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我的成長磨練:天天寫網誌

June 11th, 2012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每天早上五點到八點是我的「網誌時間」,除非家裡有緊急的事情,否則誰也不能打擾我做這門功課。我從 2009 年 6 月開始寫網誌,到現在剛好三年,累積了 580 篇文章,每個月有超過 50 萬人次閱覽,在 Facebook 上觸碰到的更超過 1,500 萬雙眼睛。想起來其實有點誇張,憑著一己之力,前後只花了 3,000 小時的時間,最後就能夠蓋出這麼一個小具規模的媒體,在這場社群媒體革命來臨之前,聽起來大概像是天方夜譚。

不過那不是今天的重點,我今天想聊的,是這三年下來的網誌生涯,如何讓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長。

寫網誌幫你紀錄思緒

寫網誌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記錄你的思緒。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當你每天吸收了那麼多的新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篇文章把感想記錄下來,不但會加強你的記憶,也方便日後可以回過頭來咀嚼、參考。我其實常常回過頭去看我以前寫的文章,當然有時候會覺得當初的想法很幼稚,但也常常會發現我居然忘記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如果當初沒有寫下來,那這些東西很有可能就都不見了。

寫網誌可以強化你的論述

當然如果你只是要想法寫下來,準備將來給自己看,那一本筆記本就解決了。但就因為網誌要面對的是全世界,所以你被迫必須要好好把思緒整理清楚,再刊登出來。我們常常說要把一件事情融會貫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把它拿來教會別人。所以網誌就是你的 24 小時線上教室,當我在網誌上解釋給讀著們聽時,其實自己也常常在過程中更掌握了這個想法的真正精髓。

寫網誌幫你面對顧客

閉門造車常常是許多創業人容易掉入的陷阱,由於產品開發的過程通常是內化的,所以一忙就是好幾個禮拜沒跟人群接觸,這常常讓你陷入自己的世界當中,忘了問問人們的需求是什麼。但如果你固定寫個網誌,至少有一個和全世界溝通的管道,讓你可以不斷的把想法跟計畫和大家討論,減少過度自閉的可能。而和讀者間的留言討論,也可以訓練溝通的藝術,和如何說服潛在客戶的技巧。

寫網誌幫你了解他們的喜好

很多人沒發現,網誌除了是散播思想的好管道,更是深入客戶喜好的絕佳途徑。我每天都會看看各篇文章的點擊率、被按讚分享的強度、留言的內容與瀏覽路徑等等重要資訊,來幫助我了解創業者的喜好。而創業者也正是 appWorks 的潛在客戶,所以在經營網誌的過程中,除了我自己進步,其實同時間也更貼近了我的市場。

網誌會給你能量

除了網誌本身,其實你吸引來的這群讀者,也會給你很多的能量。好的文章,他們會幫你分享、推薦。好的想法,他們會吸收,融入他們的思想中,再散播給其他人。他們會和朋友聊到你,會和老闆提及你,很多時候,機會就會從這中間開始產生。說的誇張一點,appWorks 能夠從一個想法走到今天育成了 80 個創業團隊、220 個創業者,還募集了一支新台幣 3.2 億元的創投基金,它背後所有的能量,其實都是我的一個小小網誌開始累積起的。

寫網誌讓你成為社群的一員

最後,寫網誌還會讓你成為「網誌圈」的一員。網誌圈可以說是一個由「網路意見領袖」所組成的小社群,所以成為它的一份子,會給你帶來許多好處。例如圈子裡的人其實常常互通有無,分享別人沒有的資訊。大家也很樂意互相幫忙,在關鍵時刻協助彼此宣傳重要的資訊。兩年多前,當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收件時,我們就得到了像是 InsideMMDays 等重要部落格的火力支援,最後收件的成果,也是大大超乎我們的預料。

寫到這裡,我想你應該已經可以體會,為什麼我堅持沒有人可以打擾我的網誌時間。事實上,要說那是我一天最有生產力的三個小時,那也一點都不為過。因此,如果你也想像我一樣,把自己放在成長的軌跡之上,那我大力的推薦你,從今天開始,每天寫一篇網誌。相信我,三年之後,你會非常慶幸自己今天做了這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管理》雜誌; image via andreajoseph, CC License)

Airtime: 幫你認識「朋友的朋友」的社群網站

June 8th, 2012

(大家都沒有發現右邊這位仁兄是誰嗎?)

還記得兩年前紅極一時的聊天輪盤 Chatroulette 嗎?那時 18 歲的俄國創辦人 Andrey Ternovskiy 後來真的學 Facebook 搬到了矽谷,也學電影裡的 Zuckerberg 擺了創投好幾道,但唯一的不同是他最後居然沒有接受任何投資,所以當後來 Chatroutte 的使用量大幅下降,他也就失去了一切的 Leverage

但今天要講的不是 Chatroulette,而是當年 Napster 的兩位創辦人 — Sean Parker 與 Shawn Fanning,又再度聚在一起,創辦的 Airtime — 一個比 Chatroulette 更棒的 Chatroulette。和 Chatroulette 一樣,Airtime 的目的是要讓你可以與陌生人視訊聊天。但和 Chatroulette 不一樣的是,它會根據你的興趣,幫你找到適合的對象。也跟 Chatroulette 不同的,是它透過 Facebook 登入,讓你可以找「朋友的朋友」聊天,增加一拍即合的機會 (你沒記錯,Sean Parker 就是當年把 Zuckerberg 拉到矽谷的那位 Facebook 總經理)。

我一直覺得「朋友的朋友」是「交友」裡面最最重要的一環。我很喜歡問結婚的人,當初是怎麼認識另一半的,而幾乎一半以上的答案都是「朋友的朋友」。這個道裡其實很容易了解,物以類聚,朋友的朋友最有可能興趣相投、價值觀相仿。朋友的朋友也最容易混熟,因為有共同的朋友可以當話題、當電燈泡。

但是這件事情以前在網路上做不到,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更何況要認識你的朋友。但有了 Facebook 的 Open Graph 之後,當場一切都改變了。在使用者的授權之下,網站可以知道他是誰,朋友是誰,朋友的朋友又是誰。因此,Sean & Shawn 會選擇用這樣的角度解決陌生交友的問題,我覺得是很聰明的嘗試。

而他們會去「」Chatroulette 這個有達到某種程度的「Product-Market Fit」,但卻沒有持久的模式,更是有趣。其實當年的 Facebook,也是偷了剛開始很受歡迎,但後來被網站速度拖垮的 Friendster 的交友模式。所以如果 Airtime 能夠解決 Chatroulette 的「Retention」(留下率) 問題,那幾乎不用擔心「陌生交談」這件事情沒有市場性,因為 Chatroulette 早已經證明了那是市場可以接受的東西。

所以市場傳言已久 Airtime 終於出爐了,Sean & Shawn 多年後再度合體, 更成熟老練的兩個人,果然一出手就非常的犀利。當這樣的策略能不能真的產生火花,最終還是市場的選擇,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網誌以外,我每天從早到晚的小心得、有趣照片,通通可以在 Twitter 找到

(Picture via ronenv)

流言終結者 #14 –「只要把這個做出來,我就成功了…」

June 7th, 2012

初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想要他正在弄的產品,好像人山人海已經擠在外面排隊等待,只要他把這個產品蓋好,大門推開,就可以看客人開始瘋狂湧入,白花花的鈔票從天上大把大把灑下來。

問題是,99.99% 的創業故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其實這些所謂「成功」的創業團隊,成功的通常都不是他們第一個產品。大家最喜歡講「Angry Birds」有多麼受歡迎,在全球超越了 10 億次下載。但很少人願意去了解的是,Angry Birds 早已是 Rovio 的第六十幾款產品。在那之前,Rovio 已經創業 6 年,在寒冷的北歐度過了數千個無人問津的日子。

前陣子很紅,超過 3,500 萬人在玩的「Draw Something」,又是另一個例子。這個 App 其實是 OMGPOP 的第三十多款遊戲,在那之前,OMGPOP 也早已存在了 6 年。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承認,在 Draw Something 「爆紅」之前,OMGPOP 就只差這麼一點點,便要關門大吉收工回家。當然現在他們成功的以 2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Zynga,大家也方便的忘記了他們是多麼痛苦掙扎了 6 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二月突破單月 1 億人次到訪,被認為有可能挑戰 Facebook 霸權地位的當紅「興趣社群」Pinterest,也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從去年底開始竄起,短短幾個月內衝上全球 50 大網站的排行榜地位,讓創投都搶著「給錢他們」。但當大家津津樂道這個「爆紅」故事的同時,其實很少人注意到 Pinterest 團隊早從 2009 年就開始創業,Pinterest 網站剛上線的前 9 個月,會員人數連 1 萬個都突破不了。為了突破困境,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只能每天寫信給這些使用者,約他們喝咖啡,看看網站到底哪裡有問題。

像這樣的故事我還可以舉出好幾打,因為每個成功的網路公司,背後都有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當然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對有些人是一、二年,對有些人則長達六年、八年,但你幾乎找不出有任何新創團隊,在產品推出的第一天,就出現瘋狂搶購的情況。

歸咎原因,其實「市場」並沒有那麼容易。每天醒來,早已有太多的媒體、產品、訊息在等著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荷包,要一個新產品在上市的第一天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出線,那當然是一個不切實際期望。

「可是這個東西市場上沒有啊!」第一次創業的人會說。

其實沒人做的東西往往不是因為其他人沒想到,而是因為根本沒有人需要。創業者在腦中想像了一個完美的使用者,然後自以為全世界人都跟他有一樣的想法,需要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因此當他第一次把產品「完成」、推出市場之後,當然只會大失所望,因為除了來友情贊助的朋友之外,這世界上的人,並不需要這個東西。

但那並沒有關係,因為這是創業必經的磨練。從天上掉到凡間後,有一些團隊會適應不良,不久之後就放棄創業。但也有一些團隊,他們會把自己歸零,重新去學習所有在「市場」中的生存之道 — 如何設計一個符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何聆聽使用者的回饋,篩選其中值得參考的意見來改善產品、如何透過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進行推廣、如何與記者朋友保持好關係、如何和通路建立起合作、如何簽下客戶、如何訂價等等等等數十、數百個創業者必須要會的事情。

這個過程當然少說要個兩、三年,接著如果他們還沒有餓死,這個團隊才會有機會開始慢慢找到一些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是很踏實的,因為你完全知道你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至於剩下那 0.01% 第一天就「爆紅」的,相信我,你不希望當他們,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上去的,而當「市場」離他們遠去時,他們也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下來的。

所以,各位第一次創業者,別急著成功,因為成功前的所有磨練,都是一個未來領袖必經的道路

——

除了網誌,我每天還會在 Facebook 分享許多有用資訊,歡迎追蹤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5 月號《30 雜誌》)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