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第 0 步:找到你的共同創辦人

July 19th, 2012

Jamie 我有一個很棒的創業點子,你可以給我一點意見嗎?

每隔兩三天,我的信箱就會出現一封這樣的信。然後你再問他:「你有團隊可以把這個產品做出來嗎?」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這就好像要去報隊打三對三鬥牛,連中鋒都還沒找到,你就已經在討論戰術該怎麼運用。那基本上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等下萬一找到的是個後衛,現在這盤沙根本就是白推一場。

所以創業的第 0 步,你必須要先找到你的隊友,也就是你的共同創辦人。我說是第 0 步,不是第一步,因為找到共同創辦人之前,你根本還沒開始創業,就好像只有一個人,你上去鬥牛只能被痛宰一樣。所以在你想任何征服世界的春秋大夢之前,請先找到你的共同創辦人。

一個好的核心團隊該有哪些人?這個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我認為至少要有下面的四種角色:

  • Product Visionary — 能洞悉市場需求的人
  • Designer — 能設計出好用戶體驗的人
  • Hacker — 能快速解決程式問題的人
  • Hustler — 能快速解決一切其他問題的人

擁有這四種屬性的團隊可以是少於四個人的,也就是一個人可以擁有兩個以上的屬性,也有可能是好幾個人重複擁有同一個屬性,但一個「完整」的早期網路創業團隊,大概必須要兼具這四種能力。如果你自認是一個 Product Visionary 兼 Hustler,那你就必須要去把你的 Designer 與 Hacker 找來,或是找到一個兼具 Designer & Hustler 能力的 Co-founder。

當然你有可能一個人擁有這四種能力,但幾乎不太可能有一個人能夠同時兼顧這四件事情,又把它們都做得很好。所以除非你只是要開一間小小的個人工作室,否則早晚你必須要找到你的 Co-founders。事實上,觀察成功的網路公司,剛開始的 Co-founders 的數量與能力,幾乎決定了公司後來能夠走多長、走多遠。所以,找到好的核心團隊是創業的先決條件,第 0 步,不是第一步。

__

謝謝大家昨天熱情的參與「MR JAMIE 同學會 #1」,我聊得很開心,也希望每個來的人都有些收穫。沒參加到的人沒關係,我們下個月還會再見面!

(Image via johngotty)

可以真心愛上的「天染手作鞋」

July 18th, 2012

眼尖的朋友可能有發現,大約一個禮拜前,我的 Facebook 檔案換成了上面這張照片。這是一張幫吉甲地「天染手作鞋」拍的「宣傳照」,看起來輕鬆,其實得來一點都不容易。為了捕捉最生動的姿勢與表情,我大概重複嘗試了近 50 次的「飛躍」,攝影師才抓到幾張可用的照片。如果是十幾年前還在練籃球校隊的年輕人,這點小事當然難不倒我。但是 35 歲的大叔還是得服老,跳完之後總共「鐵腿」三天,所以請大家欣賞這張照片的同時,先感受一下大叔賣命演出的誠意。

接下來就要講到為什麼要推薦這雙鞋。之前聊過我接代言有三個原則:1) 不收代言費,2) 要對 appWorks 投資的團隊有幫助,然後 3) 必須要是我真心喜歡的產品。所以這次的跨刀當然還是沒有收半毛錢,而吉甲地雖然還不是 appWorks 投資的團隊,但有一位從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的創業者,後來加入了吉甲地的核心團隊,所以對我來說還是在「服務客戶」的範圍內。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我真心的喜歡這雙鞋子。

這是一雙 100% 在地、手工製造的帆布鞋,在吉甲地創辦人 Woody 的堅持之下,這雙鞋子用了 MIT 最棒的材料。例如最重要的帆布,他們與位在南投中興村的「天染工坊」合作,全部採用台灣原生植物所萃取的天然染料,再加上十多回的手染工法,慢工做出來的布料。像是照片裡這雙柿子色的手作鞋,就是真的使用南投產的柿果所製作而成,拿著新鞋,我還聞得到淡淡的柿香。

在這個講究全球供應鏈、快速量產、無限 Cost-Down 的年代,像吉甲地這樣願意挑戰不一樣的路線,用心的去找出、發揚本土價值的企業,我想更是應該被關注的。重點是這樣講究用料,手工製作的鞋子,吉甲地給它的定價卻一點也不比量產製造的國際品牌貴,這更讓人找不到任何不愛它的理由。

因此,我在這裡真心的分享我喜歡的這雙吉甲地「天染手作鞋」,如果你正好在找一雙類似的帆布鞋,或許你該給這樣用心的本土品牌,一個為你帶來感動的機會。

___

今天晚上的「MR JAMIE 同學會 #1」,報名人數已經遠遠超過我的預期。晚上我會儘量提早到達,努力的跟每個人都聊聊。也請大家先做好心理準備,第一次辦這樣的活動,如果到時候有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你多多見諒。

不管你願不願意,Apps 將徹底顛覆這個世界

July 17th, 2012

2011 年,蘋果在全世界賣出了 1 億支 iPhone,由 Google 帶頭的 Android 陣營,也賣出了超過 1 億支的智慧手機。也就是說,在去年,全世界每 35 人中就有一人,加入了 Smartphone 使用者的行列。不,這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這是史無前例的人類行為世代交替。

1995 年開始,瀏覽器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網路革命。從此大家對於報紙、雜誌、書籍,乃至於電視、CD、DVD、信件、傳真、電話的依賴也開始逐年下滑。17 年來,Internet 改革了資訊的取得、人們溝通的方式、下放了出版權力、推翻了娛樂產業,成為重要的銷售管道,最後還把真實生活中的朋友通通串聯起來。

可惜網路雖然厲害,但過去它畢竟是被拴在桌面上。所以當人們上網的時候是上網,一旦離開桌子,網路就幾乎無用武之地。因此雖然越來越不可或缺、越來越接近真實,但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隔閡,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勢。

直到智慧手機的出現,徹徹底底的推翻了這整件事。曾幾何時,當人們走在街上,注視的不再是周圍迷人的風光,而是眼前 4 吋大小的螢幕。三、五同事到餐廳裡共進午餐,沒在聊天,反倒是手頭在 iPhone 上為對方按讚。網路當年鞭長莫及的所有地方,搭著 iPhone、Android 這些小機器,現在通通都到達了。

這就是所謂的 Mobile Internet 時代,所以它不是手機的世代交替,而是人們的世代交替。從今以後,世界都有網路,網路也都有世界。井水與河水攪在一起,沒辦法再分辨此水非彼水。網路當年掀起的所有革命,還有它當年沒辦法掀起的所有革命,很快的,通通在這個世界上發生。

Mobile Internet 又可以概分以行動瀏覽器為主的「Mobile Web」,和以 Apps 為主的「App Internet」。前者主要是讓你透過 Safari 等這類「行動瀏覽器」,透過「HTTP」這個通訊協定,連結到像是「www.hbr.org」(哈佛商業評論)等的網站,去下載、消費「World Wide Web」上的內容。而「App Internet」則是讓你使用各式各樣的 Apps,透過 Internet 去取得資訊、服務、娛樂和商品。

用更簡單的方式形容,Mobile Web 就是讓你在 iPhone 上透過 Safari,連結到 www.facebook.com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App Internet 則是讓你在 iPhone 上,使用 Facebook App 去使用 Facebook 的服務。這兩件事情雖然聽起來類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Mobile Web 基於的是 HTML 標準,HTML 掌管的組織是 W3C,一個極度官僚、運作緩慢的協會。所以最新的第五代 HTML5 標準,預計要到 2022 年才會正式釋出。你沒有聽錯,是 10 年後的未來。

而 Mobile Apps,或是所謂的「Native Apps」,基於的則是個別平台所提供的開發環境。在 iOS 上,你要用 Objective-C 語言透過 iOS API 去開發,在 Android 上,通常則是使用 Java 語言,去呼叫 Android SDK 來產生功能。如果講這些太技術,那你只要記得這些智慧手機上有很多的尖端功能,像是相機、多點觸碰、方位感測、人體偵測,乃至於聽聲辨人等等功能,透過 Mobile Web,通通無法使用。要發揮這些先進裝置的能力,來帶給消費者最棒、最享受的體驗,你需要透過原生的 Mobile Apps。或者說得更簡單些,在 iPhone 上用 Safari 上 www.facebook.com,你並沒辦法上傳照片、沒辦法獲取 Push Notifications,但換成 Facebook App,這些通通做得到。因此,在行動上,人們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 Apps 裡面,而 Mobile Web 則會越來越不重要。

統計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件事情,在 Mobile Internet 發展較快的美國,根據 Flurry 公佈的數據,到了 2011 年底,人們每天已經花超過 1.5 小時在 Mobile Apps 上面,較 2010 年同期成長 42.4%。但同時間花在 Web 上面的注意力,卻只從 70 分鐘成長到 72 分鐘。Apps 已經是 Web 的 1.3 倍,而這個差距還在拉大當中。

所以 Mobile Internet 的革命等於 App Internet 的革命,而你必須要了解 Apps 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事實上,這也很難形容,因為 Apps 勢必徹底推翻這個世界。

以購物為例,在過去的這個聖誕節,全美的人口中,已經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在商場裡面,透過 Apps 上網去比價,然後甚至直接在手機下單購買,而沒有在店裡面消費。另外也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先在手機上透過 Apps 看過商品評價,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以導航為例,最早以前,我們必須要在車上放上一本地圖。後來,我們去加裝一台導航機,或是在買車的時候直接選配原廠的地圖設備,但每到要用的時候,往往才發現不是景點資訊過期,就是地圖缺乏更新。但自從手機有了 Maps 之後,這些煩惱通通消失。事實上,專門生產導航設備的 Garmin,在 iPhone 上市以後,股價已經從 120 美元一路跌到只剩 40 塊。

再以朋友、家人間連絡感情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但 WhatsApp 和 Line,早已取代了簡訊、電話和 Emails 的地位。拍了一張照片?現在大家都直接「APP 給你」。有什麼事情要交代?直接錄個語音用 WhatsApp 傳最快。心情不好?Line 的搞笑貼紙最能代表你的心情。沒錯,這些都是之前幾乎不存在的溝通情境。

而前陣子大流行的「Draw Something」,更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以前朋友聚會時,最喜歡玩的比手畫腳遊戲,現在可以透過這個 App,和遠方的親朋友好一起玩。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分隔兩地的兩個人,可以透過有趣的互動,連絡彼此的感情。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相信我,這只是一開始而已。現在之於 App Internet,就好像 1998 年之於 Internet 一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應用會被開發出來。如果你認為過去 20 年的網路發展,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效率,更加美好,那相信我,這次的 Mobile Internet 革命,將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___

我的生活筆記、隨拍照片,通通分享在 Twitter 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管理》雜誌; Photo via superamit,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