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者,你能回答這六個問題嗎?

January 18th, 2012

美國知名的創業者、Mahalo 與 Weblogs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天使投資者的 Jason Calacanis 上星期在網誌分享了他評判一個產品優劣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反思 (比較適合已經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的人)。他說:

每天,我收到好幾十封創業者的 emails,請我給他們的產品一些意見。如果我有時間回答,我通常會先問我自己這幾個問題:

1. 這是一個「磅礡」的 Logo 嗎?(原文用的是 iconic)
2. 你可以把網址在電話裡跟我說,並且我還可以輕易的輸入正確嗎?
3. 這個產品存在的意義可以在 10 秒鐘內解釋清楚嗎? 或者清不清楚不重要?
4. 這個設計是世界級的嗎?

當然這些只是「戰略」等級的問題,每個人如果花幾個月的苦功,應該都得到不錯的答案。

我有兩個更狠的問題,是你沒辦法在幾個月內克服的,它們優關你產品的被推薦和另人無法忘懷的特質,我是這樣問的:

1. 我會推薦這個產品嗎?
2. 下個月、甚至是明年,我還會記得這個產品嗎?

這些問題聽似基本,但其實很值得每一個創業者用來審視自己的產品 (再說一次,是已經找到 PMF 的人)。而且你會發現,大多數的產品,連前面四個問題都沒辦法通過。舉例來說,2010 的媒體寵兒 Quora,Logo 非常普通、網址並不容易記憶、存在的意義也很難在 10 秒鐘內說清楚、設計上還可以但絕對有很大改善空間、我很少跟別人推薦、一年大概也只回去 3  次。所以,這個服務在 2010 年雖然看似找到了 PMF,但整個 2011 年基本上是停滯的:

相反的,Dropbox 的 Logo 令人印象深刻、網址再簡單不過、存在的意義三秒鐘就可以說清楚、設計更是好用到不行、我幾乎每天都在跟人推薦、也每天都在使用這個服務。所以,2011 年 Dropbox 持續大鳴大放,用戶數成長了超過兩倍,一舉超越 5,000 萬

而你的產品呢?試試看問你自己這六個問題吧。

(Photo via pinksherbet, CC License)

為什麼你付了錢卻不去健身房?

January 17th, 2012

根據統計,一、二月過年期間是一年中健身房人潮最踴躍的時候 ── 大家立下新年希望,決定要好好運動維持身材。我想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參觀了設備、簽了合約、付了會員費,以為頭都洗了,這樣就有動力常常去運動,結果呢?到了年終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付了好幾萬塊,但一年下來,總共去的次數只是個位數。

放心,你並不孤單,幾天前在 The Atlantic 上的文章談到,根據 Berkeley 在 2005 年發表的「Paying Not to Go to the Gym」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人跟我們有著一樣的情況。當健身房讓他們選擇是要付「單次 10 元」或是「月費 70 元」時,多數人選擇了 70 元月費的方案,但最後每個月卻只去了 4 次。也就是說,他們想著一個星期兩次,這有什麼難的?最後卻完全做不到。

不,這個現象其實不完全是懶散,經濟學家把這種心態稱作「誇張的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意思是人們往往比較專注在現在的快樂,而對於未來可能的好處,卻打上了誇張的折扣。所以當你已經上班累了一天,當然寧可回家休息,而不是移動你的懶屁股,到健身房去報到。

但你已經付了 70 元了,不是應該有很大的動力把它「賺回來」嗎?不,事實上,光去想應不應該賺這 70 元,去幾次健身房才能夠賺回來這件事情,都是很累人的。「決策疲乏」是這個現象的專業術語,換成白話就是「逃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想」這件事情常常太累了,最簡單的選擇就是「不要去想」。

而要怎麼讓人們真的去運動?當然是給他們足夠的「獎勵」,例如:白花花的鈔票。美國有許多新型態的健身計劃,現在會先跟消費者收取昂貴的費用,之後再依據他們真正運動的情況,把錢退還給他們。我在紐約時,朋友就參加中央公園的晨跑隊,4 個星期的計劃得先繳美金 400 元,如果每天準時報到,結束後才能拿回 250 元。

當然,大多數健身房的商業模式,並不是在給你健康的身體。他們賺錢的方法,而是在於利用你的「誇張貼現」心裡。記得嗎?最容易獲利的,就是擁抱人們的七宗罪

所以,想清楚你對準的是什麼 TA (Target Audience),然後根據他們的心理,好好的 Hack Everything 吧!

(Photo via 5405056093, CC License)

Bootstrapping ── 不求人的創業模式

January 16th, 2012

Bootstrapping: a self-sustaining process that proceeds without external help.

最近我發現常常需要提到「Bootstrap」這個創業技巧,才想到還沒有好好寫過文章解釋它。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它跟創業到底有什麼關係,創業者又為什麼必須要學會這件事情。

字面上,Bootstrap 是「靴子的鞋帶」的意思,而一條鞋帶之所以會延伸到創業,主要是作家 Rudolf Erich Raspe 在 1781 年的小說「Th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而來 (參見: Wikipedia) 。故事中,主角用一條 Bootstrap 把自己從沼澤的爛泥中拉了出來,過程中完全沒有依賴其它人的幫助。這個典故經過後人的傳用,Bootstrapping 於是漸漸變成了「自助、不求人」的意思。

在創業的世界,Bootstrapping 尤其是指財務上的不求人,也就是不跟投資人募資,完全靠著自己的能力來支應開銷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包括:存款、信用卡、拖延應付帳款、積極催收應收帳款、零庫存、提早開始賺錢等等。尤其是存款和信用卡,幾乎是每個早期團隊一定會用到的工具。

當然 Bootstrapping 不一定代表永遠都不向外募資,更常見的作法是在早期的時候 Bootstrap,到了中、後期再向外尋求援助。而除了不必看人家的臉色,Bootstrapping 式創業,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像是:

  • 少浪費時間 ── 由於沒有投資人,你不需要浪費時間在董事會、股東會、財務報表和解釋各種突發狀況上面,這讓你能夠更快的 iterate 和 pivot,而靈活在創業早期絕對是一個大 plus。
  • 真的募資時更容易 ── Bootstrapping 其實就是先創造價值,再募資的過程。所以當你去找投資人時,公司往往已經有營收,甚至已經獲利,這時他們的投資意願當然會大幅提升。
  • 稀釋更少 ── 由於 Bootstrapping 的過程已經創造了價值,所以同樣要募一筆錢,你稀釋的比率會少很多,創辦團隊在增資後,也往往能夠維持主控權。
  • 不浪費的文化 ── 當一開始創業花的是自己的錢,而不是投資人的錢,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會痛的。這個過程中能夠教育團隊資源的可貴,也才能夠養成有效使用的文化。
  • 更強大的商業模式 ── 當你不用錢在創業,那無論在產品、行銷、業務、營運上,你都沒辦法抄捷徑。沒辦法大量買廣告,你只好更努力的研究 SEOSMO 等這些免費的推銷管道。沒辦法請 10 個工程師,你只好研究如何讓產品更精實。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將會淬煉出一個商業模式,是人家無法輕易複製的。相反的,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用錢堆積出來,那對手只要多花你一些錢,就能把你整碗拿走。

因為以上這些,還有許多其他無法一一列舉的原因,我強烈建議每個創業團隊都該 Bootstrap,即使不是為了錢、控制權,也該為了淬鍊更好的商業模式,更有效率的團隊,經歷這樣的過程。事實上,當我們 2009 年開始創 appWorks 這一個創投的時,我們用的也是相同的觀念。如果連創投都可以 Bootstrap,我相信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團隊有藉口不能了,是吧?

PS. 再次感謝大家參與「一人一信拯救 Android」行動,我們果然吸引來了蘋果日報Ettoday 的熱情報導,我希望這次的行動能夠讓更多政府相關單位正視這個問題,也希望現在選舉塵埃落定,這件事情能夠更快獲得解決。

(Photo via frauleinschiller,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