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其實,電視老早就數位化了

June 3rd, 2012

早在 2008 年,當 YouTube、土豆網、PPStream 等「線上影音」平台才剛普及沒多久,研究機構「創市際」所發表的一項調查中就有非常驚人的發現 — 在 15 至 30 歲這個「數位原生」族群中,透過網路欣賞影片的使用習慣,當時就已經大幅的超越了電視的使用。而如果把這個範圍再縮小到 15 至 24 歲,那網路影音的用量甚至是電視的兩倍有餘。

所以雖然在政府的推動之下,電視數位化從今年開始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但你得承認,對於年輕人來說,那幾乎已經是個歷史事件。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電視不但早已數位化,根本還徹底的網路化。別的不說,光是 YouTube 一個平台,每分鐘收到的上傳影片量就高達 72 小時。換句話說,每個小時,YouTube 上所新生的影音內容,就足以媲美 4,320 個電視頻道的總合。更重要的是,電視只能按時收看,但這些網路影音平台上積累的海量內容,你卻可以任意的隨選播放,愛怎麼看,就怎麼看。(謝謝社群贏家提醒數字更新)

所以所謂數位化,其實根本不是電視訊號的轉換那麼簡單。數位化背後真正代表的,是媒體使用權的下放,是消費者拿回主動權。從此以後,我們不再被強迫接受電視台安排的節目表,也不再被強迫接受第四台業者安排的頻道數。

而這件事情背後,需要一個強大的軟體、網路產業支持,因為在這個內容爆炸的時代,消費者需要更好的軟體,來協助他方便的取得想看的內容。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美國,無論是 iTunes、Hulu 或是 Netflix,都是花了好幾年功夫累積,才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內容平台。終歸,這是一個軟硬整合、數位匯流的年代,所以除了規格的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去真正服務消費者的需求,那才是王道。

(本文編輯後刊於2012年5月《廣告》雜誌, Photo via williamhook, CC License)

你還剩幾發 Pivots?

June 1st, 2012

Premature scaling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Jamie Lin

最近有幾個遊戲製作團隊不約而同的來找我幫忙,每個都已經創業一年左右,當初都是大公司裡面的高手,不滿老闆們總是不照顧員工,於是湊了幾百萬的資金,準備要做款受歡迎的遊戲,等賺到了錢再好好犒賞員工,振興一下這個產業的風氣。

可惜事與願違,總是還沒做到一款受歡迎的遊戲,銀行裡的存款就快要見底。一問之下,公司雖小,員工人數已經接近十個。每個月開門什麼事情都還沒做,就要花掉 50、100 萬,第一款遊戲一做就是 6 個月,有時候進度不小心再拖到一下,遊戲都還沒上線「封測」(Closed Beta Test),錢就花玩了。

這其實是從大公司跳出來創業的人最常有的通病,那就是直覺的以為「小公司 = 大公司的縮小版」,所以從美術、程式、企劃、產品經理一路到總機,通通採正規軍的編製。但你仔細想想,如果用這樣的邏輯創業,那要打敗大公司的機率微乎其微。大公司資源豐厚,編制完整,一次就是開 8 個、10 個專案,其中只要有一、兩款出現小成功,再把行銷預算整個灌下去,當場就把前面的投資成本全部連本帶利賺回來。

但小公司沒辦法這樣搞,你不但一次只能做一款遊戲,而且就算出現小成功,也沒有行銷預算可以倒。所以你不能打正規軍作戰,必須要改打游擊戰,當個大公司的相反。他們分工明確、編製完整,你就必須要以一敵三、借力使力。他們花大成本在刻遊戲畫面,你就必須要認清大多消費者其實要求不高,先花 20% 的力氣達到 80% 水準就好。他們花一年的時間做「史詩級的大作」,你就必須要從一個月一檔的「小品」開始。他們卡在 Web Games 上面,那你就在 App Games 裡面找到出路。

也就是說,當他們用大大的資金去做出多個嘗試,那你就必須要用你少少資金,也做出最多個嘗試,最多個 Pivots。畢竟做遊戲的成功機率大家都差不多 (如果你的機率比大公司低很多,那也別出來創業了),每一塊錢投資的期望值也不會差太多 (小品遊戲如果比大作好賺,那就會有更多人投資小品,搞到最後大家都差不了多少),所以除了儘量「壓榨」自己的成本外,你就只能增加嘗試的次數,才能提高在有限的資金裡面,找到一個成功的機率。

這個邏輯除了遊戲產業適用,其實整個網路產業都適用。重點不是你準備了多少錢,而是在這麼多錢裡面,你到底可以做出幾個 Pivots。所以今天的作業,請你盤點一下創業以來的 Cost Per Pivot (花了多少錢除以做出幾個 Pivots)。接著看看自己還有多少錢,換算起來等於還有幾發 Pivots。如果這個數字大於 10,那恭喜你,還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如果小於 3,那親愛的,或許你該考慮開始縮衣節食。如果小於 1,嗯,我建議你立刻暫停所有工作,因為你的公司其實已經半個人躺在棺材裡面了。

(Photo via marine_corps, CC License)

為什麼 Facebook 的光榮 IPO,最後演變成一場大災難?

May 31st, 2012

在連續三天下跌之後,Facebook 的股價昨晚已經來到 28.19 元一股的低點,比起當初 38 元一股的上市價,足足掉了 26%。不,這不是希臘的問題,因為大盤在這段時間基本上是持平。這也不是科技股的問題,因為 Google 與 LinkedIn 都只有小跌 5-6%。(而且很有可能是被 Facebook 拖下水的)

所以這是 FB 自己的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當初信心滿滿,兩度提高 IPO 價格,結果風光上市之後,股價不但沒有瘋狂上揚,卻淪落到這樣的窘境?

背後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包括技術性的 — Facebook 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 IPO (以市值計算),IPO 當天的成交量更是 Nasdaq 最大,佔整體交易達一半,所以 Nasdaq 的電子媒合系統從開盤就出現不堪負荷的情況 — 很多投資人甚至在開盤後都不知道自己有分配到 Facebook 的 IPO 股票。這些種種情況累積起來,造成了信心的動搖,而且每天越搖越大。

不過那樣的東西應該是暫時性的,如果說股價擺盪個 10%,我覺得合理。但 FB 要像現在這樣狂瀉 26%,幾乎是信心崩盤的情況,那應該是比技術面更深層的問題,也就是基本面有狀況。這點,我覺得從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昨天在 D10 發表的年度 Internet Trends 其中一張投影片,可以看出些端倪。

從上面 Mary Meeker 分析的數據可以看到,在經歷了一段飛速的成長後,Facebook 的活躍行動用戶已經正式在去年第四季超越整體的一半,這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對於 FB 的長線布局是很棒的消息。但對於短期的營運,卻是很壞的消息,因為 Facebook 行動版本並沒有任何廣告版位。所以從「每戶營收貢獻值」 (Averaged Revenue Per User, ARPU) 看去,隨著 Mobile 的成長,Facebook 的營收效率也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明顯的停滯,這對於財務表現是一個警訊。

也就是說,市場正在表態,既然 Facebook 已經有一半使用者移到 Mobile 上了,那你就必須證明你能在行動上也找到像 Web 上一樣好的獲利模式,否則這家公司的遠景堪慮。因此股價陷入盤整,大多數投資人決定觀望 Facebook 的策略演進。

但 Facebook 這廂也沒有閒著,所有 Facebook Page 的管理者應該在這幾天都有發現,他們已經開始全面推廣「Promoted Posts」的服務,也就是讓你可以付錢增加貼文的曝光程度。沒錯,這是厚臉皮從 Twitter 那邊偷過來的招式,但從小藍鳥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廣告型態顯然非常有效,而且跟 Mobile 是一個絕配。

所以,Facebook 的股價在一上市後就慘遭圍剿,但長期而言,我認為這只是市場的後知後覺。Facebook 在行動上有很強的能量和影響力,我也很有信心類似 Promoted 這種邏輯的服務,將能夠給他們比現行 Cost Per Click 廣告更有效的獲利模式。剩下的,就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了,就讓我們接著看下去吧。

(Photo via andrewfeinberg,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