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投」的真正意義

February 20th, 2012

Moore’s Law (摩爾定律):一個固定大小的 IC 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 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如果要說近 40 年來的 PC 產業發展,包括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它的背後有什麼靈魂人物的話,那 Gordon Moore 絕對是當之而無愧。大家最耳熟能詳大概就是他於 1975 年提出的 Moore’s Law,這雖然不是一個物理學上真正的定律,但幾乎精準的預測了過去這半個世紀來半導體產業進步的速度。

但除此之外,他其實還有兩個非常大的貢獻。1968 年,他與 Robert Noyce 一起創辦了 Intel,之後為我們創造了 286, 386, 486, Pentium 等一代又一代先進的個人電腦核心。更重要的是,1957 年,當他與著名的「8 人叛變小組」一起離開 Shockley Semiconductor 去創辦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時,鮮為人知的是,也在那個過程中也意外創造了整個創投產業。換句話說,矽谷創業者今天能夠享有這麼肥沃的土壤、領先全世界的創業環境,Gordon Moore 居功厥偉。

在 Fairchild 之前,美國的科技產業並不流行創投。Moore 原先服務的 Shockley Semiconductor,便是由 William Shockley 教授 (矽晶體的發明人) 自掏腰包成立。但 Prof. Shockley 以他近乎冷血的管理方式聞名,在應徵的時候,他給來面試的人做的居然是一連串的精神測驗,並且 Moore 本人還會親自拿著馬錶量測每個人完成的速度。也因此 Moore 等人在那邊上班不到一年,便萌生去意。

但一群才剛出社會沒多久的小夥子,哪來的資金創立自己的公司?所以他們找上了生產相機的 Fairchild Camera,並且靠著他們對矽晶體的理解和熱情成功的說服了創辦人 Sherman Fairchild,出資讓他們設立新公司。這個投資案很快的便證明是門超級成功的生意,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在短短的 9 年內,便從 12 人成長為 12,000 人,營收更是突破當年的 1.3 億美元。當年的八位創辦人,也紛紛成為在半導體產業極受尊重的先進。

也因此當 Moore 與 Noyce 於 1968 年再次搭檔,自掏腰包 25 萬美元創辦 Intel 時,他們很快也的吸引來了創投的支持。而 Intel 也再次證明是超棒的投資標的,創辦後短短的兩年內就上市,為投資人贏得上百倍的報酬,也讓 Moore 和 Noyce 從此成為半導體行業教父級的人物。而在這前後 20 年左右的過程中,除了 Intel,其他從 Fairchild 週邊衍生出來科技公司,也都按照著前人設下的典範進行募資,所以從那邊,創投產業的遊戲規則也漸漸被制定了出來。

所以如果你問我 Venture Capital 是什麼?我會說它根本不是一種投資的方式,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Enabler」,一個是讓年輕人有機會嘗試、實現他們理想的「開門者」。它的發源是這樣,它的過去是這樣,它的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只是「開門」這件事情,在最近這 10 年來,有非常重大的改變。跟當初的半導體/硬體產業相比,當今的軟體/Internet/App 產業所要求的創業資本,簡直就是趨近於零。這雖然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進入門檻,但也同時大大提升了創業的成功門檻。

也就是說,現在一個創業者所需要的 Capital,已經遠遠超過了 Money Capital。除了錢之外,你還需要 Intellectual Capital、Human Capital 和 Business Network Capital。因為雖然你只需要一點點資金,就可以開始創業,但是要成功,你非得有大量而且精準的知識、人才和合作夥伴不可。

也因此,在三年前創立 appWorks 的時候,我們決定要「重新發明」創業投資。我們把上述創業者需要的關鍵幫助,集合在一起稱之為「appWorks 育成計畫」,接著再佐以種子資金,讓所有參與的團隊能夠一站獲得全部的 Startup Capital。事實證明這樣的模式非常有效,以從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的 10 個團隊為例,兩年後的今天,還有 9 個團隊持續在追逐他們的夢想,5 個團隊已經在核心生意上開始獲利,還有 4 個團隊成功募得了下一輪的創投資金,讓他們可以繼續去放大他們的商業模式。

所以今天,我要在這裡跟大家宣布:「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從現在起接受申請。我們歡迎所有想實現理想的創業者加入這個大家族,整個 appWorks Family,包括 appWorks 經營團隊、我們的 20 多位 Mentors,以及 80 多個育成過的團隊,都在這裡準備好要幫助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創業不應該孤獨,不孤獨的團隊更有較高的成功機率。無論你已經創業一陣子、剛開始創業,或是正在考慮創業──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via edyson, CC License)

從笑匠 Louis CK 兩週創造百萬美金營收,看數位內容的未來

February 19th, 2012

Louis CK 是一位北美笑匠,他的表演形式是一個人站在舞台上,面對著台下上千名觀眾,在幾乎不靠任何道具輔助的情況下,獨自撐起一段一整個小時的演出,一個接著一個的抖出令人噴飯的笑話。在美國,像 Louis CK 這樣的笑匠稱作「Stand-Up Comedians」,翻譯成中文,比較接近我們的「單口相聲演員」。他在他這行還小有名氣,雖然不像 Eddie Murphy、Chris Rock 或是 Jerry Sienfeld 這些世界級的喜劇天王那麼有名,但是在北美 Louis CK 也還算是有小有名氣。

我還蠻喜歡他的作品,尤其那些挖苦現代人思想巢臼的,像是對工作、權力、性、物質等的種種荒謬觀念。沒看過他的人,這裡有一個精采的段子:

不過除了像其他笑匠一樣表演、講笑話,Louis CK 最近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他把紐約著名的 Beacon Theater 租下來,在現場 2,500 名爆滿的觀眾前面給了兩場笑聲連連、非常出色的表演。但這兩場表演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 Louis CK 另外請了一組人員,把這兩場演出全程錄了下來。之後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把這支影片剪出來,並製作了一個網站,然後把影片放在網站上用每個授權 5 美金的價格,開始賣給全世界任何有興趣的觀眾。

這件事情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如果 Louis CK 和一家專業的製作公司合作,他並不需要付出任何的費用,以他的名氣,甚至還會先得到一筆為數可觀的權利金。但他受夠了這些製作公司總是要把一個數位授權和一張 DVD 一樣,以高達 20 美金的價格販售,而且還要加上分區、防拷貝等種種限制考驗觀眾的耐心。除此之外,他們也從不願意釋出國際版的授權,讓「海外」的觀眾永遠看不到 Louis CK 好笑的表演。

所以他決定自掏腰包 20 萬美金製作費,花好幾個月的心血做這件事情,只是為了示範給整個內容產業看,消費者要的是售價合理、容易播放的數位內容。當去年 12 月 9 日他剛宣布這個網站的時候,不少影視圈人士還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冷嘲熱諷說觀眾根本不會買單,而且一定很快就會去免費下載,叫他等著慘賠收場。

想不到很快的,眾 Louis CK 迷的表現就給了他們賞了一個大巴掌。在短短 12 天之內,Louis CK 的網站居然賣出了價值超過 100 萬美金的影片授權。也就是說,全球超過 20 萬的觀眾,證明了如果是 5 元美金這種合理的價格,他們是願意付費購買正式版權的。

長久以來,傳統內容產業一直以為致力於「防盜版」,才是在數位世界保護他們利益的唯一手段。但或許他們應該好好想想,少了包裝、少了壓片、少了運送成本的一支影片,根本無法說服觀眾它的售價應該和 DVD 一樣。他們還應該想想,如果售價壓低,低過「找下載」和「等下載」的機會成本,有多少觀眾會因此願意付費購買。

不,數位內容不是把內容數位化。數位內容,是把通路數位化,所以你必須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去看它。Louis CK 為大家做了完美的示範,接下來,就看有多少人會受到他的啟發了。

(Photo via dlanger,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2 的《創新發現誌》上)

Google 小心,DuckDuckGo 來了

February 17th, 2012

自從 2005 左右,當 Yahoo 花了近 20 億美金連續買了 Inktomi 和 Overture 兩個搜尋公司,整合了三年卻遲遲無法挑戰 Google 的霸業之後,「搜尋」這場遊戲就被視為結束了。後來即使微軟又花了 55 億做出 Bing,接著還和 Yahoo Search 的流量整併,但合起來的搜尋量也只有 30% 的市佔率,不到 Google 的一半。大家伙們燒了這麼多錢都無法動搖 Google,那這根本是不是一場創業者可以玩的遊戲。

當然還是會有不怕死的挑戰者,其中大概只有 Wolfram Alpha 算是以「科學搜尋」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出來。剩下的勇士們無論推出時聲勢有多浩大,最後似乎都難逃彈盡援絕的命運。但這件事情到了今天早上有一些些改變,從 2008 成立以來,一直在鴨子滑水的 DuckDuckGo,居然突然傳出了已經突破一天 100 萬次的搜尋量。雖然這離 Google 的一天 3 億次搜尋還很遠,但重點是這張圖一看就知道是找到了 Product-Market Fit

這下好了,大家趕快要開始研究 DuckDuckGo 到底是怎樣找到 PMF 的?我讀了很多資料,但最終我覺得重點真的就只是搜尋結果頁面。同樣是搜尋「Jeremy Lin」,在 Google 上面 (第一張圖) 我覺得他們的假設是你已經認識林書豪,所以把他的新聞集錦放在第一位,而且每個結果的「標題」完全是照該網站的原始 <Title>,所以資訊讀起來有點辛苦,你必須要一個一個的去解讀。

到了 DuckDuckGo 上,他們先假設你不認識這個人,所以把 Wikipedia 的資訊放在最上面,接著還給你他的 “Official Site”,接著才是一些其他的資訊頁面。每個搜尋結果前面,DuckDuckGo 還放上了該網站的 Favicon (小 Logo),幫助你很簡單的用視覺去辨識這個結果的重要程度。再來,DDG 提供的其他功能也比較少,所以整個頁面看起來乾淨很多,使用的字體、色系、空間也比 Google 的現代、柔和許多。

除此之外,DDG 的搜尋結果權重,和 Google 的也有些不同。你可以看到 DuckDuckGo 比較偏好像是 Wikipedia 這類有人工編輯過的頁面,也就是在走所謂的「Curation」(篩選) 這條路線,而非 Google 那年代搜尋引擎所注重的「Coverage」(覆蓋性) 路線。 而我認為就是只是結果篩選和使用體驗這兩個點,讓 DDG 找到了 PMF,也讓他成為了 2005 年後第一個真正有機會挑戰 Google 的新創團隊。

或許,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無法撼動」的市場或公司,只是看你能不能看透問題出在哪裡,和能不能夠找到更有棒的方法去 hack 它,如此而已。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