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工程師的詛咒

December 19th, 2012

上半輩子,我也是個工程師。

我從 11 歲左右開始寫程式,第一個語言是 BASIC,之後還學過 C/C++, Assembly, Java, Lisp。除了寫程式,我也從 15 歲左右開始自己升級、組裝電腦,買過一條一萬元的 1MB RAM — 為了玩 Wing Commander,也買過一台 2 萬元的光碟機 — 為了讀大補帖、看 VCD。

在第一次接受創業的洗禮之前,我的思考方式跟一般的工程師沒什麼兩樣。

我總是用「技術架構」的眼光看事情。Twitter 不就是一個簡單的短訊存取系統,我一個週末就可以寫出來了。Instagram 只是個照相 App 加上幾個濾鏡,哪有什麼了不起。Google 的客製刀板伺服器好屌,一個架位可以放 32 台主機。Pinterest 的瀑布流只是幾行 Javascript 而已,真不懂大家為什麼大家那麼興奮。

無論我做什麼,一定要用「最新、最酷的技術」。SQL 已經落伍,現在最屌的軟體都是採 NoSQL。HTML5 才是王道,所有的其他平台都會被打敗。做網站當然一定要用 Responsive Design,沒有就太遜了。

我最討厭跟「麻瓜」浪費時間。使用者不會用我寫的軟體,是他們太笨。客戶聽不懂我的技術與架構有多厲害,那還想出來混。與其花時間跟生意人喝咖啡,我還寧可回家打魔獸。

直到我創了業,開始做行銷、當業務、擔任管理職,我才知道之前的思考方式有多幼稚。

技術架構根本不是重點,產品對使用者有多少價值才是重點。最新、最酷的技術也不是重點,穩定、兼容性高、經過市場考驗的東西才是重點。出來做生意,聰明、厲害也不是的重點,建立長期互相信任的關係才是重點。

然後你就了解為什麼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出來創業,最後能夠成功獲得使用者與市場青睞,找到長期獲利模式的人卻手指數得出來。

這是工程師教育的盲點,也是所有工程師的詛咒。直到你覺悟的那天前,你很難變身成一個真正的創業者。

快醒來吧,各位工程師。

___

每天的種種人生體悟,也會分享在我的 Twitter 上,歡迎追蹤

(Inspired by Niall’s Blog; Photo via chrisjan99, CC License)

獲利世代:「寫」計劃書,不如「發展」一個偉大的模式

December 18th, 2012

在「解構商業模式」一系列文章中,我幫大家拆解了 Business Model Canvas 的九個區塊,並且討論了要測試、設計、發展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要注意的種種事項。在系列文章寫完的不久,我就接到了早安財經的來信,Business Model Canvas 發明人 Alexander Osterwalder 的暢銷書《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要出中文版了,希望我幫大家寫篇導讀。

知道這個消息相當興奮,因為這本書會讓大家更進一步的了解「商業模式」,讓這個創業、管理工具被更正確的使用。因此,有了以下這篇導讀文,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獲利世代:「寫」計劃書,不如「發展」一個偉大的模式

傳統的職場與商業教育,我們要創業、創新的人花很多時間調查研究,然後整理成一份落落長的商業計劃書。可惜的是這些花了三個月、六個月寫成的厚厚文件,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你一旦開始付諸執行,就會發現裡面的假設通通與現實不符。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世界是活的,可是商業計劃書是死的。一旦文件寫成的一天,裡面的資料也就成了歷史。在這個變動日益劇烈的世界,這樣的情況尤其嚴重。2009 年夏天,Facebook 不到兩個月之內就在台灣從 5 萬用戶躍升為 500 萬,那之後,一切的網路行銷邏輯全部改寫。想像你年初開始寫網路創業計劃書,到了 6 月完成,剛要開始執行,才發現你的計劃裡完全沒有考慮到 Facebook 猛報成長的情況,於是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所以最終你的「計畫」必須要是活的,時時跟著世界變動。但如果你有試著改過一份商業計劃書,尤其是裡面的核心假設,你就知道那有多困難。改了前面,落了後面,牽了一髮,動了全身,就像一本已經寫完的小說一樣,當故事這麼完整,你實在很難更動某個情節,卻不影響所有後續的劇情和完美大結局。

除此之外,商業計劃書還有另一個很嚴重的缺點,那就是缺乏「全局」的觀點。它基本上假設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結構化能力,能夠在一邊看完一本 60 頁文件的同時,把裡面所有的資訊消化吸收,轉化成一個體系,並且體會到系統裡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所有該注意的風險與事項。這樣強大的抽象化能力當然不是不可能存在,但畢竟不是在多數人身上,這因此也讓商業計劃書的實用性變得非常低。

所以在這個新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工具,一個輔助,甚至取代商業計劃書的工具。這個工具要能夠幫大多數人很快的看到創業 (創新) 計畫的重點,並且因應世界的快速變動,可以輕易的被更新,不斷的被更新。

沒錯,這個新工具就叫做「商業模式圖」。

商業模式圖把一個創業體系分為九個重點區塊,並且透過精心的視覺設計讓你一眼就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從目標客戶、價值主張、客戶關係與通路策略,你可以得出營收來源,然後再確認關鍵資源、關鍵生產活動與關鍵夥伴,你就可以算出成本結構。營收減掉成本,就是你的獲利模式。

有沒有很難懂?沒錯,因為上面這段文字,並沒有給你任何視覺化的架構可以投射,所以即使我細心的跟你解釋了這九個商業模式區塊間的關係,你還是很難體會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問題,等等你開始深入這本書,就會整個商業模式圖的全局,並且逐步的了解每個區塊,以及區塊與區塊間的關係。

不過在你開始之前,我要提醒你幾件事情,不過你現在應該還無法體會,所以我建議你在整本書讀完後,再回過頭來看我的這幾個建議。

首先,商業模式是活的,它存在目的就是被更新,好讓團隊裡的每個成員們了解今天、本週我們正在執行的計畫是什麼。一旦執行的過程發現有問題,那就要回頭修改相對應的商業模式區塊,並且確認這個更動會不會影響要其他的區塊。

所以,商業模式圖並不是讓你寫下一個無敵的商業模式,它的用途是幫助你追蹤目前為止的所有「假設」,例如:我認為 18-25 歲的女性 (目標客戶) 應該會喜歡買一件 200 元的平價時尚洋裝 (價值訴求),接著你開始試著執行這樣的計畫,在最低成本的狀態下想辦法驗證這些假設。如果事實證明 18-25 歲的女性的確喜歡買一件 200 元的平價時尚洋裝,你就可以接著嘗試不同的銷售通路,不同的客戶關係等等。如果發現她們不喜歡,那你就要改變目標客戶,或是改變價值訴求 — 12-18 歲呢?300 元一件的呢?每嘗試一次,就讓你得到更多關於市場的資訊,然後再回來調整你的商業模式,這樣一直不斷的循環下去,永遠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所以重點不是在會議室裡腦力激盪,「想」出最棒的商業模式,重點是在真實的世界中不斷的實驗,然後不斷試出更棒,還要再更棒,還要再更棒的商業模式,如此無止境的追尋下去。

這幾個重點是我們兩年多來透過「appWorks 育成計畫」實際使用並且教授這個工具的心得,我們的實務經驗是商業模式圖可以大幅提昇創業者分析與追蹤自己創業進度的能力,也能夠讓團隊的每個成員更清楚的知道公司目前的走向,以及需要多花心思注意的區塊。

創業模式圖就是一個這麼簡單卻威力無窮的工具,現在,就請您透過《獲利時代》這本書,用心的體會它了。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收聽我每天的分享

(Photos via BMGTaiwan)

創業 CEO:痛苦需要的不是宣洩,而是征服

December 17th, 201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老子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的第五篇文章,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當好一個 CEO 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你必須要帶領一個由很多人所構成的組織,而人,雖然大家都不願意承認,其實都是「不理性」的動物,不僅如此,還得加上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各種壞習慣。所以身為一個 CEO,你每天得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而其中的大多數,始作俑者往往都是人性的弱點,以及人性與人性間的衝突。

更慘的是,你沒辦法怪任何人,因為所有造成問題的成員,都是你讓他進來的 — 即使不是你親自錄用,也是你信賴的副總、經理錄用的。任何造成問題的結構、文化,也都是你設計的 — 即使不是你親自設計,也是在你認可下被採用的。尤其當你是一個創業 CEO,整家公司從第一天就是在你的領導之下,當事情發生時,你除了生氣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想到會有這一天,實在也沒有別人可以怪罪。

就因為這樣先天上的結構,一個 CEO 的工作經常是非常痛苦的。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卻樂在其中。

直覺的答案應該是他們比較懂得宣洩,但我不認為那是好的解釋,因為你很少看到一流的 CEO 同時也是玩得最瘋的 Party Animals。我個人的經驗是宣洩只會讓情況更糟。第一次創業時我靠著週末的狂歡來宣洩壓力與情緒,但久而久之,我對於狗屁事的容忍度只是越來越低,只要白天一有不如意,晚上就得跟夥伴們去喝個痛快才能舒服些。現在回想起來,我其實是在一個創業的三溫暖烤箱裡面,給了自己一個逃生門,當你越習慣跑到門外去喘口氣,你當然就越無法忍受烤箱內炙熱的空氣。

但可惜在創業的世界,這個烤箱的熱度並不會因為你跑出去而降低。事實上,隨著公司越來越大,牽涉的金額與相關人數越多,你每天面對的狗屁事只會越來越臭。所以第一流的 CEO 不會給自己一扇門,相反的,他們把自己鎖在這個烤箱內,然後強迫自己征服任何的溫度。

當然這是一個很辛苦的訓練,也因此真正能夠成為、並且長期維持當一個一流 CEO 的人不多。但一旦你能夠征服這樣的溫度,你當然就可以樂在其中。

而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訓練,這裡有幾個我喜歡的心法與你分享:

  1. 找幾個烤箱裡的「箱友」 — 當你有人可以聊這樣的過程,交換克服高溫的心得,並且知道它是可以被成功擊敗的時候,那會大大砥礪你的意志。
  2. 把 Hack 人性當作人生對你最大的挑戰 — 既然人性生來就有許多不可理喻的地方,與其把它當作阻礙,不如把它當作一個挑戰。
  3. 拉高自己的高度 — 這是你創的企業,而你是它的 CEO,公司內外對於它的任何批評,怎麼可能不跟你個人扯上關係。當然你可以憤恨世人的不分青紅,下去與他們辯論攪和,但更好的方法是化批評為向上的力量,讓自己飛得更高更遠。
  4. 專注在前方 — 既然創業的過程省不了狗屁事,那重點就是如何冷靜、妥善的處理,讓今天過後公司是更好的公司,而你是更好的 CEO。所以發生事情之後不是責難,而是打破砂鍋,挖出問題的核心,然後想辦法根治。

關於面對創業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以上就是十多年來我所得到的領悟,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___

歡迎一天一錠,定時服用 MR JAMIE 電子報

(Inspired by Ben’s Blog; Photo via bombeado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