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者的通病:做得太多,想得不夠

November 23rd, 2012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

appWorks,每週五是我的 Office Hour 時間,從早上到下午,每半個小時一節,我們育成的創業團隊可以預約來跟我聊天,問我問題,任何問題。一開始,我都把自己當做他們的「共同創辦人」,所以任何他們的問題,我會絞盡腦汁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意見。但久而久之,我發現那是一個很不好的架構,因為有些團隊會開始依賴我,反正 Jamie 都說了,我們「做就對了」。

但如果只是那樣的話,他們不能算是在創業,頂多只是在「執業」。

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策略,凡是團隊問我任何「戰術」相關的問題,舉凡 Jamie 請問我如果辦這樣的行銷活動,消費者會買單嗎?我如果加入這樣的功能,轉換率會提昇嗎?這類的東西,我的回答一律是:不知道,你去試試看就知道了。如果他們問我跟「策略」相關的問題,例如:Jamie 請問我們要先跟產業的第一名談合作,還是從排名後面的切入?這種狀況,那我會提供一些案例讓他們參考,但不會給太多我的想法。而如果他們要聊跟「Vision」相關的事情,那我就會扮演「魔鬼代言人」,不斷去挑戰他們的觀點,確定他們是真的思考過,並且真心相信他們看到的未來。

會這麼大費周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真正的創業者,都是「思考家」。

你或許會說,不是也有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情況?沒錯,的確是有,但通常那樣的公司,往往怎麼上去的,就會怎麼下來,因為一個企業短期的成功或許可以靠運氣,但要長期成功,不斷的進步,領導者除了要有執行的能力,還要有思考的高度、深度、廣度,也就是系統思考的能力,缺一不可。

所以所有正在創業,想要創業的人,除了「做」以外,別忘了,多問,不斷的質疑我到底要去哪裡,為什麼我要去哪裡,我要如何才能一步步到達那裡,去到那裡之後,下一步又是哪裡,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為什麼我不做那件事情,為什麼消費者要買這個東西,為什麼他們不買那個東西。

1,000 個出來創業的團隊,最後「成功」的不到 5 個。如果你只是悶著頭往前衝,大概很難逃脫 1 / 995 的命運。最後真正能夠留下來的,往往都是做到了別人所做不到的。

如果你每天花 8 個小時在「做」,或許,你應該也同樣花 8 個小時在「想」,你該如何做得更好。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最後 3 天。

(Photo via bombeador, CC License)

學生們,一起跳進社會的勇氣區吧!

November 22nd, 2012

多半的情況,我們寧可抱怨大環境,卻不敢對眼前的事「全力以赴」,因為害怕被嘲笑,害怕錯誤,害怕失敗,所以寧可不全力以付,因為不盡全力的失敗還有話說,全力以赴的失敗,不就沒話可說了?

許多人會討論如何「離開舒適圈」,好比壯遊、去做一百件沒做過的事… 等等… 但離開舒適圈不是目標本身,最重要的是跳到「勇氣區」,開始一路闖關,完成你的目標。–Wondero

當然這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只有優點沒有缺點,但大體上來說,「實習」是一個優點遠大過缺點的事情,尤其當你選對公司的話。

我的第一次創業就是從實習開始的。那時候,幾位台大的學長剛開始創辦哈酷網,要複製戴爾電腦的成功模式,在網路上販售客製化的個人電腦。主要的創辦人 Louis 是我台大男籃的學長,他記得幾年前我去他家幫他修過電腦,知道我對 PC 組裝很在行,既然要賣客製化電腦,他就索性就找我來一起幫忙 — 當然是沒薪水的。

那是 1999 年,全世界最厲害的人都在創業,學長給我這麼好的機會,雖然我才大三,什麼都不懂,而且還有很久才會畢業 (那時候已經確定會延畢了),但我二話不說的答應了。進入哈酷之後我首先幫忙正在開發電子商務平台的技術團隊,優化使用流程、抓抓臭蟲。後來平台做好了,我就開始負責產品上架的工作。

我永遠都記得第一張訂單進來的那一刻,那大概是辛苦了半年多之後吧,你發現你這麼小的年紀,做的這麼多看似虛幻的事情,最後居然真的可以在這個世界上造成一些影響 — 別忘了那是 1999,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在網路上買過東西,甚至根本不知道在網路上可以買東西 — 那種感覺是非常非常奇妙的,而從此也讓我愛上了「網路」這個產業。

不久之後我們聽說世貿要辦一場電子商務大展,這麼好的活動我們當然不可以錯過,但一問之下沒有人有任何參展經驗,這下好了,趕緊分配任務,大家快去研究我們要怎麼好好善用這次的機會。我被分配到的是「行銷」,也就是當場要跟消費者如何的推廣、互動。

我想了一下自己去看展的經驗,走到每個攤位,廠商不是發給我一張 DM,就是夾帶一些贈品,回到家後贈品還可能會拿出來看一下,但 DM 往往只有被丟到垃圾桶的份。我們是小公司,大概沒辦法每個消費者送贈品,但發 DM 基本上只會把錢浪費掉。想了很久,突然在電視上看到廠商辦抽獎活動,靈機一動,我們可以假借抽獎的名義,叫消費者現場註冊會員,留下聯絡資料,這樣他們一定會留下正確的資料,而算一算買一個好獎品的錢,也遠遠小過發 DM 或送贈品的預算。

最後這個行銷活動相當成功,為我們帶來了好幾百個新會員,事後我們發會員電子報給他們,也產生出了不少的訂單。Louis 覺得我有行銷的天份,所以公司成立後,我就得到了「行銷副理」的這個職銜,進入了核心的團隊裡面。

不久之後,我們向威盛、台灣工銀等投資人募得了好幾億的資金,而我也被 Louis 拉進總經理室,成了他的特別助理。這是哈酷網轉型成為碩網的時候,我們發現電子商務雖然有營業額,但要成長到可以支撐一家公司的規模,還要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在創投的建議之下,我們轉型成為一家賣軟體的科技公司。要賣軟體,需要業務,而且需要了解軟體的業務,所以 Louis 又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活棋,沒錯,又是我。

當然我也沒做過業務,所以接下來的兩年,我努力的學習這個很難的事情。過程中我們攻下了台積電、聯電、廣達等等大客戶,公司的營運也逐漸上了軌道。到了 2002 年,公司認為我們在台灣市場地位已經穩固,是時候嘗試「西進」,我們需要一組人馬去建立在中國的灘頭堡,沒錯,又是我,於是身掛「碩網資訊大中國區總經理」的職銜,我又去上海住了兩年。

如果你問我在答應 Louis 要幫忙他的那一刻,我有沒有想到後來會發生這麼多事情,當然沒有。但如果人生再來 100 次,我永遠都會選擇跟 Louis 一起走這一遭。在我身上,當初去哈酷「實習」,是目前為止發生過最美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年輕的學生們,與其抱怨社會不給你機會,我鼓勵你不如大膽的跳進勇氣圈,去找到你的哈酷,你的 Louis。

12/1 (六) 在台大,將會有一場 2012 新創事業實習冬季媒合會,有 48 家一流的 Startups,包括 29 家 appWorks 育成的公司,會在那裡,去試試,或許,你就是他們在找的那個 Jamie。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最後 4 天。

(Photo via evenhuang, CC License)

品味的進化

November 21st, 2012

一個創業 CEO 每天要做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決策,大多無法經過充分的討論與資訊收集… 當某個 CEO 在這樣的工作情境下,能夠有比較高的決策正確率,短期來說,或許是運氣,但長期而言,除了他的知識與經驗之外,品味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Jamie Lin

上面這段話,來自幾個月前有感而發寫的「最終的決勝點:品味」。這陣子下來,我發現無數個討論、會議、對話,最終都回到這個核心 — 一個好創業者需要有品味。

品味是一個人的個人以及文化上的選擇與偏好,它攸關於辨識像是風格、禮儀、消費品以及藝術作品等事物的能力,社交上對於品味的追尋則是關於人們分辨美醜、善惡與適切的能力。–Wikipedia

當然什麼是品味,很難定義,而它也本應難以被定義,因為品味不是由一個人決定的。品味是整個群體一起產生的共識,這個共識會因群體的不同而改變,也會隨著人們的「喜新厭舊」而緩緩位移。所以品味不是一門科學,當然也就不會有一個精準的定義。

或者說品味就像是「愛」與「喜歡」一般,是一種感性、知性的東西。雖然你沒辦法定義它,但是你可以感覺得到它,也明確的知道它會對你以及周遭的人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雖然有點混沌,但我認為我們還是可以學習、討論在創業的世界,品味可以對你有怎樣的幫助,而你又該如何提昇自己的品味。

從結果往回推,一個「有品味」的創業者,他的發言、行為、他所創造出來的產品與企業文化,是會讓他的「目標群體」(目標客戶、目標人才) 中的多數人「認同」並且「嚮往」的。相反的,一個「沒品味」的創業者,他的言行與作品則會讓他的目標群體感受不到差異,甚至不屑一顧。

注意由於品味是一種群體的共識,所以重點是群體的反應,而不是個人的喜好。當你花了很多心思才刻劃出來的作品,卻得不到目標客戶的欣賞時,它代表的不是你的目標客戶沒有品味,而是你的品味太太「前衛出世」,跑到客戶們的共識區間以外的地方去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教育他們的品味、更換目標客戶或則是把自己的高度降低,大多數人會選擇前兩者,而真正的創業者則會永遠優先考慮最後一個選項。

相反的,如果你的產品總是要降價促銷才能求售,那非常簡單,因為你的品味可能低過了群體的共識區間。這時候你或許可以更換目標客戶,但更好的方案是想辦法提昇自己的品味。

然而品味如何「提昇」,這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我其實也沒有好的答案。但那不就是這個網誌存在的目的?去激發思考,去尋求辯證。所以從下週開始,我會務求每個星期分享一篇關於「品味」的文章,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學習這個幫助我們分辨美醜、善惡與適切的能力。

光教一個人專長是不夠的,否則他只會變成一個好像有點用的機器,卻不是一個和諧的人格。讓年輕人了解和體會「價值」是很重要的,他們一定要能夠分辨「美」和「好」的事物。否則,如果只有專長,那他會像一隻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諧的人格。他們必須要了解人性的動機、幻想和苦難,才能夠和同伴維持良好的關係。

這些珍貴的事物,年輕人要經過和「教學者」的互動,才能夠學習到,而不是從課本裡面。人文的發展和傳遞,就是靠這樣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歷史和哲學上,人性比專業知識還重要的原因。

愛因斯坦

___

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只剩 5 天。

(Photo via emzee,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