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預見與幻想

August 29th, 2012

先知:你現在有眼界了,尼歐。你可以看穿這個世界,不受到時間的限制。
尼歐:那為何我看不到她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先知:因為我們無法看穿那些尚未完全了解的決定。

某種程度來說,每個創業者都有點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 裡面的主角尼歐。我們吃下紅藥丸,離開舒適的「母體」,過著原始、蠻荒的生活,只為了證明自己、改變些什麼,甚至想著最後也讓母體裡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

但無論是在電影裡面或是現實生活,尼歐其實並不是唯一吃下紅藥丸的人,事實上,在尼歐之前,甚至連「救世主」都已經有了 5 任。吃下紅藥丸的人個個都武功高強,就像創業的世界裡面每個人都是不可一世的程式高手,但最終能夠成功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所以改變世界需要的不是武功,不只是武功。改變世界需要的是先知口中,尼歐擁有的「眼界」,英文就叫做「Vision」。

Vision 這個字,中文常常翻作「願景」,有「希望這個未來發生」含意,我覺得翻得很不好。在英文裡面,「Vision」跟「View」同一個家族來的,所以其實比較接近「視野」的意思。當我們說一個創業者擁有一個「Vision」時,其實不是說他「希望」某個未來發生,而是比較接近他「預見」了一個未來將會發生。

但未來不是不可測?

確切的未來的確很難預測,因為它的發生時間與順序是由全體的人類一起決定著,而人類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是感性的動物。理性的決策或許還有辦法用邏輯去推演,感性的行為卻往往是難以解釋的,否則每次中油降價或是星巴克買一送一,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為了省一個銅板去排幾個小時的隊?

不過感性的行為雖然很難解釋,但它卻會重複的發生,上述的中油與星巴克,又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雖然你不能用邏輯去推論某種未來會發生,但事實上你是有可能可以「感覺」到消費者的心態,因而看穿他們會有的行為。而當你得到了這種能力,那就好像是尼歐擁有了「眼界」,你將能夠「預見」未來發生的狀況。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因為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多少都可以「感覺」其他人類的心理。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正確預測大的趨勢,例如「行動上網終將普及」。但功力高的人,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例如詹宏志先生當年預言「網路購物終將普及,而 24 小時到貨將是人們需要的服務」。

所以身為創業者,尤其是創業團隊中扮演「先知者」(Visionary) 角色的人,除了其他 100 種我們務必要學會的能力以外,其實,能夠「感覺」到市場的脈動,然後「預見」未來發生的眼界,也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能力。注意「預見」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而中間的差距,就是你有沒有真的「感受」到消費者的心理,還是你只是在「推論」他們的行為。還記得嗎?消費者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

尼歐:我想明顯的問題是,我可以信任你嗎?

先知:賓果!不用懷疑,那是一支酸黃瓜。壞消息是,你永遠無法得知我是在這裡幫你,還是在害你,因此你必須要靠你自己。你必須要自己作主,決定到底是要相信我告訴你的,還是駁斥它。

___

歡迎你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

(Photo via surfstyle, CC License)

魔鬼永遠都在細節,無論你的企業有多偉大

August 28th, 2012

早上 EZTABLE 創辦人 Alex 分享來一篇「Richard Branson’s Tips for Growing Your Small Business」,讓我非常有感觸。還不認識 Richard Branson 的人,他現年 62 歲,16 歲便開始創業,1972 年在英國創辦 Virgin Records (維京音樂),之後經過 40 年的發展、整併,如今的 Virgin 已成為橫跨航空公司、鐵路、電信、電影等數十個產業,分出高達 400 家公司的巨型集團。

但 Richard 文章裡給年輕 CEO 的六個提點,除了一般常見的「記住你的 Mission」、「好的組織架構」、「用一流領導人才」和「強而有力的目的與道德是公司的基石」之外,還提了兩個是大多數「戰後嬰兒 CEO」很少提到的。他說:

5. 無論你有多大,細節永遠是重點。我到現在還是經常坐著我們的班機,帶著筆記本,全世界走訪我們的員工,與他們聊天,並且檢查那些貼心的服務細節,確保我們提供最獨特的體驗。Richard Reed (Innocent Drinks 的創辦人) 和他的夥伴人也還在做一樣的事情,他們經常檢查所有的小細節,包括瓶蓋、瓶子,他們的瓶子上寫著是「請在某天之前『享』用」,而不是「使用」,到他們公司的地毯 — 是非常特別的人工草皮。

6. 聆聽客戶的聲音,並且根據你聽到的事情改善。我經常詢問員工對於顧客的觀察,然後再到社群媒體上去看看我們的公司和品牌是不是有得到我們希望的評價。Innocent Drinks 更是把詢問客戶的意見變成公司文化裡的「美德」,他們利用這些回饋來作為成長的動力。

同樣是 40、50 年代出身、同樣身為大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努力想要經營消費者品牌,像這些對於第一線員工與第一線消費者的深入探索、觀察、學習,是在亞洲集團老闆裡面少見的。我最後一次聽到相關的發言,是某大老在 Eric Schimdt 訪台座談會上說:『我從來不上 Facebook 或是 Google+,因為那是給我孫子用的。』

要把一個消費品牌經營好,我想必須要從對使用者的「關懷」出發。以往,由於資訊不發達,老闆們養成習慣躲在層層關卡之後,仰賴部屬給他們第二手、第三手,甚至第五手的資訊。但現在,時代已經不同,要取得最基本的消費者意見與觀感,你並不需要出門 (當然走出門更好)。Facebook 與 Google+ 不是給你孫子用的,當全世界超過十億的消費者都在社群媒體上面,每天在討論、發表他們對於品牌與產品的意見,你無論如何都該學會如何使用它。Richard Branson 已經 62 歲,如果連他都這麼積極在上面學習,我想我們的科技大老們應該也做得到。

創新,終究不是一種口號。創新,終究是一種「內幕」,一種基於你對市場的深入理解,所創造出來的「全新價值」。直到我們了解這一點,我想講再多創新,也只講講罷了

___

歡迎到 Google+ 上來和我們聊科技、聊創業

(Photo via nineinchnails, CC License)

領袖不是比出來的 — 芬蘭的國民教育裡,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August 27th, 2012

芬蘭是北歐國家裡面經濟實力最弱的,若以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購買力平價,也就是把物價列入考量) 去計算 2011 年人均 GDP (生產毛額),芬蘭的 $36,700  甚至落後於台灣的 $38,200。他們的人口只有 540 萬,連台灣的 1/4 都不到,這樣的國家,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有,那就是「軟體業」。光光是近 20 年來,芬蘭就孕育了三個影響全世界上億人的軟體。首先是 Linus Torvalds (上圖左一) 主導的 Linux 自由軟體,然後是 Nokia 手機上的作業系統,最後是 Rovio 的 Angry Birds 系列遊戲。也就是說,無論是 PC、手機,乃至於現在的 App 時代,芬蘭都在全世界的軟體版圖,佔有非常重要的執牛耳地位。

這絕對不是巧合,因為軟體正是芬蘭政府的重點發展項目 — 不,重點發展並不是政府出來領導的意思,重點發展是從國民教育開始,就著重培養「具創造力」的人才的意思。事實上,要發展軟體產業,政府有沒有出來領導根本不重要,因為軟體不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相反的,就跟發展音樂、藝術等任何「知識密集」產業一樣,軟體需要的是能夠「創造新知識」的人才,所以人才政策才是重點。矽谷靠的是吸引全美國、全世界的頂尖軟體人才加入,而芬蘭靠的,則是在自己國家內培養出全世界頂尖的軟體人才。

所以在這 PC 產業逐漸邁入黃昏的時代,台灣要能夠發展出世界一流的軟體產業來取而代之,短期內,我們需要要求政府在人才政策上學習新加坡的積極、開放態度。而長期而言,就是要從教育的根本改革起。

當然教育有太多可以講的地方,而且我承認不是最有研究的人,但光是看看芬蘭教育部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Pasi Sahlberg 訪美時的分享,你就知道他們在國民教育上的觀念有多麼的先進,他說在芬蘭:

  • 他們沒有私立學校,所有學校都是公立,而且不用學費
  • 國民教育老師,領得是非常優渥的薪資,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
  • 相對的,教師的進入門檻極高,責任也非常重大
  • 雖然極少標準化測試,但教師被訓練能夠獨立評量學生的成長進度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的教育從小教導學生去爭取那「唯一」的冠軍,擠進那幾道「窄門」,芬蘭的教育從小教導學生的是合作,他們甚至連「學校排行榜」都沒有。事實上,自從 1980 年代開始,芬蘭的教育理念就是每個小孩都有一模一樣的學習「機會」,無論他的出身是富裕或是貧窮。

我想,芬蘭能夠連續創造出這麼多世界一流的軟體,絕對不是奇蹟。在工業革命的尾聲,我們的國民教育必須要重新被思考。如何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國民, 是我們的教育改革必須研究的最重要課題。芬蘭的經驗,或許才是我們政府應該認真見賢思齊的典範。

___

我每天從早到晚的學習筆記,都轉貼在 Facebook,歡迎追蹤

(Photo via Linux Foundatio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