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你的 TA 到底在哪裡?

December 6th, 2012

搞清楚了你的 Target Audience 是誰,把他們的年齡、性別、收入、居住地區、有什麼興趣、處在什麼狀態、有什麼問題等等「輪廓」描繪出來後,你還必須要知道這些人都在哪裡逗留 — 你得先能夠找到你的 TA,然後才有機會把他們拉到你的新網站上。

網路上人們會主動去閒晃的地方,大略可以分為四個大類:

Search (搜尋)

當人們在找資料、找答案的時候,他們會主動的去 Google 等搜尋引擎,用關鍵字來檢索。這就是你必須了解 TA 有什麼興趣的原因,因為要從 Google 上拉 TA,你並沒有辦法用年齡或是性別來定義他們 — 很多時候,連 Google 自己也不清楚他的使用者是什麼年齡、什麼性別。所以在 Search 這個大項,你必須要透過 TA 有興趣的東西,也就是「關鍵字」,來分辨,並且抓住他們。這也是為什麼你要買 AdWords 這類「關鍵字廣告」,以及針對某些關鍵字做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 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工作會幫助你抓到你針對的 TA。

News (新聞)

當人們想要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時,他們會來到自己喜歡的新聞網站閱覽資訊 — 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是透過了朋友在 Facebook 等社群網站的分享,來到了新聞類的網站。但無論如何,人們花很多時間在新聞類型的網站上吸收新知,這是無庸置疑的。每個新聞類的網站,都有自己的 TA 族群 — 無論他們是用性別、年齡,還是興趣去區分,所以要在 News 裡面找到你的 TA,你必須要針對的是目標受眾與你相似的新聞媒體,而要做到更精準的推廣,你甚至要以一篇文章為單位去圈住 TA — 畢竟即使是在某個特定的新聞網站上,人們還是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文章閱讀。在新聞類的網站找 TA,除了要知道他們會讀哪些新聞外,你還必須要動作非常快,因為絕大多數新聞的閱覽量都是在第一個 24 小時內發生,所以如果你沒有抓住黃金時間,即使出現了一篇完全符合你 TA 興趣的文章,你還是有可能錯過抓住他們的好機會。

Social (社群)

Social 又可以分為 1% 發言、99% 閱覽的「內容型網站」,10% 發言、90% 閱覽的「討論區型網站」,以及 50% 發言、50% 閱覽的「社交網站」– 舉例來說,我的網誌、YouTube 都算是內容型網站,巴哈姆特FashionGuide 則是討論區型,而 Facebook 就是典型的社交網站。這些網站自己的 TA,越「左邊」就越集中,越「右邊」就越發散,因此要拉你的 TA,你必須要先把與你「TA 關連度」高的每個 Social 類網站,通通表列出來,然後再依據各個網站的子類別,以及實際經營情況,找出鎖定 TA 的方法,例如當你找出與你 TA 關連度最高的 10 個部落客,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他們合作撰寫開箱文或是體驗文。而在 Facebook,除了做精準廣告投放之外,你還可以經營自己的粉絲團,或是去找與你 TA 關連度高的粉絲團合作。

Mobile (行動)

最後,現代的消費者,除了睡覺與在「桌機」面前的時間之外,通常就是掛在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之上,所以 Mobile 也是另一個你必須要突破的 TA 逗留處。注意 Mobile 雖然是一個大類,但它基本上包含了上列全部,然後再加上一些額外的規則。而這些額外的規則至少包括了:A) 你需要知道與你 TA 關連度高的 Apps 有哪些,然後想辦法與他們合作;B) 像是 WeChat、Whatsapp、LINE、Cubie Messenger、Instagram 等這類的「Mobile Social」平台,又是另一個你要經營的通路;C) 別忘了智慧手機還是手機,所以傳統的簡訊、電話拉 TA 很多時候仍然管用;D) 如果你要在 Mobile 上拉 TA,那最好確保你的網站是有針對小螢幕最佳化過的,否則好不容易把 TA 拉到你的網站,卻讓他們發現你的網站在手機上很難使用,那是很丟臉的。

所以以上,就是當你確認了要針對的 TA 是誰之後,還必須要去弄清楚的「他們在哪裡」這個問題,希望對你們思考推廣策略,能夠有一些幫助。再次提醒,這些工作最好在你悶著頭開發產品之前,就已經完成初步的調查,而有些能夠先做的事情,例如粉絲團,也應該要先開始經營 — 沒錯,就是我所謂的「通路先行」。

___

更多關於設定 TA 與如何吸引他們的知識,也可以在「Jamie 流行銷」裡找到。

(Photo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你的 TA 到底是誰?

December 5th, 2012

從行銷的角度看去,創業者普遍有的盲點,是沒有清楚定義他們的「TA」到底是誰。

設定 Target Audience (目標受眾/目標客戶) 是一個「濃度」的問題 — 當你對準了一群購買意願很高的客群,行銷的工作將會事半功倍。相對的,當你搞不清楚到底誰會買你的產品,結果當然就是亂槍打鳥,最後往往敗興而歸。

所以行銷的第一個工作是設定 TA,而 TA 設定的好不好,將會大大影響你成功的機率。

appWorks 輔導的 100 多個團隊中,TA 設定最精準的莫過是 Mamibuy。從一開始,Mamibuy 的目標客戶就是新手爸媽,因為新手爸媽往往有很多問題需要被解決,而且睡眠不足的生活狀態會讓他們有很高的付費意願 — 就算不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如果花點小錢能夠換來片刻的安靜,那也值得。既然對準第一次當父母的人,所以 Mamibuy 的粉絲團叫做「新手爸媽勸敗團」,而他們網站上最重要的功能,當然就是新生兒的「好物推薦」,因為新手村裡的爸媽需要了解養小孩該添購什麼裝備,而哪些裝備又是特別好用的。

因為這樣精準的 TA 設定,專注在服務新手爸媽,完全不理會沒有小孩,或是小孩已經很大的客群,兩年多來 Mamibuy 的推廣成效非常顯著,並且沒有花費太多的預算。

另一個例子是 GoodLife 好生活,他們的 TA 是「喜歡撿便宜的消費者」。除了網站,他們也每天在粉絲團分享即時的生活優惠資訊,常常都能吸引來上千人次按讚與分享,因為這是他們 TA 關注、喜歡,覺得有用的資訊。

注意上述兩個例子中,他們的 TA 設定都不是用傳統的年齡、性別、收入、居住地區等描述方法。Mamibuy 用的是家庭狀態,而 GoodLife 用的則是個人興趣。在大多的網路創業中,光是用年齡、性別這些客觀參數去描述你的 TA 是不夠的 — 即使是 28-35 歲的年輕男女,在出生率這麼低的社會中,真的是新手爸媽的比率還是不高。

產品最終還是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而 TA 就是你的市場。所以在你悶著頭做產品之前,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描述你的 TA,以及他們所碰到的種種問題,我認為是成功機率比較高的一種創業方式。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也會在 Facebook 上分享許多創業相關的資訊,歡迎追蹤

(Image via intersectionconsulting, CC License)

系統思考:五個層次與五種反應

December 4th, 2012

前陣子聊到「系統思考」的重要,以及創業者要看到世界的五個層次。然而在看到了世界的層次之後,又如何呢?

事件 → 反射性反應

當一個事件發生,你往往需要採取反射性的反應。Server 當掉了,你必須馬上重開機。消費者客訴,你需要即時的了解,並且安撫對方的情緒。寒流來了,消費者需要添購保暖的衣物,你就必須把它們陳列出來。

規律 → 適應性反應

當一個事件重複性的發生,它就成了一個規律。如果這是一個不好的規律,例如:Server 每到了晚上 11 點尖峰時間就會當掉,那你必須要修改、甚至重新設計你的系統,才能夠改善。如果這個系統是你無法改變的,那就只有適應它 — Windows 是微軟做的,你沒辦法修改,所以每次出現藍畫面,你也只好重開機然後泡杯咖啡等一下。但有些時候規律會成為一個創業的機會,假設你觀察到每年第一波寒流到來,消費者都會需要添購保暖衣物,則你應該在那之前準備好,才能夠抓住這個機會。

系統 → 創造性反應

你觀察到的事件性與規律性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背後的系統設計不良。大多時候這個系統是可以被修正的,然而少數的時候,當原有的系統底層已經老舊,卻無法更換,甚至是系統背後有嚴重的人為、政治問題,則那就是創業者的大好機會,因為你可以創造一個新系統來顛覆原有的系統。Drew Houston 在 2007 年發現人們常常在不同的電腦間同步資料,或者用 USB 隨身碟傳檔案,所以創造了 Dropbox 這個新系統來解決這些問題。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在 1996 年發現市面上的搜尋引擎基於「關鍵字頻率」來排序結果,造成雜訊遠大過有用資訊,因此發展出了 PageRank 這個新機制,包裝成 Google 搜尋引擎,漂亮的顛覆了這個市場。

心智模型 → 省思性反應

心智模型是在觀察這個世界後,在我們心中默默建立起的一個模型,用來模擬這個世界的系統,並且預測規律與事件的發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觀。所以當我們發現有一個事件或規律「意外的」發生,那表示我們原先的心智模型並沒有模擬到真實系統的某個運作方式,因此沒辦法預測這個事件的發生。有些時候這是因為我們沒辦法完全模擬他人的心智模型,畢竟每個人的心智模型都不是真實世界的完美複製,但缺點就是你往往無法了解他人的心智模型與你的有哪些差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創業者常常會做出一個自己很喜歡的產品,結果卻發現消費者不願意買單,其實就是因為雙方的心智模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時候創業者需要的是省思,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型,未來才能更貼切的模擬消費者的心智模型。

價值觀/Vision/容器 → 開創性反應

而當我們不斷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大大小小系統,並且在心智中製作出擬真程度不一的模型之後,幾乎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這裡面存在著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一般人往往只會有「反射性」的反應,也就是批評、謾罵,久而久之當他們意識到事件成了規律,便陷入了「適應性」的反應。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中,系統是沒辦法被改變的。但真正的創業者不同,他們是那些少數相信系統可以被改變的人。他們在心中擘畫出更理想的未來系統藍圖,也就是他們的 Vision,然後再想辦法把這樣的系統開創出來。

或許有些人認為他們是一群瘋子,我們認為這些人是一群天才。因為那些瘋狂到認為他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人,才是那些真正改變這個世界的人。–Steve Jobs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的圈圈

(Inspired by createadvantage; Image via networkosaka,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