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魔法師的學徒

February 16th, 2012

Brian Brushwood 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新一代魔術師,他以近乎「變態」的表演聞名,如何變態?這裡有一段他的 5 分鐘精選影片:

是不是有點噁心?當然這只是 Brushwood 品牌的其中一個面向,他另外也在 YouTube 上面有一個叫做「Scam School」的個人頻道,在那裡他就比較溫和,專門教一些在酒吧裡用來娛樂大家的小技法。

不過今天不是要探討魔術,也不是要聊 Brian Brushwood 這個人。今天要聊的是我偶然間看到,在他網誌上、2009 年寫的一篇文章。在裡面,他說他之所以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魔術師,並且能夠一路走到今天的這個地步,最大的原因,是因為 14 年前,他冒然寫了一封 email 給他的偶像,魔術大師 Penn & Teller 裡面的 Teller,想不到隔了一天,Teller 居然回了他的信。重點是 Teller 回的不但不是一封罐頭信,而且是一封非常、非常有深度的文章。

那裡面有太多關於夥伴、創業、機會、堅持的 lessons,我覺得我非要跟大家分享。Teller 說:

我今年 47 了,而且我靠著表演討生活,已經超過 20 年了。從 5 歲開始,我就在搞魔術,所以那更是有 42 年了。我也運氣很好,因為 a) 我碰上了 Penn;b) 我們的 show 在一個很棒的時機成為了 Broadway 外圍成功的節目。

當我們剛開始時,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風格,也不了解自己,甚至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有一些感覺,非常模糊的感覺,大概知道我們喜歡什麼,但是缺少一個靈魂,也不知道該如何呈現這樣的一個夥伴關係。我們一天到晚都吵架,隨時都準備好下下個禮拜就要拆夥。但是我們的確有一些特別的東西,而且我覺得你應該要知道。

我們熱愛我們在做的事情,勝過於一切,勝過性,完全的。

我們把每一場表演當作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但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還是會活著。

我們並不是從朋友開始的,但是我們非常尊重彼此、非常仰慕對方,這是夥伴關係中最最關鍵的事情。而經濟上一旦可以允許,我們馬上停止住同一間旅館房間,這也一樣重要。

我們發下毒誓除了魔術表演之外,不接任何其他的工作。我們向父母和朋友借錢,而不是去餐廳裡面端盤子,這迫使我們必須要接下任何表演的機會,任何機會。我們有一次在費城 BFP 高速公路的正中間表演,在一個酷熱的七月中時裝秀上,而就在我們演出的同時,我們的舞台周圍也正在發生黑人暴動。我們就是這麼認真的看待演出這件事情。

你必須要站上舞台,越多越好。嘗試各種東西,給它你最棒的一刺,然後不停的刺。只要魔術是真的在你心裡面,它就會找到一個方法跑出來。否則你會放棄,然後去過一個平凡一點的人生。

Penn 看事情的角度跟我有一點點不同,但我真心的相信我們一起創造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發明」的,而是我們「發現」的。這些表演本來就在我們的心裡面,只是等待著被挖掘出來,如此而已。

你還必須要有魔術以外的英雄,我的是 Hitchcock (希區考克)、Poe (美國作家愛倫波)、Sophocles (希臘哲學家索服克里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 和 Bach (巴哈)。你當然可以借用,但更要學會用你自己的理由愛上他們,接著他們就會把你推向對的方向。

然後,我還有一個「結構上」的秘密。它非常的明顯而簡單,你甚至可能會覺得我在唬爛,但我不是。這是一個劇情電影最基本的觀念,但很少魔術師知道它。準備好了嗎?

Surprise me.

是的,就只是這樣而已。把 2 和 2 放在我的鼻子上,讓我覺得看到的是 5,然後再把事實戳破,其實它是個 4。

「Surprise」的背後邏輯是這樣:先抓住我的注意力,但是不一次給我全部的劇情,你必須要一點、一點的餵給我,讓我開始忍不住的去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接著把我誘導到一個方向,丟給我一個假的結尾,最後突然把整件事情打翻,把我從椅子上嚇到翻過去。

我花了八年、是八年的時間才真正有辦法建構出一個魔術,能夠給觀眾 Surprise 和結局的魔術。

最後,你還必須要愛上魔術以外的東西,像是藝術。你必須要被詩人、導演、雕塑家、作曲家啟發。如果你只是模仿 Penn & Teller,那你永遠不會成為魔術的第一個 Brian Brushwood。但如果你想成為魔術界的第一個 Salvador Dali (畫家達利),那恭喜你,那裡還有一個空缺。

或許天生應該是個電影剪輯師,但我選擇了魔術。如果我的魔術很厲害,那是因為我有剪輯的天份。Bach 其實是個天生的劇作家,但他選擇了音樂,所以他的音樂不只是音樂。而另一方面,Shakespeare 應該是一個音樂家的,但他卻跑去當編劇,所以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的劇情和配樂。

好了,我累了,我已經花了 45 分鐘寫這封 email 給你,只是因為今晚,我回憶起了當年,我在里約的嘉年華會碰到你媽的那天晚上…

慈父,

Teller

是不是很棒的一封信?尤其那個 Surprise 的邏輯,根本完全可以套用在 Steve Jobs 每次的簡報設計上。你甚至可以把魔術換成創業或是網路,而裡面的道理還是全部可以通用。無論如何,希望你不管是不是在創業,這封信和這篇文章都能給你一些啟發。

(Photo via thurlravenscroft, CC License)

最後一分錢

February 15th, 2012

在 Tim Cook 接下 Steve Jobs 的 CEO 位子後,Apple 不但一點也沒有慢下來的趨勢,營收、利潤和股價全部都還屢創新高。事實上,蘋果目前是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它的市值高達美金 4,750 億,幾乎等同於台灣一年的 GDP。更重要的是,在台灣的電子產業一年賠掉好幾千億的同時,Apple 銀行的現金卻是多到誇張──總共有 980 億美金放在那裡,足足夠中央政府花 1.5 年還有剩。

當然很多人開始揣測 Tim Cook 要怎麼花這筆錢,是不是要去大採購,買一些公司回來整合,提升蘋果的競爭力;還是如果沒用的話,要不要開始發放股利還給投資人。當然 Apple 向來做事神祕,所以任憑大家怎麼猜,他們總是要到事情發生了之後,才會讓我們知道。

倒是 Cook 昨天出席了 Goldman Sachs 舉辦的 Investor Conference (類似我們的法說會),提到 Apple 很有錢這件事,他說了下面這段話

是的,我們還有非常多現金。我想說的是我們很小心,也很謹慎的在運用。我們用這些現金時,是當作我們的最後一分錢在用。我想我們的股東應該希望我們這麼做,他們不希望我們突然擺出一副很闊綽的樣子。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很有錢,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那是事實。

當然,他很有可能在唬爛,但是從他的行事風格,我願意相信蘋果是真的這樣覺得。事實上,當才要 IPO 的 Facebook 一年花 70 萬美元租用私人飛機給 Mark Zuckerberg 使用的同時,從 Apple 最新一季的財報裡面,Tim Cook 上任 CEO 以來,卻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福利。即使當年 Steve Jobs 在生病,卻還要全球飛透透去和電信商談 iPhone 代理時,蘋果一年也才花 100 萬左右在他的私人飛機上面

而公司很賺錢,自己卻很節省的 CEO, Tim Cook 也不是我知道的唯一一個。我的兩位 Mentors,年營收破 300 億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先生,到現在出差還是坐經濟艙。旗下管理資產超過 150 億,全台灣最賺錢的創投華威集團董事長張景溢先生,出國也還是坐經濟艙。

我想說的是,大多數的創業者、企業家把拿到、賺到的錢,當作是他們辛苦付出所贏得的獎品,然後覺得他們有權利犒賞自己。我想那也不是真的錯,但是我越來越相信如果你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須要做別人做不到的,那就是即使再有錢、再賺錢,你還是要能夠過著沒有錢的生活,把每一分錢,當作是你最後一分錢來花。

因為你一旦放鬆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停滯、衰敗的開始。從這個角度去想,你又不得不佩服 Steve Jobs 的 Stay Hungry. 記住,財富不是錢,錢也往往不能讓你覺得富有。唯有不斷的進步,才是你這輩子永遠的朋友,加油了。

(Photo via marwamorgan, CC License)

 

經驗與數據

February 14th, 2012

昨天 TechOrange 上的創投包心菜專欄,聊到「溝通能力」的重要。Yvette 的文章雖然看似輕鬆,但卻點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每個創業者都要學會「用對方的語言」說話。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第一次創業的四年業務歷練,是真正教會我這件事的關鍵。

也因此,順手把 Yvette 的文章分享到 Facebook 的同時,我說了:

我建議每個創業者,都至少要累積三、五年的業務經驗。做過業務,你才知道什麼叫做「說對方的語言」。

而這則分享也吸引來了 Gamelet 共同創辦人 Cjin 很棒的留言:

我較同意 Paul Graham 在 Why not not to start a startup 說的 too inexperienced 不是問題,反而是許多創投對新創事業或創業者預設成見,或太看重創業者之前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台灣創投若能像 fab.com 的投資人一樣關心 startups 的數據分析,而不是一些創業者的文字、態度,相信能對台灣創業者提供更正面的幫助。:)

首先,我完全同意 Paul Graham 的說法,也完全同意 Cjin 的說法。事實上,我的原意就是創業者要「想辦法」去累積三、五年的業務經驗,不管已經開始創業了沒。不過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創業相關」的經驗,很難先「存」好再出來創業,因為首先你不知道要存什麼,再來很有可能人都老了你還沒存夠。

針對工程師,Paul Graham 的說法也很正確,他說:

如果你的創業經驗不夠,那你應該做的就是去創業。和去上班比起來,這是治療沒創業經驗最有效的方法。事實上,去上班會讓你更無法創業,因為你會被訓練成一隻溫馴的動物,然後依賴 PM (Product Manager) 來告訴你你該做什麼。

我甚至覺得除了「公司內政治」的技巧之外,在絕大多數的事情上面,創業都是更有效率的老師。事實上,如果你問大多數的創業者,他們都會跟你說創業的時間過得很「慢」,因為你一個月內做的事情就好像外面上班三個月、半年的進度一樣。所以如果你問我,我甚至會說年輕人應該要優先考慮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團隊,因為這會讓你成長得更快。

至於網路業相關的數據分析,我完全同意 Cjin,是台灣創投最、最欠缺的知識。對我而言,財報是「被動落後指標」,因為它只是網路產品中各個轉換率組合後,所造成的結果。在創業團隊還在 Pivot 商業模式,以至於整個變動迅速網路世界,這樣的報表已經幾乎不能提供管理者和投資人任何有效的健康指標。也因此我已經不只一次寫到轉換率的重要,也不只一次解釋 CPA 與 LTV 等重要的觀念。

我希望 appWorks 在這方面的重視,能夠漸漸的影響我們的同業,也開始重視這些「領先指標」的意義。我甚至會說身為創業者,你們也有責任,你們也應該一起努力去教育整個市場。當這些數字越常被拿出來討論,越常被比較與檢討,那所有市場中的參與者就會對它們越了解,也越能夠體會它們的重要。

Together, let’s make Taiwan a better place for both Internet investors and Internet entrepreneurs.

套句另一位 J-Lin 最愛說的話:Let’s go!

(Photo via ablema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