努力仍舊會被這個價格地心引力所抵消,這是無可避免的。

銷量的地心引力

iPod Shipments over time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位移,單一產品線的銷量也面對著另一個地心引力。這點從 iPod 過去 10 年的銷售線圖就可以清楚看出,這個 MP3 隨身聽之王在 2008 年達到頂峰,接著由於市場飽和以及智慧手機這個替代性商品的普及,即使 Apple 持續更新 iPod,仍無法阻止銷售量的不斷下滑。

iPod, iPhone, iPad Shipments over time

把 iPod 的線圖拿來與 iPhone、iPad 做比較,可以發現後兩者雖然還在起飛期期,但離高點似乎不遠。對照 Apple 在北美、歐洲等成熟市場分別衰退 1% 與僅成長 5% 的表現,我預期最快兩年後 iPhone 將會碰到天險,不僅 ASP,連銷售量都會開始被地心引力牽引下來。

那時蘋果必須要有新的成長動能,當然 iPad 必須頂住,但 iTV 或是 iWatch 可能也需要適時的成功。

這就是我們處在的科技行業,抵抗地心引力是永無止境的奮鬥,即使強大如 Apple 也是一樣。

___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27 家新創企業 64 個機會等你加入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Graphs via Ben Evans)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