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別掉入「瞎忙」陷阱

July 25th, 2012

最近好嗎?超忙的!

這大概是創業者碰面時最常有的對話。當然,創業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那也不代表把 24 小時都放進去,就會比較快成功。Richi 的創辦人小全叫它做「忙著做錯的事情」,EZTABLE 的創辦人 Alex 說這叫「搞錯方向」,紐約時報叫它「The ‘Busy’ Trap」,我則非常簡單的稱它為 –「瞎忙」。

當然有些時候瞎貓是會碰上死耗子,但身為一個創業「家」,你總不能什麼都靠運氣吧?更重要的是,要碰上死耗子,你至少必須要往某個可能有老鼠的方向前進,如果只是在原地打轉,給你 100 年也不會有任何突破。所以,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情況很有可能是「瞎忙」,然後避免讓它發生。

最常見的瞎忙就是「別人叫我這樣做」。創業的過程,難免會陷入低潮迷惘,這時候你很容易開始亂抓「浮木」,把任何看似專家的意見直接拿來執行,而沒有去想清楚背後的因果關係。其實所謂的專家前輩,也不過就是多吃了幾年的米飯,說實在的,我們的經驗極有可能只在當初的時空背景下有用,換到你的情況說不定還適得其反。因此當我們給你建議時,你必須要學會抽絲剝繭,只取用中間適合你特殊狀況的精髓,千萬別只是傻傻的「Jamie 叫我這樣做」,那樣一點意義也沒有。

另一種瞎忙叫做「眼睛比胃大」。創業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商機」– 事實上這個世界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因為每多了一個解決方案,又會帶來許多衍生的問題。然後就會有一種「花心」的創業者,每個機會都想試一試。所以你看他今天在做社群,明天又跑去賣網購,後天變成在做 App。當然創業在某些時候需要 Pivot,但 Pivot 應該是在你深入某個市場後,才發現的轉折機會。在深入任何市場前,你所看到的商機,其實幾乎都不是真的機會。真正的機會如果這麼容易看到,那早就被別人搶去做了,哪還輪得到你。

最後一種瞎忙叫做「程式能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是工程師創業者,常常會誤把程式碼當做進度。因為未來很不確定,所以今天我還是寫一個新功能,至少心裡踏實一點。這也不是不好,只是這些新功能 99% 不是使用者要的東西,否則其他那麼多工程師創業者早就成功了。所以當他們都在寫程式,你就應該選擇不一樣的路線,例如多跟使用者接觸,深入了解他們的問題與渴望,例如寫網誌經營通路,這些,或許才是殺出一條血路的方法。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自己很忙的時候,記得,停下來,好好想清楚你到底在忙什麼,想清楚這些事情是否都是必要。當然,你可以留下 20% 的時間去做一些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事情,但是 80% 的力氣,請你有選擇的花在最核心的上面。

創業很難,但瞎忙一點幫助也沒有。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上分享很多科技趨勢,歡迎追蹤

(Picture via cdevers, CC License)

最棒的產品,無論是發明的、偷來的,還是抄來的

July 24th, 2012

今天起的早,閒來無事就開始「巡店」– 到處逛逛 appWorks 團隊們所經營的網站,看看有沒有發生什麼新鮮事。一打開 Fandora 新出爐的 4.0 版,逛了兩下,突然有一種「舒暢」的感覺 —  哇,這個網站的內容好美,整體的速度好流暢,用起來真是舒服。

然後我想到 Fandora 這個團隊,從一年多前加入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到現在,經歷了十多次 Pivots 之後,終於跨過了一個門檻,那就是開發出了讓人覺得「很棒」的產品。當然或許比起眾多「偉大」的網站,他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是一年就可以「幼幼班」晉級到這裡,這不禁讓人期待再給他們幾年,Fandora 會變成什麼模樣。

當然如果你問「業界人士」,他們會告訴你這個網站有抄襲 Fab 和 Pinterest 之嫌,是的,我想如果你問 Fandora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XP & Adrian,他們也會大方的向你承認。因為產品的重點真的不在點子是不是新的,產品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定要「超棒」。

剛好前幾天 Andrew Chen 聊到「Strive for great products, whether by copying, inventing, or reinventing」,也在講同一件事情。這是他看了「Steve Jobs: The Lost Interview」的觀後感,我大約在兩個月前也看了那支影片,看完之後也有一模一樣的心得,然後寫了「抄襲與創新」一文。

更重要的是業界朋友的意見,甚至是競爭產品有或沒有什麼功能,其實你不必花太多力氣注意。你該注意的,是你的目標客戶 (Target Audience) 要如何發現,並且愛上你的產品,愛到他們願意主動拉朋友一起來加入。這一個簡單的邏輯,基本上決定了一個產品的勝敗。99% 的情況下,消費者並不是在業界人士建議下花錢的,也沒有空找到、比較所有的類似產品。

所以你只需要專注在經營最棒的通路,蓋出最棒的產品,如此而已。當然這件事情做起來已經夠難,所以其他的,就交給別人去煩惱吧!

___

除了網誌,我每天也會在 Google+ 陪大家聊天,歡迎加入

影響力,不是收視率

July 23rd, 2012

今年的這個夏天感覺很像「超人電影節」,從「復仇者聯盟」、「蜘蛛人」一路到「蝙蝠俠」,幾乎所有熟悉的特異功能人士,通通都回到螢幕上演出他們的故事。看完之後,你或許會開始想像,如果我也有這些超能力,那會怎麼樣?

事實上,雖然不能像綠巨人一樣刀槍不入、或是像超人一樣遨遊太空,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很強的超能力。例如,我們有「治療」的超能力 — 當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有辦法安慰他們,講笑話讓開心起來。我們也有「召喚」的超能力 — 當你有一個好的目的,登高一呼,人們會自動朝著你集合起來 (不然至少你可以呼叫家裡的小狗)。我們還有「隔空移物」的超能力,你的一句話、一個照片、一篇文章、一支影片,都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行進方向。

而這些超能力,進到了社群媒體時代,通通被放大了 100 倍,所以我們看到黃哲斌的噴射機讓政府在一個月內認錯道歉不再買新聞,也看到沈芯菱透過她的網站來回饋給社會,號召了一群又一群的人跟她一起做公益。他們的這些成就、成果,都是社群媒體放大個人影響力最好的例子。

這正是社群媒體與大眾媒體最大的不同。

大眾媒體成本高昂,需要靠著賣廣告、賣內容維生,所以經營上務求「討好」大眾,而且是越多人越好,畢竟每一個收視點,都是價值幾十、幾百萬元的新廣告營收。所以結果是無論是新聞、談話節目,還是連續劇,最後通通變成了訴求社會最底層的狗血內容。反正只要能讓越多人看到,我們就能夠賺到錢,他們並不 Care 到底這些內容,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但社群媒體不必這樣,因為它的成本幾乎是零,所以你不用靠著賣廣告維生。既然如此,你也不必忙著討好「大眾」。事實上,要對社會造成影響,你只需要找到那一百、一千、一萬個願意加入你的人,那就夠了。

記住,衝流量、吸眼球,沒有什麼意義,請把精神專注在凝聚你的「影響力」,因為那才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超能力」。

(Photo via randysonofrobert,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