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年輕人,勇敢加入「明日」的台積電吧!

May 15th, 2012

 

 

我們都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但其實企業也不例外。課本也許告訴我們組織可以「永續經營」,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幾乎從未發生,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人性有很多的弱點,因此烏托邦與太平盛世,當然也就只能在理論上成立。

但那不是重點,因為你根本不該加入永續經營的企業。

財務回報

根據定義,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是那個能夠長期停留在上圖橘色「成熟」區域,並且避免掉入紅色「衰退」區域的人。問題是,加入這樣的企業,除了「好像很穩定」之外,你什麼也拿不到,因為企業本身的成長早已非常緩慢。

台灣年輕人最喜歡加入的「台積電」,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往,當他們處在綠色的「高成長」時代,許多員工因為股票、分紅,讓他們的辛苦付出得到了不錯的回報。但如果你去問問這幾年加入 TSMC 的學長、同學,你會發現他們根本沒「賺」到什麼。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過去五年,台積電每年的營收成長只剩下 5.8%,甚至比中國的 GDP 成長還要低,當然很難有多餘的現金可以獎勵員工。

個人成就

更重要的是,你會想加入台積電,絕對不是只因為一個「錢」吧?除了愛、希望和勇氣,我想任誰都會想試試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用力的留下一個大大的腳印。問題是,現在加入 TSMC,你幾乎注定沒有機會去踩這一下。攤開台積電的重要決策核心,根本沒有一個人是最近 10 年內加入的。事實上,你可以去看看任何重要科技公司的核心成員,幾乎 99% 以上,都是在公司早期加入的。

這個原因也非常簡單,並不是他們比你聰明,其實就只是因為他們比你更早加入,如此而已。因為早加入,他們對公司的高層、策略、文化、制度、組織、歷史,都比你更為熟悉。所以除非你真的比他們厲害好幾倍,而且可以被證明,否則實在很難說服所有人他們該被你置換。

加入明日的台積電

所以你該怎麼辦?當然是不要加入「今日」的台積電。你應該往前面找過去,去看看有什麼公司,有機會成為「明日」的台積電。處於綠色「高速成長」中是最保險的,因為這種公司就像 20 年前的 TSMC 一樣,商業模式已經找到,正在經歷快速擴張的階段,所以你很有可能可以跟著他們一起乘風破浪而起。

但如果你想要成為明日的曾繁城、蔡力行、宣明智、洪嘉聰 (台積、聯電決策高層),那你必須要再往上游前進,去找處在藍色區域,有潛力,但是還沒有完全成氣候的新創公司。這種公司通常是在 10 人以下,特色是有一個創辦人,讓人一聊就著迷,很想跟著他一起冒險的。

你一定會問,這些公司哪裡找?其實也沒有太遠,5/26 (六) 1:00-5:00PM 在台大闈場,appWorks 將與台大創創學程聯合舉辦「2012 夏季 新創公司 正職/實習媒合會」,當天將會有超過 30 家一流的網路公司在現場,釋出近 100 個工作機會。或許,值得你追隨一輩子的下位張忠謀先生,就會在那裡等著。

機會我們已經幫你準備,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

(Photo via joshbersin)

貝多芬與比爾蓋茲

May 14th, 2012

我想大多數人都感覺得到,「音樂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緩慢卻巨大的革命。人們從買唱盤、買卡帶、買 CD,到最後隨著網路的普及,開始不買音樂了。很多音樂圈的人覺得消費者背叛了他們,侵犯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但事實上,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是,這個所謂的「權力」,也只不過是過去這幾十年來的一種「主流商業模式」,並且註定有一天會被淘汰

一直不知道怎麼有效的解釋這件事情,畢竟大多數人從小被「版權」的觀念洗腦太深,早已把它與「陽光、空氣」放在同一個資料夾裡面,似乎如果有人膽敢挑戰版權,就是在要剝奪我的生存權力一樣。倒是昨天晚上 EZTABLE 的創辦人 Alex Chen 傳給了我一支 TEDx 的影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演講者 Jose Bowen 是德州達拉斯 SMU 大學藝術學院的院長,平常主要的教學領域是音樂。他這次的 TEDx 題目是「Beethoven as Bill Gates」,現在請大家欣賞:

從 Bowen 分享的這段故事裡面,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其實音樂產業最早的「出版品」,並不是預錄好的曲目,而是「樂譜」這個東西。而販售樂譜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產業,那是因為從 19 世紀初期開始,「鋼琴」被發明而後量產,逐漸變成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的產品。沒錯,就像個人電腦一樣,鋼琴是硬體,樂譜是軟體,而貝多芬就是當年乘著這股巨浪成為業界巨擘的那位仁兄,因此,音樂產業的 Bill Gates。

而在這一場大革命之前,音樂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答案是「表演活動」。那時連作曲與樂手分工的制度都還沒有,如果你要聽莫札特,那就得要等他本人來到你的城市訪問時,否則你就要跑一趟維也納。除此之外,你就只有鎮上的樂手可以選擇。不,你家裡面並沒有任何音樂設備,要享受音樂,就是要付錢買門票看表演。

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也只不過是 200 年前的事情,但到了兩個世紀後的現代,卻有多少人誤以為賣版權、賣 CD,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權力。其實消費者要的很簡單,就是享受音樂、享受表演,如此而已。在沒有這一切設備之前,演奏會本就是音樂的主流商業模式。而在網路讓一切歸零之後,演唱會又成了音樂的主流商業模式。我們只是回到原點,把省下來買「版權」的預算,又用了另一個方式花在「音樂」上,但大家對音樂的喜愛,其實從來沒有變過。

最終,大概沒有人能阻止這個世界改變,但只要你願意,任何人都有機會像貝多芬、比爾蓋茲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最後的贏家,就看你用哪個態度去看這個世界,如此而已。

(Photo via ps_ico, CC License)

換顆腦袋

May 10th, 2012

最近出門去開會時,發現會議桌上人手一台 iPad,常常除了簡報的那位仁兄之外,幾乎很少人在用「筆記電腦」寫筆記。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天龍國或是科技圈特有的現象,但是事實上它並沒有這麼簡單。

翻開最近開始跑出來的 2012Q1 北美電腦銷售數字,在慘淡的 2011Q4 後,PC 產業在過去的這一季,總算開始稍稍回春,整體較一年前上升 1.0%。但接下來你再看清楚這個成長從哪裡來,你就會發現事情有點不妙。總共 16 萬台多賣的電腦中,有 8.1 萬台是來自 Apple,也就是 Mac 的成長。而更慘的是,扣掉 Mac,另外前四名的 PC 製造商,整體居然是下滑 2.0%。而且,你看到了嗎?就當 PC 市場停滯的同時,這些年的蠶食鯨吞下來,Mac 的市佔率終於第一次來到 2 位數了,可怕吧。

當然全球的情況沒有那麼悲觀,PC 全體上升了 2.3%,而且在聯想與華碩的帶頭之下,前五強也是上升的局面。不過我想北美市場應該是世界的領先指標,所以上面的戰況蔓延到下面,很有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這裡的時間,很有可能也只是 2-3 年。另外,從蘋果自己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Q1 他們賣了 4 百萬台 Macs,較去年同期上升了 6.4%,也比整體 PC 市場來的好很多。

光從「電腦」的市場去看,雖然 Mac 在緩緩成長,PC 則是小小掙扎,不過情況好像也沒那麼糟。但其實那只是事實的一半,因為同樣在 2012Q1,Apple 除了賣出 400 萬台 Macs,他們還賣出了 1,180 萬台 iPads。沒錯,兩者加起來,足以讓 Apple 超越 HP,成為全球第一名的電腦製造商。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而且應該是一個死亡交叉。

所以,大家都在用 iPads,那不是只在科技圈才有的現象。平板電腦快速取代人們對 PC 的需求,那是在全世界都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所謂「後 PC 時代」的來臨。

「這干我什麼事?」你問。

干你很多事。以往,製造一台 PC,台灣的供應鏈可以賺到美金 30-50 元。現在,製造一台 iPad,台灣的供應鏈只能賺到美金 2 元。沒錯,我們 PC 製造業,我們整個社會賴以生存的經濟火車頭,已經開到了懸崖旁邊。當蘋果 2012Q1 獲利較去年成長兩倍的同時,Acer 卻要靠著變賣祖產才能轉虧為盈。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情況。

歡迎來到後 PC 時代,親愛的台灣同胞,現在,請你開始換顆腦袋。

(Photo via waf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